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雷宇:90%以上的城市會在2035年前後PM2.5全面達標

如果中國能延續“十三五”對不同城市的PM2.5濃度下降要求,同時強化對重點區域的要求,全國90%以上的城市2030年達標,在2035年之前實現所有城市PM2.5達標。”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副主任雷宇研究員在12月27日“2018中國藍天觀察論壇”上如此表示。

該會議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CAA,由《財經》雜誌聯合舉辦,以 “藍天行動2.0:共識 路徑 洞察”為主題,來自學界、政府、媒體、NGO等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中國城市如何實現空氣品質全面達標。

會上,雷宇首先對 “十三五”期間,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涉及六種汙染物,以及重點區域的中國城市空氣品質改善趨勢進行了梳理介紹。

他認為PM2.5是影響空氣品質達標的最主要的汙染物“這幾年雖然改善情況很明顯,但是到去年為止,仍然有2/3的城市PM2.5超標。今年隨著PM2.5改善,超標的城市可能從三分之二進一步下降,但PM2.5還是影響我們空氣品質達標的最主要的汙染物。另外,除了PM2.5以外,PM10和臭氧是影響每一天空氣品質優良率比較主要的汙染物。”

通過梳理發現,前幾年我國空氣品質改善很快,隨著汙染物濃度的不斷降低,重汙染天數在大幅度減少但雷宇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之前我國汙染物濃度高。

另外,雷宇表示我國空氣和國際標準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我國PM2.5標準是WHO的3.5倍,日評價標準是它的三倍左右,臭氧是WHO標準的1.5倍左右”。他還說到,即使在最寬鬆的標準下,PM2.5依舊超標嚴重,因此未來幾年PM2.5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關於空氣品質改善的未來趨勢,雷宇認為,如果降幅穩定的話,全國90%以上的城市2030年達標,在2035年之前實現所有城市PM2.5達標。但是他也提醒說,“前提是所有城市都按照不低於目前的強化汙染物減排和大氣防治力度。”

以下為嘉賓發言精彩摘要

雷宇: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最近對於空氣品質未來的情景及形勢的一些看法。我主要是介紹一下現在做的一些對“十三五”後期和“十四五”的展望,以及未來美麗中國2035年的展望。

首先介紹前些年空氣品質改善的情況,之後講一講趨勢。我主要從“十三五”開展的這些年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國家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涉及六種汙染物,除了一氧化碳以外,我們把其他五種汙染物近幾年的情況,包括2017年和2013年,2017年和2015年情況的比較,我們針對幾個重點區域,包括京津冀區域、長三角和珠三角,研究發現這兩年進展情況不太好汙染物,一個是二氧化碳,一個是臭氧

區域上來講,汾渭平原空氣品質改善的情況沒有跟上全國的進度,所以從這個角度,改善最明顯是二氧化硫,其濃度和2013年比起來下降了50%多,有比較大的下降幅度。但是重點區域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都是下降20%甚至30%,短短兩三年有這樣一個下降,非常難能可貴。

另外,二氧化碳和臭氧,一方面和整個化石能源燃燒有關係,另一方面和大氣腐化性增強有關係。2018年前11個月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到,幾種汙染物濃度變化延續了往年的趨勢。PM2.5保持持續下降的態勢,每年下降三到四微克每立方米,臭氧持續增高2018年增高的幅度比2017年有所減緩,二氧化硫持續下降,比較可貴的是二氧化氮呈現下降的態勢,說明今年采取的藍天保衛戰的一些針對性措施,正在慢慢產生更多效果,包括柴油車的防治等。

那麽,空氣品質達標有什麽影響?我們對2015年到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汙染物達標情況做了梳理。

2017年全國二氧化硫達標城市有99%,只有三個城市沒達標,今年判斷這三個城市絕對會達標。今年是從全國層面全面消滅二氧化硫不達標城市的第一年。一氧化碳的超標城市這幾年也是大幅度減少,剛才說二氧化氮超標數量大概保持在20%左右,臭氧從前幾年15%城市擴大到去年的30%,今年還會進一步增加,臭氧超標城市比例在增加。

