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岩壁上種出萬畝槐花林

烈日炎炎,蟬鳴悠悠。黃石大冶鐵礦萬畝槐花林,遮天蔽日。不遠處,礦冶峽谷橫亙,444米深的“亞洲第一天坑”如一隻碩大的漏鬥鑲嵌在群山之中,雄奇壯觀。

石山披綠裝,岩壁槐花開。經過幾十年努力,廢渣上種出亞洲最大硬岩複墾基地,石頭上種樹,世界驚歎;“天坑”變成國家礦山公園(以下稱公園)、4A級景區,每年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

見縫插綠、破牆透綠、回填植綠,從地下到地上,從黑色到綠色,面對資源枯竭的巨大壓力,大冶鐵礦走出一條因地製宜的生態轉型之路。

黃石岩壁上種出萬畝槐花林

建成我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

據載,早在公元226年,大冶鐵礦就有了開採活動,“孫權築爐煉兵器、嶽飛鍛鐵鑄刀劍”,中國古代冶煉文明在此薪火相傳,開採史輝煌璀璨。

這裡,采出鐵礦石1.34億噸,對新中國工業發展貢獻巨大。經百年開採,礦石產量銳減,東露天采場閉坑,資源接續成為阻礙礦山可持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公園主任閻紅勇說,礦山確定“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礦山”目標,決定開發工業旅遊,構建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資源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

2006年,大冶鐵礦成為我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弘揚礦冶文化、展示人文特色,打造科普教育、科研教學、文化展示、環保示範四大基地。”閻紅勇說,依勢而建日出東方、礦冶天坑、石海綠洲、雉山煙雨、礦業博覽、井下探幽、芯動樂園、天坑飛索等八大景觀,個個特色獨具。

公園裡建起礦業博覽園、礦山博物館,一項項殊榮接踵而來:第二家“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旅遊飯越吃越有味

“仙人鐵拐李”“中國結”“荷蘭風車”……走進公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被形態各異的“鐵”雕塑所吸引。閻紅勇說,這些都是鐵礦人用礦山廢舊機器製作而成。

在一塊鐵礦石前,公園導遊劉源正給一群小學生講解鐵礦石的開採過程、礦山的歷史和燦爛悠久的礦冶文化,淺顯易懂的語言、故事化的講解聽得他們如癡如醉,眼裡盡是驚奇和自豪。

劉源是“礦二代”,戴過23年礦工帽,當過采礦工段班長。6年前,他和一班礦友放下帽子、拿起旗子,開始賣風景。他說,礦工賣旅遊是個稀奇事,當時有熱情但信心不足,現在越乾越有勁!

銷售部經理陳巧榮轉崗到公園已十多年。“先筆試再面試,考古詩、文言文、鐵礦的歷史和礦冶文化,要過五關斬六將!”說起轉崗經歷,她感慨不已。

每年四月的槐花節,至今已舉辦七屆,成為黃石文化旅遊的品牌、湖北“花經濟”第五朵金花,遊人絡繹不絕。記者曾到此遊覽,只見萬畝槐樹瓊花綻放,蜂飛蝶舞,令人陶醉。白槐、紅槐、黃槐、紫槐,一團團、一簇簇,純美中洋溢著一種純真的韻味。槐香四溢,沁人心脾。觀景賞花之餘,親身體驗采槐花之樂,品槐花之甘、花茶之香、花蜜之甜,嘗礦山人製作的槐花包子、槐花餃子,讓人流連忘返!

“這旅遊飯真是越吃越有味!”閻紅勇說,礦山發展旅遊經濟,路越走越寬,推出了竹節石、文化衫、鎮紙等46種極具礦冶文化氣息的旅遊產品。

擦亮黃石礦冶文化品牌

大冶鐵礦的轉型發展,得到黃石市、鐵山區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度挖掘大冶鐵礦1790余年的礦冶文化價值,以礦冶文化為主線,貫穿礦區主軸,建旅遊大道、商業步行街、世界鐵城旅遊廣場等13個重點項目,完善公園配套,打造以礦山公園為核心的“鐵文化”主題旅遊區。

展望未來,閻紅勇信心百培。他說,礦區隻開發了六分之一,深度開發還將繼續,要讓公園看頭更足、玩興更濃。

在槐花林鋪土,見縫種花,讓林海變身四季花海,季季有花看;建露營基地,在林海、花海中仰望星空;建大型遊客中心,集吃、喝、遊、樂、購、住一體;建橫跨天坑的玻璃棧道,感受在天坑上行走的驚險;開放天坑底部遊,換一種角度和視野看天坑;利用采完的礦井,開發井下采礦遊,體驗神秘的井下世界……

即將開行的黃石旅遊小火車,串起一個個工業遺址,公園是最後一站。閻紅勇說,將在天坑岩壁上表演燈光秀,打造一場以礦冶文化為主的大型主題晚會,吸引遊客留下來。

鐵山區因礦建區,城區與礦區融為一體,相生相榮。鐵山區文化體育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將繼續推動公園提檔更新,樹立特色旅遊品牌形象,大力促進工業旅遊與新興產業、新型業態跨界融合發展。

據悉,寶武集團武漢總部已成立武漢漢冶萍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受託管理公園,進一步增強工業旅遊快速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公園已與黃石文旅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共同開發、擦亮黃石礦冶文化品牌。(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