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絡鏈」命名者陳同豐教授

他是創辦溫州醫學院的「五顆種子」之一

1991年陳同豐(前排右二)與本文作者(二排右一)。

王俊彥

原溫州醫學院陳同豐教授(1921-2016)是一位做學問認真求實,做人厚道和樂的長者,更是一位以中西結合方法研究經絡本質的醫學專家。在我年輕時候,能得到這樣一位老師的熏陶影響,實感榮幸之至。

陳同豐老師出生於浙江永康一個世代中醫的家庭,從小飽讀詩書,熟知中醫湯頭,後遵父命學習西醫,考入浙江醫科大學,並留校成為教授。1958年,和一批專家一起被委派到溫州創辦溫州醫學院,與汪宋寶、繆天榮、吳性慧、章菊明四人,被稱為創辦溫州醫學院的「五顆種子」,為溫州醫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生前曾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歷任中國解剖學會浙江分會顧問,浙江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浙江針灸學會第一第二屆常務理事。

陳老師以滿腔熱忱的敬業心態,終身從事醫學事業,在中醫經絡學本質研究上有獨到的科學見解。1980年,他在《浙江醫學》上發表學術論文,在經絡神經體液相關說及分析大量臨床及實驗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經絡鏈」理論,揭示了人體經絡的本質:即中樞神經系統中存在著許多具有經絡機能的、複雜的、多突觸的聯絡神經元,從而組成神經鎖鏈,他命名為「經絡鏈」。人體體表的經絡感傳現象,實際上與中樞神經系統中脊髓膠狀質(ROLANDO氏膠狀質)細胞的特殊分布有關,膠狀質細胞形成唯一縱貫脊髓全長和腦乾三叉神經脊束核的結構。從形態結構和機能來看,他認為中樞神經系統中的膠狀質(ROLANDO氏膠狀質)細胞是組成「經絡鏈」的主要部分。「經絡鏈」理論在中外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在臨床上,陳老師還把針刺鼓乳穴位麻醉的方法大膽用於外科手術。

我和陳老師的認識,起因於我為了深入研究祖傳國術和科學傳承發展的需求。我家祖傳內家手搏法,歷代祖師都講究拳法歸經,每一種拳械都要循經走絡,因此作為傳人,我必須非常清楚地掌握經絡和穴位。我為此想,如果能夠引入科學的解剖學來認識傳統經絡,推進國術科學化,肯定是一次質的飛躍。於是,我在1990年10月,通過親戚介紹,在父親的陪同下,我拜師陳教授學習解剖學和經絡,並見習臨床針灸。

和陳老師的接觸中,我感到他身上有很多亮點美德。陳老師非常好學,他在浙江醫科大學教中醫學習生理學的時候,也同時向杭州慈海診室的針灸專家胡海牙醫生學習針灸之道,並且開始結合神經學,研究經絡的生理基礎。特別有意思的是,胡海牙醫生以中醫經絡的傳統取穴方法針刺環跳穴時,戰戰兢兢不敢深刺,治療效果不理想,因為胡醫生不知道環跳穴位的生理結構。後來,陳老師把胡醫生帶到解剖室,給他看人體標本的環跳穴位位置,講解環跳穴位置的神經、血管、肌腱、脂肪等組織結構,反過來真正教會了胡醫生準確針刺環跳穴,科學的價值可見一斑。

陳老師經常講:做醫生一定要精通專業,容不得一點馬虎,容不得懵懂過關,否則對不起醫學事業和醫者良心。有一次,他在做一起婦科手術時,發現患者體內有一條血管叫不出名字,問其他同事也直搖頭。手術做完後,他馬上去解剖室,打開標本櫃,對著解剖教材研究這條血管的走向和作用,經過細緻研究,他終於搞清了當時高等教育解剖學教材上忽略的這條腹腔內的血管,進一步提高了內科手術的精確度。

陳老師的教學方法是非常用心的,他善於採取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有滋味。陳老師一對一、手把手地帶著我學習,他慈祥可敬又不失嚴格,如今仍然歷歷在目。當時,陳老師在市區五馬街曹仙巷市科委下屬的醫科專家門診部坐診,我就每周雙休日到陳老師坐診處學習解剖學和臨床針灸,課餘則談談人生,談談做人的道理。陳老師還安排我去醫學院人體標本室戴上皮手套,去撥弄觀察人體組織解剖結構,提高對解剖學的直觀性認識。此外,他每次在醫學院給針灸協會學員上課時,都要帶上我去旁聽,以至於其他同學誤以為我是陳老師的得力助手,其實我內心也很想成為他的左右幫手。

更有趣味的是,陳老師也曾是位酷愛國術運動的熱血青年,只是在「三反」「五反」運動中迫於形勢不敢練武。他年輕時在杭州,跟隨太極拳名師牛春明(鏡軒)系統地學過太極拳、棍、劍、槍,對國術擒拿,特別是點穴有很濃厚的興趣,在課餘常常叫我展示一些家傳的手搏技法給他看。當時溫州不少國術名家也常來陳老師處討教經絡的知識。看到現在好多國術運動員因為練武,而落下一身病痛甚至英年早逝,令人感慨唏噓,我由此強烈想念陳老師,練習國術和氣功,多學些解剖學、生理學的知識,做到科學練武真的很重要,才不至於盲目鍛煉,壞了氣血運行,損害健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