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毓峰:鍾靈毓秀 厚積薄發

  承載歷史,傳承文化,延續城市文脈,邀約藝術家講述藝術人生,沈報集團探索融媒實踐,沈陽日報、帥正新聞推出年度特別策劃——文脈溯源·藝緣雅集,傾聽藝術家與藝術結緣歷程,匯集藝術家創作與人生感悟,歷練文化古都藝術涵養,回放過往、啟迪來者、守望城市文明風向標。

  毓峰,滿族,愛新覺羅氏,又名趙渢來,1937年生。現任愛新覺羅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皇家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委員會名譽會長,禦室愛新覺羅書畫院院長。沈陽故宮特聘研究員。

  出版專著、專集《旅蹤心影》、《草原雄鷹》、《萬泉短笛》、《蓓蕾初綻》、《作文例話》、《愛新覺羅毓峰書法集》等。

  孔子有雲:“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積薄發,文化人能以長期積累的匠心與工匠精神做事,往往可以收獲天道酬勤的意趣。我們看到,愛新覺羅毓峰先生,秉持匠心,深耕文化,傳承文脈。“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17年9月11日,年已八旬的愛新覺羅毓峰先生接受了沈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的採訪。

  清雅的書房裡,掛滿了溥傑、溥儒、啟功、鴻鈞、恆山等滿族名人的書畫作品,書架上,全套精裝《愛新覺羅宗譜全書》格外搶眼。

  家世 皇室後裔

  毓峰先生說,“我有兩枚閑章,一枚‘故裡盛京’,一枚‘盛京老民’。沈陽故宮,我父親稱它‘老院子’。我是‘毓’字輩,是努爾哈赤第十二代後人,康熙第九世孫。我家列祖列宗都記在宗譜裡。”

  “我的曾祖叫奕慶,受封奉恩將軍,後考中實錄館纂修官,又晉升為國史館清文總校,得賞二品頂戴,授內閣學士。晚年移居故裡盛京。我生於斯,長於斯,一輩子沒離開沈陽。”

  說到姓氏,毓峰說,“愛新覺羅”是滿語。漢譯“愛新”為金,“覺羅”意為姓。意思是這姓氏像金子一樣尊貴。辛亥革命後,清帝遜位,多改為漢姓。有個脫口說:“滿族改姓始清豐,愛新覺羅改最多,金肇羅德興依海,文滿華隆景章和。”

  “說到字輩,這是康熙皇帝接受漢文化,學習漢族的命名方式,確定取名要跟輩分排行。固定子輩為‘胤’,孫輩為‘弘’。乾隆時定了‘永’、‘錦’、‘奕’、‘載’。道光時定‘溥’、‘毓’、‘恆’、‘啟’。鹹豐時定‘燾’、‘闓’、‘增’、‘祺’……我是‘毓’字輩,當今屬於高輩,見到大畫家金鴻鈞時,他尊我為:‘宗長’,我就說,‘不敢當,我和你同年同月同日生。’我生於1937年,已是民國時代,愛新覺羅是本姓,但已改為‘肇’名‘毓峰’。上學時,姥爺以‘有鳳來儀’之意,起名為‘鳳來’。解放後,上中學時我‘暗度陳倉’,把姓名改成‘趙渢來’。”

  文教 一生從文

  說到文脈,毓峰先生很興奮,“清史、滿族史研究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愛新覺羅家族有崇文重教的優秀傳統。自清入關以後,上至皇帝王公,下至宗室貴族及其後裔,都十分重視文化,善於學習漢族文化,鼎力發展文教事業,極力弘揚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崇文成為愛新覺羅氏普遍的家風,世代沿襲。很多貴族之家成為書香門第。清朝後期,腐朽沒落,但書香文風不散。我家曾祖奉國將軍是傳襲受封的,但他的學位是自己考中的。到了民國初期,家父創辦小學、中學,自任校董。我家家學森嚴,從牙牙學語,父母就教我學‘鵝鵝鵝,曲項向天歌’,‘春眠不覺曉’,乾隆的《一輪明月滾金球》,接著是《三字經》。”

  “我是六歲上學,現在叫大西小學。解放時我是小學四年,我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11歲,我就當了小老師,給興奉鐵工廠的工人掃盲。受家庭熏陶,我愛上了文學。16歲在報紙上發表第一首詩《把紅旗插上白玉山》。中學時代,就做起了作家夢。大學學的是中文專業,畢業當了語文老師。楊仁愷先生說我是以文為業,我也是以教為業。20余年的中學語文教師生涯,別人說我是教書匠,我卻以匠為榮。人們說我桃李滿天下,我以培養的英才而感到自豪。我的學生有勞模、作家、教育家、將軍、企業家,當他們來看望我時,我感到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沈陽日報》萬泉副刊是我的創作基地,我給《沈陽日報》寫的文章,寫中街、寫故宮、寫張氏帥府、寫彩塔、寫文化路、寫塔灣……現在能成一本書。《沈陽日報》當時的編輯說我是歌頌沈陽的專業戶。”

