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數字化轉型節點,企業如何“演化”成功?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寬頻資本(ID:bjkdzb)

對生物來說,演化上的成功意味著什麽?如果以5億年為尺度,地球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才寫就如今的生命形態與結構。這樣看來,似乎「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Thomas Siebel,C3.ai的創始人兼首期執行官,在新作《數字化轉型》中思考了生物演化與商業變革的相似性。他認為,對今天的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就是一個新的演化節點。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能這四個技術載體,是企業能否演化成功的決定因素。

Siebel在書中提供了一幅把握技術機遇的路線圖:

使用多雲和混合雲部署彈性雲計算,避免供應商鎖定,實現最大靈活性;

使用所有的組織數據(而不僅僅是數據樣本),將大數據升級為接近實時的推論;

利用物聯網的力量使每台設備成為可以實時監控、解釋和響應的計算機;

應用最新的AI技術,包括自然語言處理、監督學習和深度學習,以解決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檢測欺詐,優化製造流程,準確預測設備故障。

本期CBC熱讀節選自《數字化轉型》一書:

圖片來源:Pixabay

我不確定歷史是否真的會循環往複,但看起來是真的。在甲骨文任職期間,我認為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對冗雜事物進行分類並找出基礎事實的能力。現在涉足互聯網,過往的經驗積累仍是我做決策的憑據。

前陣子,我去紐約參加一場投資大會。TPG合夥人Jim Coulter與我共進午餐的時候,說起自己正在思考生物演化與社會變革的相似性,特別提到了一個概念「間斷平衡論」(Punctuated Equilibria)。

「間斷平衡論」是美國古生物學家埃德雷奇和古爾德在1972年正式提出的概念,他們認為,演化並非均勻地分布在地質時期裡,而是處在長期靜態、短期急遽演化的軌跡中。

我感興趣的原因在於這個理論在商業世界也產生了共鳴。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演化爆發——大批企業消亡,大批新物種形成。本書的重點即論述變革的規模與影響,以及企業如何在演變中存活。

01.大規模滅絕,大規模多樣化

社會經濟系統是否也存在科學世界中的「間斷平衡」——長期穩定的領域因為某個觸發因素短期內發生變革性的動蕩,隨後又回歸新的穩定狀態。譬如,火的發現、犬的馴化、農業、火藥、越洋航行、古登堡印刷技術、蒸汽機、提花織布機、城市電氣化、汽車、飛機、晶體管、電視、微處理器以及互聯網的發明,每一項創新都打破了當時社會的穩態,並致使一批事物消亡。從歷史上看,演化的節點往往與大規模的物種死亡密切相關,尤其是曾佔據優勢地位的那些物種,一遍遍地重複。

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長期靜滯與快速演化的周期貨替得越來越頻繁,且越來越有破壞性。約4.4億年前,奧陶紀末期發生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地球上86%的物種死於大規模的冰川與上漲的海平面。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狂暴的火山噴發與隨之而來的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幾乎掃蕩了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命,這段時期因而獲名「大滅絕」(the Great Dying)。最為人熟知的應該是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撞擊導致的氣候變化摧毀了76%的物種——包括存活了超過1.5億年的物種,恐龍。

物種誕生、多樣化發展、滅絕,反覆上演。過去的5億年中,發生了五次全球性的大規模滅絕,只有少數物種幸免於難,但生態系統的空缺很快就被幸存者演化的大量物種所填補。

02.間斷平衡與商業變革

我認為間斷平衡理論的框架同樣適用於當前社會的變革。在科技世界,摩爾定律(Moore's Law)通常是衡量技術進展的理論基礎,但它不能很好地捕捉變革性的劇烈動蕩。

摩爾定律指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雖然這個預測長期以來被驗證有效,但正如深刻的生物演化不僅是測量某雀科的喙怎樣變化(比如達爾文雀),深刻的技術演化也不能隻憑電路上晶體管數量的增加速度來確定。我們更應該關注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源頭是什麽。

歷史顯示,引發動蕩的標識節點已經出現得越來越頻繁。在地球22億歲的時候(距今約24億年),經歷了一次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當時地球上的氧氣突然劇增,導致大批厭氧生物滅絕;4.4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發生了5次生物大滅絕;而僅在過去的一百萬年間,平均每10萬年世界就會經歷一次顛覆性的演變。各爆發點之間的靜止期在逐漸縮短。相同的模式在工業、科技和其他社會領域都有所顯現。

