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豐子愷:像個孩子一樣生活,才是你的黃金時代

今天,是豐子愷120周歲的誕辰。

他充滿童真的生活足足走過77個年頭。

豐子愷被稱為“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師從李叔同,繪畫、書法、音樂、翻譯無一不通。

他走過清末,跨越民國,經歷解放,遭遇浩劫。

半生都在顛沛流離,但歸來仍似溫柔少年。

在他眼中,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

“在兒童的生活中獲得感興,玩味這種感興,描寫這種感興,成了生活習慣。”

豐子愷用文字與畫筆記錄下童真,想要永遠地挽留住兒童的黃金時代。

小燕子似的兒女

豐子愷與夫人徐力民育有四子三女,他沒有要求孩子繼承自己的衣缽,孩子成人後也各有所長。

他說:“世人以膝下有兒女為幸福,希望以兒女永續其自我,我實在不解他們的心理。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係,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

1925年12月,在鄭振鐸的策劃下,豐子愷出版了第一本漫畫集——《子愷漫畫》。

這是中國第一本署名“漫畫”的集子。

其中的兒童畫,都是豐子愷的兒女:阿寶、軟軟和瞻瞻。

在他的畫中,孩子有趣有愛、憨態可掬,時間流逝飛快。

阿寶小時候,會給凳子穿上鞋子,母親發現時,她已逃之夭夭。

漸漸長大後,阿寶開始明白男女有別。

在《阿寶赤膊》這幅畫中,即便沒有畫出孩子的面容,但她害羞的情緒已經躍然紙上。

十二歲的阿寶能夠安安靜靜地學織毛線了。

阿寶十九歲時,眉長鬢青,已經成為了大姑娘。

豐子愷出版漫畫集《人間相》時,序言就是寫給女兒的《送阿寶出黃金時代》。

他說:“你此後的去處,就是我這冊畫集裡所描寫的世間。我對你此行很不放心,但希望你努力自愛,勿貽我憂而已。”

字裡行間,滿是一個父親的對長女的憐愛與不捨。

長子瞻瞻,充滿活力,想象力豐富。

畫集中的他,永遠古靈精怪,稱心而言。

瞻瞻會把蒲扇當作腳踏車,一整天都玩得不亦樂乎。

會趁著爸爸不在,亂動他的筆墨紙硯。

會做很多稀奇古怪的夢,講給父親聽。

床上開了花,屋頂不見了,賣零食的小販都在家門口吆喝……

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寫道,他對瞻瞻感到尤其佩服,因為瞻瞻是把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

花生米翻落了地,自己嚼了舌頭,小貓不肯吃糕了,都會傷心痛哭,情真意切。

父親剃了頭,他真心以為變成了和尚,不肯讓父親抱。

看到父親的腋毛,邊哭邊躲,認定這是黃鼠狼的化身。

“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遊戲都甩全力去幹。”

在豐子愷眼中,相比大人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這樣的孩子才是率真、自然、熱情的,才是“歸自然”的真實狀態。

等到這些孩子一個個長大了,豐子愷又與孫輩們在一起,唱兒歌、講故事、畫漫畫、念古詩。

用他的畫筆,繼續描繪屬於新一代的黃金時期。

兒童崇拜者的老父親

豐子愷不僅是一個喜歡曬自家娃的老父親,更是一個“兒童崇拜者”。

他在《兒女》一文中寫道:“我自以為對兒女的關心,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有一種更強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顧自己的畫技與文筆的拙陋,動輒描摹。我對兒女的關心中,有一部分是對於孩子們——普天下孩子們的關心。”

他感慨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讚美孩子們的創作欲,描繪下他們探索的場面。

偷偷點燃油燈,怔怔地望著黑色的煙霧發呆;學爸爸用毛筆,塗黑了一本書;把牙膏都擠出來,好好研究一番……

在豐子愷的眼中,兒童是世間心眼最健全的人。

兒童不是小大人,成人不應該按照成人固有的思維慣性和行為模式要求他們。

兒童期也不僅僅是成人生活的預備,更是兒童當下的生活。

所以我們看到了豐子愷作品中獨特的視角。

不同於葉聖陶的教誨式敘述模式、冰心的對話式文學體裁。

豐子愷融入了孩子,親身體會兒童的心理,通過體悟式的方法,來描繪出兒童的真率和自然,成為了兒童們的代言人。

他時時倡導父母要設身處地想象孩子們的生活,並以此為主題創作了一組漫畫。

家長按照自己的步伐要求孩子時,孩子只能戰戰兢兢,吃力前行。

給了孩子自己想給的一切,但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為孩子制定目標,當他們快達到時再提高,可能永遠沒有可以實現的一天。