  “改革開放之後,我被擢升為沈河區文化局長,我認識到文化工作的重要性,重視開展以文補文活動,提出以文化人,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大力開展社區文化活動,重視群眾文化活動,帶頭開展書法活動,人們說,沈河區是書法家的搖籃。沈河區被評為首批全國文化模範區。我也榮獲文化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國先進文化工作者稱號。”

  創新 文創行者

  毓峰先生說,“退休後,我被聘為一著名創意公司的總監,這是一個新興的文創產業,我理解,所謂文創是文化創新產業。我體會,創意的‘意’,就是要把思想立起來。創意是文化軟實力的最突出表現,釋放文化的能量,使軟實力變成硬實力。文化創造力貫穿、滲透於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多領域中,它的首要功能則是創意,好的創意就是走在別人的前面,達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是文化建設之兩翼,文化力、文化生產力,既是文化發展之力,又是經濟發展之力。第一本《中國CI年鑒》的序言,就是我參與創作的。CI是創造品牌的文化,CI是打造品牌的系統工程。我認為,‘品’是裡子,‘牌’是面子,‘品’是品質、品位、品行,品格;‘牌’是標識圖案、注冊商標。我早在1993年就投身CIS(品牌策劃設計)行業,為天津天士力、沈河區皇城、都市綠洲等五十餘著名企業、學校、城區導入CIS,打造品牌。”

  “我認為,創,創新,釋放能量,在國民經濟中,釋放文化的能量。文化是魂,經濟是血肉,文化是社會肌體健康的基因,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凝聚民族、國家精神。文化是風、是水、是空氣。”

  書藝 翰墨書心

  “我平生與翰墨為伍,自幼受家庭熏陶和書香沁潤,早年‘描紅’專摹乾隆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的字譜,進而臨習康、乾詩帖,青年時代師‘二王’,臨池不輟。我上中學時,學校出壁報,我既是主編,又是繕寫員。我當教員時,學校寫毛筆大字、寫獎狀、寫畢業證書,常常是我的活。”

  “談到書法,我有幾位恩人,第一個是楊仁愷先生,他鼓勵我練書法,出書法集,親自為書法集作序。先生在《毓峰書藝·序》中說:書法藝術是其人整體素質的展現,毓峰字如其人,清雅、圓潤、雋秀、飄逸,頗顯清皇室‘館閣體’之風韻。三個世紀以來,清朝上自皇帝,下至王公貴胄及其後裔,湧現頗多書畫家,更不乏康熙、乾隆、弘晝、永瑆、溥儒、啟功等巔峰人物。愛新覺羅書畫藝術已成體系,源遠流長,毓峰當屬傳人。”

  “楊仁愷先生介紹我認識的啟功先生。我也將啟功看作是我的恩師,他是我的宗親。沈延毅、霍安榮等先生的書法,對我起了熏陶作用。楊仁愷先生夫人,是我的心理學老師,她在心理課程中講過,文字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表意抒情的線條,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我與書界名家交往頗多,尤其尊崇啟功先生的人品、書品、文品。啟功先生在用筆、結字、謀篇、布局等方面總結出的對立統一律、黃金分割率,讓我受益匪淺。我退休時,啟功先生給我寫的書法橫幅行百裡者半九十,我一直掛在屋裡。激勵我走好後半生。”

  毓峰先生說,“在當今電腦時代,很多人都不會寫字了,作為中國人應該認識到,漢字是中國文化之根。我覺得,漢字六法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創造之一。漢字有三美:意美、形美、音美,具有傳遞、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社會化功能,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漢字是記錄傳承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基礎。”

  “我認為,要想把書法練好,必須全神貫注,凝神靜氣,仔細觀察字的結構,並要腦、眼、手相應,準確控制運筆的輕重緩急,這樣久而久之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素質,養成沉著、鎮定的習慣。學習書法,可以發展人的健康個性,勇於創新。”毓峰先生說。

  9月18日,愛新覺羅族人、企業家金東濤先生說,“毓老是我們的宗長,德高望重。我們接觸毓老,他釋放出來的都是正能量,他對文化傳播的執著,他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有這麽多才藝,又這麽謙虛,與他的素質、素養很有關係。毓老在格局和胸懷上,具有包容感,他願意幫助別人,能讓別人感覺到,願意和他一起交流。”

  毓峰先生為接受採訪再次書寫了乾隆《盛京賦》,並提議將這幅作品作為採訪畫面的背景,採訪臨近結束,毓峰先生展紙揮毫,再次書寫了“精氣神”三個大字……

  沈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 趙威 關捷王曉輝 徐小凌/影片 魏爽/製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