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藥明康德市值突破千億 中國製藥該拋掉貿工技路線了

  來源:微信公眾號財經早餐

  作者:香草 亦非

  今日,藥明康德不出意外將迎上市以來第15個漲停板,單股報價118.10元,公司市值已達1230億元。

  多年以來,中國製藥領域一直以研發底子薄為借口,一往無前地走起仿製藥貿工技路線,而中國突然冒出一家讓全世界都敬重的CRO創新藥研發平台企業,中國製藥行業是不是該拋掉其短視的銷售型導向的貿工技路線?

  藥明康德作為A股當下最為炙手可熱的醫藥創新純種獨角獸,正在全球製藥界締造了一個“CRO帝國”(新藥研發外包),私有化歸來的藥明康德不斷推進“CRO+”,探索“CRO+IP+VC+CMO(委託製造提供商)”模式,構建一個開放式、一體化的平台戰略。

  簡而言之,只要有好的新藥創意,藥明康德不僅能提供一體化的新藥研發服務,還能提供後期的代工生產,甚至是前期的風險投資,降低了新藥研發的創業門檻。

  與中國其他藥企在全球排不上名的尷尬地位相比,藥明康德算是在醫藥領域給中國賺足了面子。2017年全球有超過1100家CRO公司,但全球CRO市場主要集中在排名前10位的CRO公司,這10家公司的合計總收入高達345.14億美元。2017年藥明康德全球排行從此前的第11名擠進前十,排在第9名。公司平台正在承載著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3000多家創新合作夥伴的數千個研發創新項目。

  與藥明康德在全球醫藥CRO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地位不同的是,中國創新藥目前雖然處在國家產業政策全力支持、資本高呼、藥企大躍進的“黃金時代”,但迄今為止我國仍然沒有受到世界範圍認可的創新藥。國內好多藥企研發的所謂創新藥,ME-TOO,ME-BETTER新藥臨床申報卻是當下中國創新藥的主流。所以藥明康德CRO模式的成功無疑是中國醫藥界的一股清流。

  當然有人會認為,藥明康德作為一家CRO企業,充其量不過是醫藥界的富士康,終難成為醫藥界的蘋果。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士太不了解醫藥行業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通過與醫藥企業的接觸更加全面和深入,CRO企業對藥物在實驗室研發、臨床開發及未來商業銷售的認識更加深刻與靈敏,部分CRO企業開始逐步直接介入新藥研發中,從單一化獲取研發或生產/銷售/谘詢服務傭金轉向直接介入研發活動,獲取產品權益。一些CRO企業開始直接介入新藥研發。據了解,藥明康德已有部分業務已經邁向了新藥研發的實質性動作。

  如果藥明康德能依靠自己跟西方歐美企業合作多年的經歷,能夠獨立自主研製,或者幫助中國創新藥研發團隊,中國的製藥行業至少能夠研究出一類世界性大藥。

   製藥行業食物鏈最底層——藥品消費大國 

  2016年我國藥品市場規模約1.5兆,同比增長8.3%。如果藥品市場規模保持8-9%左右的增速,那麽預計2018年藥品市場規模將至1.76兆。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集邦谘詢統計,受到美國仿製藥市場萎縮影響,2017年市場規模約為1.13兆美元,年成長率僅有1.9%,預期全球藥品市場規模到2018年可達約1.17兆美元,合7.5兆元人民幣,2022年可達約1.44兆美元。合9.2兆元人民幣。

  2018年中國醫藥市場消費預估將佔到全球23.5%,由於中國醫藥消費增速仍然大大高於全球增速,因此未來這一比重還會不斷上升。2016年時,中國醫藥市場在全球市場份額的排名上升至第2位,按照如今的發展速度,中國醫藥市場超過美國近在咫尺。對比之下,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5%左右。

  按理說,如此大的市場規模,製藥行業應該能催生出一批大型的創新藥製藥企業吧。不好意思,讓大家失望了,一個也沒有。在業界我們也稱中國95%以上的化學藥為仿製藥,but,中國不是一個仿製藥大國。

