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種可能導致胃癌的「細菌」,遠離它可降低胃癌風險!

自從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作為目前所知唯一一種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生物種類,幽門螺桿菌(H.pylori,簡稱Hp)就成了人類健康的一大嚴重健康隱患。據統計,全球每年新發約100萬例胃癌患者,中國就獨佔約50萬例,而幽門螺桿菌已被證實是誘發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7年10月27日,幽門螺桿菌(感染)被世界衛生組織再次列入一類致癌物質清單。在資訊和資訊高速傳播的今天,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了解過幽門螺桿菌的危害,但人們還是會時常提及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應該馬上去檢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嗎?」

簡單的問題不一定有簡單的答案。對於檢查報告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情況,很多醫生的說法往往不一致:有的說這是導致胃癌的細菌,還會傳染家人,所以需要儘快治療;有的說存在即是合理,治療它很麻煩而且還有風險,倒不如靜觀其變……

一、對此,首先需要解決以下四個疑問:

一、Hp一定會導致胃癌嗎?

答案:有一定概率。

毋庸置疑,幽門螺桿菌是引發胃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早在1994年就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RAC)納入到了Ⅰ類人類致癌物。有關研究證實,幽門螺桿菌與一些疾病有關,比如:

1.胃炎

2.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3.胃良性腫瘤(腺瘤、增生性息肉)

4.胃惡性上皮性腫瘤(胃癌)

5.胃惡性淋巴瘤(包含MALT淋巴瘤)

6.貧血

另有數據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終生患胃癌的幾率高1~5倍。然而,胃癌的最終出現,不僅僅需要幽門螺桿菌作為啟動因素,還包含著基因、環境、飲食習慣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中國、日本和韓國同為胃癌的高發國家,就與其居民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在中國,高鹽、重油和辛辣等飲食習慣都被認為是誘導胃癌發生的重要因素。根據IRAC的估計,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所有胃癌患者中,由幽門螺桿菌導致的分別佔36%和47%,而其餘的,幽門螺桿菌僅是參與其中。

胃癌幾乎都與幽門螺桿菌有關並不等同於幽門螺桿菌一定會導致胃癌。

不可否認,幽門螺桿菌感染增加了罹患胃癌的風險,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發生胃癌,我們也不需要談虎色變,過於擔驚受怕。據有關數據統計,在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終生患胃癌幾率預估約為1.8%,絕大多數人還是安全的。

二、根除Hp會降低胃癌風險嗎?

答案:確實如此。

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平均達55%,部分高發地區甚至達到90%。在如此巨大的感染基數下,每年約50萬例的胃癌新發病例數就顯得相對較小了,再加上有很多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卻沒有任何癥狀,因此對於是否要根除幽門螺桿菌,人們眾說紛紜。

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對於已經出現的某些危險因素,即使去除也無法降低危險發生的可能。直到最近,許多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權威研究結果得以發表,證實了治療幽門螺桿菌確實能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相關數據顯示,不管是高胃癌風險者還是低胃癌風險者,無癥狀感染者還是診斷早癌做完內鏡手術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都會讓胃癌複發率下降,且下降的比例總體上大約是34%。

三、Hp感染者不能與他人共餐嗎?

答案:放心吃。

在很多人眼裡,中國是幽門螺桿菌感染高發國家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共餐」製的存在。親朋好友一起吃飯,唾沫橫飛當然很容易相互傳染。

確實,目前已經有報告稱從唾液、反流嘔吐物、牙菌斑中可以檢測出幽門螺桿菌,但是,存在於牙菌斑和唾液中的幽門螺桿菌數量少且不活躍,較難具有傳染能力。同時,全世界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在50%左右,中國55%的感染率並沒有高出平均水準很多,這可以從側面證明,共餐和分餐其實對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影響不大。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嬰幼兒抵抗能力弱,非常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若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已經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那麼家庭經濟情況較差、飲用不潔凈的水、缺乏正確餵養知識等都特別容易讓家中的寶寶通過「口-口傳播」或「糞-口傳播」感染幽門螺桿菌。

因此,當感染者面對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幼兒時,應盡量避免口對口嚼喂、親吻(包括嘴唇、臉部、手、足等)等有很多唾液交換的方式,最好能夠分餐。但成年人之間就不用太過擔心會把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對方,只要多注意一下(正確清潔、消毒餐具,飯前、飯後洗手漱口,牙刷定期更換等)就可以了,因為不管是只有少量唾液交換的共餐,還是有更多唾液交換的接吻,都尚無實際的證據可以證明能傳播幽門螺桿菌。

四、根除Hp會帶來新的危險嗎?

答案:尚不明確。

目前,有一種說法是說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件好事,因為其與某些疾病的發生存在負相關,比如肥胖、炎症性腸病、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腺癌等,再加上幽門螺桿菌已經存在了六萬多年,因此可以不用刻意去清除。但其實,這些負相關都比較微弱,遠遠不及幽門螺桿菌對增加胃癌發生率的作用那麼明顯。

更為關鍵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可靠的證據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之後,會增加上述疾病的出現。因此還不太需要考慮根治幽門螺桿菌的長期危險性。

對於很多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來說,目前真正阻礙他們做出選擇的最大因素是根除幽門螺桿菌需要採取多葯聯合的治療方式,其治療過程相對困難,會帶來一些副作用,這種副作用既有治療過程中的,也有治療之後的。即便採用了多葯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依舊有不小的概率會治療失敗,而反覆治療又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總的來說,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導致新的危險的證據尚不充分,主要問題還是治療相關副作用,以及可能的治療失敗。

對於普通人而言,是否要根治幽門螺桿菌確實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若選擇根治,治療過程比較複雜不說,還有可能出現反流性食管炎、過敏、哮喘、濕疹、肥胖等嚴重副作用,而且停葯後有幾率出現胃脹、消化不良、燒心等癥狀,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過來。但是從權衡利弊的角度看,根除雖然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但不根除則明確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我們應當兩害相較取其輕,做出最合適的選擇。特別是針對已經患上幽門螺桿菌相關疾病的人群,包括:

1.胃MALT淋巴瘤;

2.消化性潰瘍;

3.Hp陽性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癥狀;

4.慢性胃炎伴黏膜萎縮或糜爛;

5.早期胃腫瘤已行內鏡切除或胃次全切除術後;

6.缺鐵性貧血以及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或潛在胃癌高危(有胃癌家族史或處於胃癌高發地區等)人群,建議一定要積極檢查並根除治療幽門螺桿菌!

最後傳達給大家一個有意思的訊息,和中國一樣,日本同樣是胃癌高發國家之一,早年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和中國相似,但是現在中學生的感染率僅為5%~6%。這是因為從2013年開始,日本政府就開始實施消滅胃癌計劃,推薦對12~20歲人群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並將慢性胃炎患者根除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納入醫保範疇。

由此可見,幽門螺桿菌篩查是很重要,這提醒大家每年可以去檢查一次身體,有問題就及時解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