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帶著國旗,挺進南極冰蓋之巔!

南極大陸,是世界上最寒冷、最荒涼、最乾旱、最孤立的大陸,面積達1400萬平方公里,95%以上的面積是被平均厚度達2450米的冰蓋覆蓋著。

南極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並稱為南極四個具有重要科考價值和戰略意義的坐標點。而冰穹A則是南極冰蓋的最高點

南極極點有美國建立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南極磁點有法國建立的迪蒙?迪維爾站,南極冰點有蘇聯時期建立的東方站並測得-89℃的地球最低氣溫,而冰蓋最高點卻從沒有人直接從地面到達,並開展系統的科考活動。

2005年1月18日3點15分,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成功抵達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冰穹A;

2019年3月12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在完成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科考任務後,成功返回祖國。

十幾年間,中國科考隊員為踏上那片“不可接近之極”,經歷了無數次的驚心動魄。大國的抉擇、勇者的征程!現在,就讓我們掀開那些塵封的記憶——

1

“不可接近之極”的極致誘惑

冰穹A地區的冰厚超過了3000米,它又是高原核心地區,積累率很低,因此很有可能找到最老的冰芯,這對於國際上重建地球100萬至150萬年長周期氣候記錄,意義非常突出。

同時,這個地區到周圍海岸線基本上是等距離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三個海域的氣團都可以影響這裡,因此能比較好地反映全球氣候變化。

而且,這裡是南極冷源的中心區,是維持大氣環流系統最重要的驅動源之一。

“一望無際,素裹銀裝。茫茫冰穹,天高地廣。白色荒原,雪暴瘋狂。巍巍昆侖,神聖戰場。”冰穹A地區,這裡不光有高寒、缺氧、軟雪地帶、白化氣象、冰裂隙和暴風雪,還有極端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理和心理極限的挑戰。

在我國嘗試前往冰穹A之前,世界上共有近30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超過50個科學考察站,多數站建在南極邊緣地區。即便是幾個內陸科學考察站,從建站的環境條件看,它們所處的海拔也都比不上冰穹A地區。

因此,搶先登上冰穹A不但能使我國科學家獲得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必將提升我國在南極事務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當時,向南極內陸地區拓展考察活動已成為國際熱潮,冰穹A地區必將是各國進行南極科學考察的“兵家必爭之地”。

德、法為首的歐洲國家提出實施南極冰蓋分水嶺計劃(IDEA),冰穹A是他們的主要目標之一;澳大利亞和歐盟都有在冰穹A建立天文觀測站的設想;美國對冰穹A下覆蓋的冰下山脈一直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日本選擇了比冰穹A矮200米的冰穹F為目的地,在準備了幾十年、建了好幾個科考站後才一步步往前推進。日本打算在完成冰穹F計劃後,奔赴冰穹A鑽取深冰芯。

我國那時的後勤保障能力還無法滿足前往冰穹A的需求,但我們別無選擇。最終的決定是:沿途不建站,直接推進。

征服南極冰穹A成為我國南極考察的重大戰略決策,來自中國的勇士將孤軍深入南極內陸1200多公里。

2

冰蓋考察史上最艱難的工程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這是南極內陸科考隊員常掛在嘴邊的話。

——冰蓋上發育著大大小小的熱力裂隙和動力裂隙兩種冰裂隙,一旦遇到動力裂隙,不慎墜落就是一去不返的萬丈深淵;

——沿途,被風吹散的雪經年累月堆積成密集的雪壟脊。這些雪壟雪丘如凝固的波浪,表面在暴風吹打下格外堅硬。車輛從上經過,人在車裡被顛得上躥下跳;

——內陸的暴風雪比想象中的更特別。由於海拔高、氣溫低,空中飛舞的雪是非常細小的顆粒,看不出明確的飛舞方向,如白色“ 沙塵暴”一般彌散空中,很容易讓人迷失走丟;

——時常碰上白化天,“人就像進入到乒乓球裡面。”被風吹起的冰晶和雪晶產生漫反射,天地連成乳白色的一體,讓人頭暈目眩,失去方位感和距離感。

1996年前後,我國科考隊員第一次向冰穹A挺進,那時還沒有GPS,他們艱難前進了200公里,無功而返;

1997年前後,科考隊員第二次向冰穹A挺進,前進500公里,已是眾人的最大努力;

1998年前後,科考隊員第三次向冰穹A挺進,這次有了GPS,但中途因油料儲備、身體狀況、時間等原因,他們依然沒能到達。

2004年,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的13位勇士做足了準備。出發前,他們甚至簽下“ 生死狀”,裡面詳盡地把發生不幸後的處理措施都寫上了,他們的生命已和雪龍船,和南極冰蓋最高點拴在了一起。