  中國是一個製藥大國,消費藥品大國,但是中國卻沒有一個世界級的藥物品牌。這水準,連印度都趕不上,真的趕不上。我們所說的進口藥有很多都是跨國藥企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生產的,雖然嚴格意義上應該算是國產的,只是這類產品是按照國外的標準生產的,打著外國藥企的牌子。

  比如以色列梯瓦製藥與昆明製藥合資的昆明貝克諾頓製藥,生產擁有原研技術的阿莫西林膠囊,2015年昆明製藥將其全資收購;輝瑞藥業與海正藥業合資成立的輝瑞海正等等。

  中國已有的藥品批準文號總數高達18萬個,其中化學藥品有12萬個,95%以上為仿製藥。也就是說,目前中國藥品市場上的國產藥絕大部分為仿製藥。但是中國仿製藥水準達不到外國的水準。

  比不上西方發達國家,我們得跟我們常常笑話的南亞大國比比。2009年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年鑒顯示,中國進入世衛組織採購目錄的品種數量為6個,印度則是194個,遠超中國。這一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大多數仿製藥的品質達不到世衛組織的要求。要知道,絕大部分世衛組織採購的藥都用於非洲,所以坊間一直流傳著一個段子,說中國的國產藥連非洲難民都不吃。

  每當查閱中國的製藥企業時,筆者都忍不住想起誕生於丹麥的已有近百年歷史的生物製藥企業諾和諾德,這家企業在用於糖尿病治療的胰島素開發和生產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丹麥這個國家不僅向全球傳遞了經久不衰的安徒生童話,也給全球糖尿病患者帶來了生存的保障。

  與聯想一樣,中國藥企選擇了貿工技路線。

  征服疾病的鬥爭中,現代醫藥研發從來都是昂貴的嘗試。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接近“舉國之力”。“523項目”提出了專題抗瘧藥研究任務,中醫科學院專門成立課題組攻堅,先後6家部門共同參與大協作,舉國體制動員的資源是重要支持。

  商業醫藥公司創新藥研發費用接近天價。新藥研發過程主要包括苗頭分子的發現、細胞活性評價、非臨床藥理毒理研究、臨床試驗和上市後的安全性監督。根據美國藥物研究和製造協會(PhRMA),美國新藥研發的周期長達8-15年,考慮到研發過程中的高淘汰率,平均每種創新藥的研發成本高達26億美元。

  來看看跨國藥企在新藥研發領域的投入吧。

  •  

    • 排名第一的羅氏投入115.18億美元,佔其銷售額的21.2%;

    • 排名第二的默沙東投入99.82億美元,佔其銷售額的24.9%,

    • 排名第三的諾華投入89.72億美元,佔銷售額的18.3%;

    • 強生投入83.6億美元,佔銷售額的23.1%;

    • 輝瑞投入76.57億美元,佔銷售額的14.6%;

    • 施貴寶投入64.11億美元,佔銷售額的30.9%;

    • 賽諾菲投入61.83億美元。佔銷售額的15.6%;

    • 新基投入59.15億美元,佔其銷售額的45.5%;

    • 葛蘭素史克投入57.74億美元,佔其銷售額的14.8%;

    • 阿斯利康投入57.57億美元,佔其銷售額的25.6%。

  再反觀一下中國藥企的情況吧,今年A股共有172家醫藥企業披露了2017年年報。在研發投入方面,公布數據的137家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合計197億元,18家已披露2017年年報的創新藥公司的合計研發投入為88.86億元,佔目前醫藥企業研發投入總數的45%,其中恆瑞醫藥複星醫藥的研發投入均超過了15億元。

  15億元合2.3億美元左右,這意味著中國最牛的創新藥上市公司恆瑞醫藥和複星醫藥,其研發投入不到全球第一名羅氏的2%。

  今年有140多家A股上市藥企公布了2017年業績,營業收入超過十億元規模的有99家。這99家藥企中,銷售費用突破10億元的有30家,其中銷售費用高達50億元以上的有上海醫藥、複星醫藥、恆瑞醫藥,分別為74.11億元、57.91億元、51.89億元,此外銷售費用超過30億元的還有華潤三九白雲山健康元華東醫藥雲南白藥以及麗珠集團