孩子辛苦勞累的攀越一個個預設的階梯,疲憊不堪。

如果家長能從兒童的視角思考時,便可以理解他們,少一些荒誕之舉。

豐子愷說:“我常常設身處地體驗孩子的生活。換一句話,我常常自己變成兒童而觀察兒童。”

他對兒童和兒童世界的淋漓盡致的表達和向往,也是他率真、可愛本性的真實體現。

身體力行的教育家

豐子愷熱愛兒童,也重視教育。

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心為四件事所佔據: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

生逢亂世,帶著孩子在各個省份遷徙,目睹了當時的教育怪狀,用畫筆一一描繪下來。

時至今日,這些漫畫依然有警醒功效。

《某種教育》裡,諷刺了那些把教育當作模板的人。

千人一面的教育,太過可怕。

只要符合標準,就是完成了任務。

至於孩子的感受,可能沒多少人關心。

不論是什麽能力,都按照年紀劃分。

有人踮腳夠不到,有人卻空有才能不能發揮。

有的教師講課內容永遠不變,就像唱片機。

不是講課,更似背書,學生是否能聽懂並不在意。

有人夢想著教育如同打疫苗,打完一針,一勞永逸。

有人夢想著養孩子也能速成,一口氣吹成大人模樣,省去含辛茹苦的養育。

這些教育中的問題,在豐子愷的筆下,變成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在豐子愷的作品中,有一個門類與教育息息相關,那就是他為中小學繪製的教科書。

他曾為《開明國語課本》繪製封面及插圖。

這套書被稱為開明書店的“吃飯書”之一,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在其出版時,甚至特意說明:“本書圖畫與文字為有機的配合;圖畫不單是文字的說明,且可拓展兒童的想象力,涵養兒童的美感。”

還與林語堂合作過《開明英語讀物》,是民國時期極為暢銷的一套英文教材。

與《開明活頁文選》和《開明算學教材》並稱“開明三大教材”。

他用自己的一幅幅畫,踐行著“美育”的教育思想。

他清楚世事不盡如人意,但也明白“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靜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盡己所能地為童心多爭取一些留白太空。

所以,即便他歷經起伏,四處漂泊,人們也能從他的畫中,感受到生命的溫暖。

上周末,有幸去看了豐子愷的畫展。

只是觀展人數太多,如同身處集市。

可神奇之處就在於,當你站在先生的畫前時,瞬間就平靜下來了。

腦中自然浮現出了“豐先生”的形象:與世無爭、無所不愛,童心滿懷。

“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人間情味。”

俞平伯的這句評價,適用於豐子愷的畫,同樣也適用其人。

童心未泯仍懷夢,不寵無驚過一生。

對生命的最好態度大抵如此。

豐子愷在《有趣生活》一書中寫過:“我們雖然由兒童變成大人,然而我們這心靈是始終一貫的,即依然是兒時的心靈,隻不過經過許久的壓抑,所有的怒放的、熾熱的感情的萌芽,屢被磨折,不敢再發生罷了。這種感情的根,依舊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後的我們的心靈中。這就是“人生的苦悶”根源。”

我們在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

在與孩子相處時,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

這種時候您是怎麽做的?

《無用之美》

《無用之美:豐子愷聊繪畫》將豐子愷“漫談繪畫”的文章集結一冊,以饗讀者。豐子愷以散文家的文筆、藝術家的眼光,不失偏頗又滿腹情懷地講述中西美術的發端、演變、技巧和風格,並佐以實例分析。行為洗練、深入淺出,既可作為繪畫普及之作,又可常讀常新。

左:《有趣生活》,中:《初心》,右:《活著本來單純》

作者介紹

蜜思李,閱讀量驚人的學霸級網癮“少女”,扛得了機器拿得了話筒寫得了稿子,作文大賽拿過獎,報社電台采過訪。講最走心的故事,做治愈系好友,願我們的相遇,讓你更懂孩子,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