我們已經在通信發展的歷程中見證了這一點。1830年代,Samuel Morse發明有線電報,徹底變革了遠距離通信;45年後,Alexander Graham Bell申請電話專利;接著,人們花40年時間撥響了紐約到舊金山的第一通電話;又40年後,第一部無線呼叫機問世;其後僅僅25年,移動電話的出現,又對呼叫機和固網運營商造成了巨大衝擊。

高速通信網絡、不斷增強的數據處理能力以及觸屏技術的發明,催生了第一台智能手機。2000年,數十億台智能手機開始湧現。摩托羅拉、諾基亞、RIM(黑莓手機制造商)演化出的新「經濟物種」,幾度統領整個市場。

2007年,蘋果公司劃時代地發布了第一台iPhone,在移動手機產業掀起新的高潮。此後,三星、華為、Oppo推出一系列仿照iPhone的產品,行業步入一段靜止期。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通信產業已擁有25億智能手機用戶。

汽車交通領域也發生了深刻的內生演化。自第一輛汽車取代人力車與畜力車後,儘管引擎蓋下的每個組件都已改頭換面,但汽車大體的構造未再發生特別顯著的變化。

就像寒武紀大爆發奠定了現存生命的基礎形態構架,第一輛汽車也定義了此後所有汽車的基本結構。在相對靜止的一段發展時期中,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汽車,以Uber、Lyft為代表的共享汽車,以及以Waymo為代表的自動駕駛汽車,終於為產業製造了新的「混亂」。不過這種混亂也終究會歸於平靜,達到新的平衡。

有證據表明,我們正處於一個新的演化節點上:21世紀這十幾年來,我們已經目睹企業的大規模「滅絕」。自2000年始,52%的世界500強企業要麽被收購兼並,要麽宣告破產倒閉。預計現存的40%的企業也將在10年後關張。緊隨著這波滅絕浪潮,演化而成的是大批具有新DNA的創新企業,比如Lyft、Zelle、Square、Airbnb、Twilio、Shopify、Zappos和Axios。

隨波逐流是不夠的。就像24億年前的生命面臨大氧化事件,現在的企業也需要拿出新的解決辦法應對正在變化的世界。他們必須感知到這種轉變,制定創新策略來獲取最豐富、最可用的資源,並且升級系統為未來的動蕩做好準備:更快地生產、更快地拓展規模、更快地工作。他們必須建立能夠明確存在優勢的東西,以便存活到新的靜止期,再次繁榮。

大規模滅絕與緊隨的物種演化並不會沒來由地發生。在商業世界,我認為觸發因素就是「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多樣化演變或死亡?對行業來說,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不啻一場大氧化事件。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將帶著他們的產業浮出水面,其余的,如果學不會在海中呼吸,就只能走向滅絕。

03.數字化轉型的本質

這本書嘗試說明數字化轉型的本質:它是什麽,從哪裡來,對全球的產業為什麽重要。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IoT)與人工智能(AI),這四大顛覆性技術的融合就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

在雲計算賦能下,新一代AI可以應用到越來越多的場景中,而且已經卓有成效。另一邊,IoT走向普及化,跨越產業與基礎設施,構造設備連接的價值鏈,每日可采集的數據量可達幾兆。

然而少有企業知道如何去管理這些技術,更不用說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提取價值。大數據已經滲透在商業、休閑生活、社群的每個角落。

商業世界現在面對的是自己的「大氧化事件」:大數據革命。數據資源就像氧氣,可以令人窒息,也可以驅動變革。在大氧化事件期間,物種開始拓展新的信息流通渠道,更充分地使用資源,演化出此前從未有過的連接方式,把氧氣從致死的物質轉化為生命之源。大數據、AI、雲計算、物聯網,此時也被賦予了同等的期待,有朝一日演化出新的技術景觀(technoscape)。

生命的歷史表明,幸存的物種都演化出了一套可靠的、完美運行的程序。而那些守著有限舊資源,或者毫無知識儲備就試圖使用新資源的公司,都失敗了。反觀現實,在這個節點能夠存活下來的公司都將經歷數字化轉型。這些公司將徹底改造社會、科技、工業的聯結方式。它們帶來的多樣化創新就像有氧呼吸、寒武紀爆發甚至智人誕生那樣令人驚歎。

數字化轉型,我們幾乎無法預見這場演化的故事結局。只能堅持不懈地快速創新,持續從經驗中學習,力求在最後的滅絕與欣欣向榮之間,向後者偏移一點。如果有公司能夠利用好雲計算、AI與物聯網技術,在海量數據中學會「呼吸」,學會駕馭新資源並從中提取價值,那麽它也許就是下一個爬出數據之泊,征服數字大陸的新物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