   海外貿工技路線已經走不通了 

  中國絕大多數藥企是銷售導向型的企業,這也決定了創新藥早已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那麽多專利過期的原研藥可以仿製,自己去研發多累,可關鍵是做仿製藥你也得仿製得八九不離十呀。這麽多年來,我國食藥監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為了扶持本國製藥行業的發展,可謂操碎了心。跨國藥企好多好藥進不來不說,好不容易批個好藥,也會課以重重的關稅。

  中國藥企憑借著巨大的價差,給廣大患者帶來了廉價的“安慰劑”,稍微帶點中外合資的藥品,就能賣出原研藥的價格。即便如此,國內藥企還在不停地抱怨跨國藥企享有“超國民待遇”。

  說跨國藥企享有超國民待遇,中國藥企也得反省自己的問題。中國老百姓為啥寧願掏高價買外國進口藥,甚至不惜走代購的途徑。癌症領域就幾乎全是外資藥企的天下。

  每年新發癌症病例達429萬,佔全球新發病例的20%,癌症死亡281萬例。而有效的抗癌藥基本上依靠進口,但進口藥在中國內地賣的價格比在其他國家地區高很多。很多患者和家屬不得不曲線救國,到處尋找代購,甚至冒著法律風險到國外購藥,相信很多國外的朋友也經常收到各種購藥請托。雖然國家逐漸降低抗癌藥關稅直至零關稅,但是由於各種管道和政策的限制,這些藥物的價格在中國比境外還是高得多

  治療癌症、白血病、肝炎的藥物本來就昂貴,在中國因為關稅、管道原因,有時候價格差了幾倍,例如一片規格為250毫克的艾瑞莎藥在美國售價為10.3美元,在中國價格達到500元人民幣。很多癌症和重症病人每個月在進口藥品上的花費就達幾萬元,足以讓小康家庭因病致貧。

  除了關稅之外,很多最新的藥物在中國市場無法公開銷售,中國藥物監管部門對進口藥的審核嚴格可謂世界之最。國家對這些進口藥品增加關稅和嚴格審核,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保護本國相關產業的初衷,但卻造成了很多悲劇。

  國家徵收關稅限制國外藥品、奶粉保護本國相關產業的措施有時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國內的相關產業依仗著國家政策不思進取。記得中國乳業協會的一名負責人在電視節目中還為國產奶粉的市場佔有率沾沾自喜,卻不想著他們是在吃政策紅利。藥品也是,政府這麽多年的保護措施也換不來像樣的自主救命藥,倒是各種騙人的保健品大行其道。

  直到2015年,新任食藥監局長祭出了一系列扶持創新藥、提升仿製藥品質的大旗。主要原因就在於,國家高層已經意識到貿工技的方式走不通了。

  國內的仿製藥在2005年前的藥監局局長鄭筱萸時代,一年批了幾萬個仿製藥許可證,是美國FDA的數百倍。給中國的醫療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在鄭時代之前,中國還是有很多藥企在踏實做研發的。鄭時代一下子湧出來了幾萬個藥品許可證,由於劣幣驅除良幣,中國的藥品品質出現了嚴重的下降,以至於在所有大醫院裡,遇到關鍵救命環節,大夫都不敢開國產藥,只能開進口原研藥。跨國藥企一看只有他們的藥有效,所以他們的藥品定價完全看心情,同樣的藥品類型,進口藥要比仿製藥貴出幾十幾百倍。

  這些年醫患矛盾嚴重,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已經被執行了死刑的鄭筱萸要負很大的責任。所以2015年新任藥監局長畢井泉搞的藥品一致性評價就是在清除鄭筱萸時代的毒瘤,要讓那些拿到許可證卻生產不出合格藥品的藥企和許可證自然出清。

  (鄭筱萸)