即便如此,對空氣品質超標影響最大是什麽,還是顆粒物。這幾年雖然改善情況很明顯,但是到去年為止,仍然有三分之二的城市PM2.5超標,今年隨著PM2.5改善,超標的城市可能從三分之二進一步下降,預估可能會在60%左右,甚至稍微低一點。PM2.5還是影響我們空氣品質達標的最主要的汙染物,從年平均的角度來講,從每天的角度來講,可以看到除了PM2.5以外,PM10和臭氧是影響每一天空氣品質優良率比較主要的汙染物。

對於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影響的優良天數的比重相對較少。338個城市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超標的天數基本都在10天甚至以下,其他的汙染物超標的分布就有高有低,相對最高超標最多可以達到150天,比如說PM2.5,這幾年在京津冀、長三角地區變化的情況,重汙染的天數在大部分減少,尤其在京津冀的秋冬季,連片重汙染的時間到了2017年下半年,甚至到今年上半年重汙染的天數在大幅度減少。京津冀夏季已經比較大面積出現品質為優的天數,長三角一樣,秋冬季重汙染減少,夏季優的天數大幅度增高。

主要的臭氧超標,集中在2015年到2017年,在夏季尤其是5月到7月之間,臭氧的濃度升高相對比較明顯。

對於幾種汙染物來說,隨著汙染物濃度降低,重汙染天數在大幅度減少。每一個城市,隨著PM2.5濃度下降重汙染天數迅速降低。重汙染天數是由什麽造成的,在我們國家是由PM2.5造成的,所以,“藍天保衛戰”有一個明顯核心就是降低PM2.5的濃度。

對未來情況進行一些預期。首先看我國和國際要求的差距,剛才講到空氣品質改善了很多,但是差距還很明顯。對幾種汙染物標準進行了梳理,GB是我們國家的年評價標準,不同汙染物濃度限值,我們國家要求怎麽樣,WHO怎麽樣,二氧化碳我們和WHO基本上完全接軌的,我們PM2.5是WHO的3.5倍,日評價標準是它的三倍左右,臭氧和WHO的標準是1.5倍左右,其實我們的標準和WHO的標準比起來,顆粒物的標準是最寬鬆的。在最寬鬆標準情況下,依舊導致超標的主要是PM2.5,未來幾年解決的核心問題還是PM2.5的問題。

PM2.5的解決是這幾年要攻堅的問題,這也是非常長期的過程,我們短期內不可能把這麽大差距彌合。這種情況下做一個分析,未來“十四五”時期或者更長時間,PM2.5的濃度走向何方。

在這之前,前幾年我們空氣品質改善很快,主要是因為我們起始的濃度很高,濃度越低,我們改善越困難。但是當我們梳理了國際經驗之後,即便在很低的濃度下,仍然有很高的濃度下降的空間。比如美國,從2002年到2016年濃度從13微克降低到8微克,15年間下降到40%,濃度很低了,同樣15年下降40%,平均每年是2.5%到3%,日本十年間從25降到15左右,也是非常大幅的下降。永遠有一些減排的空間,這部分工作做了,可以挖掘其他的減排空間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在藍天保衛戰提出來末端減排結構還要進行調整。

綜合以上,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特徵,濃度越高,下降的百分比越大,換言之,下降的速度會越快。

對PM2.5濃度的下降要求,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長三角區域在什麽時候達標?京津冀大概在2030到2035年之間,2030大概有一半城市達標,汾渭平原在2030年之前達標,長三角預期在十四五期間達標,就是2020年。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現在汙染物減排和大氣汙染防治的力度能夠維持在和現在相當的基礎上。針對京津冀“2+28”個城市,在不同的階段的濃度預期的梳理,可以判斷在2035年之前這一區域應該都能夠達標。

無論如何,空氣品質的改善都依靠汙染物的減排,要實現空氣品質達標,假如按照這個路線走,不同階段減排量如何也進行了分析,2025年、2030年、2035年,幾種汙染物減排的比例,以及PM2.5下降進行了梳理,如果要實現這樣一個空氣品質的改善,需要所有的汙染物在整個區域有非常大幅度的減排。2035年需要二氧化硫排放值相當於現在的四分之一,二氧化氮相當於現在的一半,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去進一步加強工作做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