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嶽域之內的追求,是對王朝正統性的執著?

五嶽,一般說是東嶽泰山、北嶽恆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是先秦時代逐漸形成的地理觀念,也是一件確切可指的地理事實,就是說它有觀念與事實兩層意義。關於五嶽的事實,相對簡單一些,大家都能講出它們的名字,指出它們的地點(它們的地點也曾有變化)。而關於五嶽的觀念意義,今人有所淡忘,所以值得提出來進行討論。

中國五嶽分布圖

清代以前的五嶽

杜甫《春望》詩中說“國破山河在”,表達了對山河永恆性的寄托,而這種可以補償“國破”的山河感情,決不是純粹的自然山水之情,而是在自然山河中感受到了一種可以認同的人文國家品格。應該說,這種依托自然山川的人文國家品格,來自根基甚深的“名山大川”的禮法傳統。“名山大川”在古代,決不是因為遊人多而“約定俗成”的勝景,而是由王朝正式確認、有嚴格祭祀制度的特定的高山大河。這些山川以其顯赫的景觀形象、均衡的地理布局,逐漸成為王朝國家的疆域坐標、國土象徵與地理框架。五嶽就是其中最具有疆域象徵性的名山,它是莊嚴的“地德”的神聖象徵,曾有各類封號,它們大跨度的東、西、南、北、中的布局,在人們的觀念中升華為華夏世界整體性的擎天巨柱。五嶽的範圍(即嶽域)是九州、神州、華夏地域的又一表達,講華夏地域安寧,可以說“五嶽之安”;講華夏地域之亂,可以說“九州波駭,五嶽塵飛”。

杜甫

古代追求王朝正統性的朝代,在地理上,無不認真對待嶽的問題。而在考慮嶽的問題時,都城與嶽的關係最為重要,所謂“嶽鎮方位,當準皇都”,就是說五嶽的分布應當與都城有一個諧調關係,理想的情況是都城在中央,靠近中嶽,其它東、西、南、北四嶽各如其方。當然,這樣的理想局面不是容易做到的,古代常有都城出了嶽域的事,但我們看到,在“嶽鎮方位,當準皇都”這類觀念的影響下,不少王朝都盡力向這個理想局面調整,他們或者是改變都城的位置,把原來在嶽域外面的都城遷到裡邊來,或者是重新命名一些名山,給這些名山嶽的地位,擴展“嶽”的布列範圍,使都城歸於嶽域之內。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唐曉峰:《當代學人精品:唐曉峰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范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