  另外,中國不能老搞仿製藥,吃人家吃剩下的殘羹冷炙不僅吃相難看。還面臨著哪天人家哪天如果不給你原研藥了,你的仿製藥就真的只能做安慰劑使用,核心的救命藥人家不賣給我們了,我們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此外,再補充一點,醫藥及整個醫療領域,靠資本收購也是買不來的。大家可以仔細觀察,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藥企在一些知名藥品品類的交易上非常活躍,但是很難見到中國買家,一方面是買不起,另一方面人家也不一定肯賣給你。

  插一句跟醫藥無關的案例,拿華大基因收購美國的基因診斷設備公司CG公司來說,華大基因花了十幾個億收了一個幾乎快失去市場份額的公司,想要抵禦二代基因測序設備供應商illumina的控制,結果illumila給華大基因的實驗試劑提價50%,華大基因當年就出現了淨利潤大幅下滑。目前為止華大基因收購的設備連自用都很難,更何況去佔領全球市場。而國內的其他數千家基因測序企業幾乎都使用的是illumina的設備和試劑,一旦被其卡住了脖子,中國的基因生物領域幾乎就全盤廢掉。

  為了而醫藥制度改革,正在為我國醫藥產業創新發展進一步掃平障礙,提振CRO需求。從2015年以來,我國陸續發布了系列改革措施。

  • 2015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

  • 2017年10月8日,又印發了《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

  這些綱領性檔案為我國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石。專利制度改革,強調專利保護,激勵創新,國內藥品專利設定制度正向歐美規範市場靠齊。

  藥審改革,推動創新藥優先審評審批,將消除我國研究審批時間過長的瓶頸,大大加速新藥上市速度。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推行,使得新藥上市大約減少了三到五年的時間;我國排隊等待審評的注冊申請已由2015年9月高峰時的近22000件降至2017年的4000件;藥品審評隊伍由不足200人增加到800餘人。藥品的審評標準、品質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

   CRO的黃金時代與中興事件的警醒 

  在這種背景下,CRO作為一種創新藥和一致性評價的驗金石,不僅可以幫助中國藥企自我淨化,還可以幫助中國藥企在世界創新藥研發規則下獲得更大的突破。

  藥明康德為何能做大,這也是有原因的,跨國藥企做創新藥研發,在臨床實驗階段需要試藥受體,西方國家尋找受體的成本越來越高,且極容易違法。而中國由於在這方面的法律保護意識淡薄,且有大量的人願意當小白鼠,所以在中國做CRO擁有特殊國情土壤。

  現在一致性評價就是在限制不合格的仿製藥。中國這麽一個大國是需要發展大量的仿製藥的,但是前提是仿製藥藥效要接近原研藥效果,但中國很多藥品的藥效是安全性足夠,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一致性評價的本質是為了促進仿製藥的品質提升。由於一致性評價的要求接近於原研藥,且藥監局規定在2018年以前,沒有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無法上市,這相當於要砍掉一大批仿製藥了。

  因此國內藥企無論是從創新的角度,還是生死存亡的角度,都會把希望寄托在CRO上。另外,也不能怪藥監局心狠不給活路,實在是中國藥企自己不爭氣。中國現在醫保虧空特別大,而且藥品消費和醫療消費還在以兩位數增長,跨國藥企長期享受超國民待遇,前幾年全國各地藥品招標,招標藥價砍了60%多,國內藥企也只能無奈接受,但人家跨國藥企就選擇棄標了。原因就在於到時候醫院還得乖乖用他們的藥,而且招標平台外的藥價國家幾乎無法管控,跨國藥企的利潤會更大。

  早在2014年,李克強就提出了截止2020年狹義大健康行業達到8兆市場,廣義達到20兆規模。如果到時候健康產業的核心產業製藥行業的命脈被跨國藥企控制中,這個產業做的規模越大,就意味著給跨國藥企的機會越多。所以講了這麽多,你應該明白中國發展創新藥的動力比芯片還大。(美國不賣你芯片阻礙的是你的通信產業,不賣給你救命藥那可真是在要你的命)。