在經歷了“夜防海盜”的驚心魂魄,“魔鬼西風帶”的抵死穿越,“冰裂隙”的命懸一線,“白化天”的生死考驗之後,2005年1月18日,隊員終於用GPS在距離頭車20米的地方定位了南緯80度。

“我們已經接近了冰穹A核心區——這個緯度以南——向前的每一米對於人類來說都是全新的。”武漢大學測繪專家張勝凱激動地說。

台灣時間2005年1月18日3點15分,“這就是最高點”——聲音不大,但對於人類探索南極的歷史來說無疑是個重音。這時,沒有歡慶的音樂,只有沉重的喘息聲;這裡,沒有歡呼的人群,只有中國科考隊員。

他們將13個油桶一層一層疊加起來,正上方,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油桶上面,依次寫有13位科考隊員的名字。五星紅旗升起的時候,全體隊員面向北方,面向祖國的方向下跪。那一刻,所有人都流淚了。

3

建南極內陸考察站搶佔“制高點”

登上冰穹A之後,國際科學界非常關注。2005年,“中國科考隊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為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國際上頂級雜誌Science,Nature,NewScientist 等連續用多篇文章報導中國南極冰蓋考察活動,認為“中國南極冰蓋考察活動震驚世界,中國已經成為重要極地研究力量”。

立足冰穹A之後,要真正搶佔科學制高點,還需要以考察站作為後勤保障基地和大本營,組織大型考察計劃,提升在南極的實質性影響力。否則,冰穹A的象徵意義多於科學意義。

於是,中國順勢提出了“熊貓計劃”,決定在南極內陸建考察站,並開展天文環境、冰蓋演化,以及低氧高寒環境的人體醫學研究和醫學保障研究等。

2007年,中國第24次南極考察隊派出17名南極內陸考察隊隊員,在冰穹A開展冰川、天文、地質、大氣和空間物理學考察,為昆侖站建設進行選址與環境評估工作。

參與多次南極科考的中國天氣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丁明虎回憶起這次旅行,他說:“雪硬、路況好的情況下,雪地車最快能達到11公里/小時。但到了冰穹A附近,由於雪軟,時速最多達到7公里/小時,有時70公里的行程得用將近12個小時。”

每次從冰縫上開過時,車身會悠悠向下一沉,短暫的懸空感讓隊員緊張得汗流浹背,生怕這時候車輛熄火或者冰面承受不住車重發生垮塌。

2008年1月15日,丁明虎一行人終於到達南極冰蓋之巔。

但是很快,由於極寒氣象,雪地車電瓶電壓迅速降低,電力設備癱瘓。他們不得不向大本營求救,但大本營的GPS 卻在關鍵時候壞掉了。美國、澳大利亞的救援飛機也都不在。沒幾個小時,受困隊員的衛星電話也沒電了。像這種發電機組故障在南極內陸是很危險的,雪地車沒有辦法通電加熱就無法在低溫下啟動,失去了交通工具,又沒有電力保暖,命運就只有一個——凍死在營地後,成為南極內陸的永久標誌物。

危急時刻,隊員程曉利用電腦與壞掉的GPS 聯合的方式,找到故障規律並矯正了位置偏差,定位了他們的位置。隨後的十幾個小時裡,大本營的隊員馬不停蹄,終於找到了受困隊員。“十幾個小時啊,救援隊員帶的八寶粥、熱水一點兒也沒顧上喝,全都給我們了。”談起這段經歷,丁明虎心裡滿是感動。

這次危險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工作,他們堅持將冰穹A的地下環境測出來了,同時還開展了雪層密度和表面雪層溫度測量等工作。

丁明虎在雪坑采樣

珍貴的南極冰芯

就是這次考察,他們完成了在世界上首次繪製出南極冰穹A地區450 平方公里範圍內的1∶50000地形圖、首次在南極內陸地區進行地震觀測和光學天文實驗觀測等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壯舉。“這次考察是獲得成果最多的一次。”丁明虎驕傲地說。

再後來,中國第25次南極科考內陸冰蓋考察隊於2009年1月27日成功完成昆侖站建站任務。

中國極地科學考察和研究逐步向縱深邁進。展現百萬年來地球氣候環境演變的深冰芯鑽取,星空間無窮奧秘的天文觀測等,都在誘惑著科學家們在這片高寒之地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若你要尋找“英雄”具象的定義,他們一定是答案之一。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