  所以藥明康德回歸A股,一方面是由於趕上了CRO在中國的黃金時代,另一方面藥明康德自己也很爭氣呀。

  公開資訊顯示,藥明康德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全球排名前列的小分子醫藥研發服務企業。2015年度至2017年度,藥明康德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8.75億元、60.48億元和77.2億元,2015-2017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5.85%。

  2018年5月6日晚間,藥明康德披露了2018年一季度財務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藥明康德實現營業收入21.4億元,同比增加21.1%,營收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0%的藥企選擇聘用專業CRO企業協助新藥研發服務,以降低自身研發費用並控制風險。

  藥明康德是中國第一家本土CRO企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CRO產業發展迅速,但藥明康德至今仍然是中國本土CRO的龍頭老大。

  藥明康德盈利模式十分清晰,主要就兩塊業務,小分子CRO和CMO/CDMO。 2017年服務營業收入56.12億元,佔總收入72.69%。CMO/CDMO佔總收入比重為27.31%

  據統計,2017年全球有超過1100家CRO公司,但全球CRO市場主要集中在排名前10位的CRO公司,這10家公司的合計總收入高達345.14億美元。2017年藥明康德全球排行從此前的第11名擠進前十,排在第9名。公司平台正在承載著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3000多家創新合作夥伴的數千個研發創新項目。

  另外他的客戶也是超級牛的跨國藥企,前十大客戶有強生、默沙東、葛蘭素史克、羅氏、輝瑞、福泰製藥、諾華、禮來公司、特沙羅、吉利德科。這也充分說明了跨國藥企對於藥明康德的認可。

  2015年上半年A股迎來了回歸熱潮,然而下半年的股災讓大部分公司終止了私有化進程,而藥明康德在A股低潮期,僅四個月就完成了私有化,退市時市值33億美元。

  美股退市後藥明康德一拆三,旗下合全藥業掛牌新三板,當前市值195.28億,藥明生物登陸港股,當前市值1008.95億港幣,母公司藥明康德在今年5月8日上市首日,股價毫無懸念迅速飆至漲停,大漲44%封板,同時也引爆了醫藥股,帶動了寧德時代、獨角獸等概念上漲。

  根據招股書,藥明康德本次計劃發行1.04億股,在總股本中的佔比不低於10%,融資57.41億元,發行價21.6元,開盤價25.92元/股,財通證券則預計,藥明康德2018-2020年的每股收益分別為1.43元、1.86元、2.38元,考慮到可比公司的市盈率水準及公司的盈利增長情況,給予公司2018年60-80倍市盈率,對應2018年的股價合理區間為85.8-114.4元。總的來說,藥明康德突破千億是不在話下的。

  至於前段時間出了獨角獸回歸備受關注以外,中美貿易戰裡備受傷害的中興也牽動著國人的心,中興的“無芯”之痛,深深地刺痛著國人的內心,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人家動兩個手指掐著脖子就能讓你瞬間窒息。在中國的醫藥行業裡面也是值得警醒的。

  目前除藥明康德之外,國內有四家市值破千億的藥企,通過對四家藥企的觀察不難發現,他們都有個共同點:做新藥研發。恆瑞醫藥踏踏實實做創新藥研發成為化學創新藥的龍頭,康美藥業成為中藥創新的佼佼者,雲南白藥守著國家保密配方,開創大健康延伸產業,最終也做到了千億市值。有了核心競爭力就不會把命運的咽喉掌控在別人的手裡。

  在醫藥領域裡,做不成創新藥,做CRO幫助創新藥研發,也出來個獨角獸藥明康德,以及投資創新藥的複興醫藥也有著上千億的市值。要成為行業的領頭羊,又不會被別人掐住咽喉,創新研發,掌握核心競爭力,死一千次終會成就一個巨頭,做仿製藥和藥蟲,做的再強也會如中興一樣被別人扼住命運的喉嚨。

  中興事件是一個血淋漓的教訓,也給整個民族一個警醒。醫藥行業如同一轍,做強做大的無不在創新研發領域裡有所建樹,或者積極參與投資或扶持創新藥的研發。可見藥明康德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借鑒意義。

責任編輯:張海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