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話題 | 中國人迷戀“打卡式旅遊”,不是什麽好現象

特約作者 | 熊志

“十一”黃金周剛剛過去,經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7.82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6497.1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不過短短幾天的出遊,可能會讓很多遊客感到身心疲憊——擁擠的人潮中,景區開啟“人從眾”模式,打卡式旅遊則成了一種廣泛的選擇,這也引發了不少人的深思:旅遊的意義就是為了拍照打卡發朋友圈?

不計時間成本,也要完成打卡

過去人們在景區打卡,是塗上“到此一遊”的文字,現在打卡的載體變成了朋友圈等平台。對遊客來說,打卡是來過的證明,是可以對外展示的素材,因此遊玩過程往往走馬觀花,體驗讓位於遊覽更多景點的效率

在短視頻平台上,重慶的洪崖洞等網紅景點,早就是打卡聖地,五一期間有超過十萬人前往打卡。這個 “十一”黃金周更是成了打卡式旅遊集中呈現的窗口,從中也能看出廣大遊客對於打上一次卡的渴望:

比如,中國新聞網的報導提到,“有的人排隊5小時,只為打卡西湖音樂噴泉;有的人排號20000桌,只為打卡一家網紅餐廳;有的人堵車半小時,只為打卡一個名叫‘立馬回頭’的公車站。”像西安兵馬俑景區那樣,排隊兩小時只能看兩分鐘的遊玩,同樣比比皆是。

比肩接踵的人群,動輒幾小時的排隊時間,價格不菲的門票,絲毫不能阻擋遊客前往各類網紅景點打卡拍照的熱情。在他們看來,儘管遊玩過程可謂“囫圇吞棗”,但重要的是完成了打卡這項神聖的儀式,為此犧牲時間和精力也在所不惜。

有意思的是,在人滿為患的國內景區流行的打卡式旅遊,還被國人帶到了國外。2014年一名外國記者寫了一篇題為《跟隨中國團“閃遊”倫敦》的文章,其中寫道,中國旅遊團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前往最多的景點,倫敦塔半個小時,白金漢宮外僅停留10分鐘……

之前還有一部由外國人拍攝的很火的紀錄片,名叫《中國遊客在巴黎》。拍攝者發現,國人旅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快,一路馬不停蹄打卡。這種獨特的打卡式旅遊模式,還引來《經濟學人》的關注,在文章中“打卡”甚至被直接翻譯成“daka”,可見它已成為一種特色。

打卡式旅遊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旅行的內涵和目的。旅遊原本是為了尋找樂趣或享受悠閑時光而開展的活動,現在則成為了流水線式的打卡蓋章,為頻繁打卡所支付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等各項成本,讓旅遊變成一種身心疲憊的負累。

不久前,71歲的南京市民吳女士跟團到內蒙古草原旅遊,結果意外離世,面對家屬行程路線、交通方式不合理等多重質疑,旅行社則稱“出門旅遊就是要受罪”。這句推卸責任的話說得相當不合時宜,但不可否認,旅行社敢說,是因為它是一層被很多人默認了的事實。

帶薪休假制度不完善,加劇打卡式旅遊的流行

首先得看到,打卡式旅遊的流行,大前提是隨著收入水準提高,有閑錢群體不斷壯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國內遊客人次近幾年都是兩位數的同比增速,去年全年的國內旅遊收入達到51278億元,增長也高達12.3%。

當然越來越多的遊客熱衷於走馬觀花式的打卡,也是因為社交平台的發展,讓旅遊的功能不僅僅只是愉悅身心,還包括社交化的對外展示和互動。

因此,朋友圈九宮格的美食美景照片下面,景區地點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內容。而此前火爆的短視頻平台,讓前往網紅景點打卡,成為一種相當潮流的出遊形式,它能夠收獲來自朋友和陌生人的點讚、轉發、評論,打卡的儀式屬性因此相互傳染

不過除此之外,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休閑時間上異常短缺的國人,並沒有太多富余的空閑去深度出遊,沉浸式地感受景點的人文氣息和歷史底蘊

事實上,直到2008年《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實行,中國才正式確立帶薪年薪假制度。不過即便十年後的今天,在關於996加班文化的討論中,這項制度對勞動者權利的保障程度就已經可見一斑。

人社部此前對60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職工享受了帶薪年休假。那些享受不了帶薪年休假的國人,他們出遊的時間窗口,自然會擠到一起。而相對於春節黃金周更重的回家團圓色彩來說,“十一”黃金周無疑成了最大的擁堵節點。

因此刨去堵在路上、景區排隊的時間,真正的遊玩時間其實所剩無幾,為了讓這趟行程顯得很充實,遊客們自然會將行程排的很滿,通過去更多景點打卡拍照的方式,來折回票價。

相對來說,那些對打卡式旅遊感到好奇的外國人,的確擁有更充足的時間。以《中國遊客在巴黎》拍攝點所在的法國為例,一方面,法律對帶薪年薪假有嚴格規定,雇主還得向未休年假的雇員支付帶薪年休假補償金。另一方面,它們因為南北緯度不同而實行的學生錯峰放假制度,為旅遊業的錯峰出行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當地的景區也不用擔心大量遊客集中湧入,衍生出擁堵、汙染等諸多問題。

打卡式旅遊和門票經濟緊密捆綁

在部分人看來,打卡式旅遊雖然缺少深度,讓“增長見聞變成收割讚和評論”,但卻是一種個人選擇,無傷大雅,值或者不值都是自己承擔。

不過得看到,對廣大遊客來說,“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打卡式出遊,並不是一種自由選擇的結果,它是帶薪休假制度難以落實的產物,而它的流行對景區同樣會形成錯誤的導向。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看,打卡式旅遊的流行,也是源於很多景區空有一個IP軀殼,缺少足夠的運營深度和文化特色,導致沒有能夠吸引遊客進行深度、沉浸式體驗的旅遊內容。比如全國的古鎮幾乎都長得一樣,而且都賣著千篇一律的紀念品。

對大部分景區來說,它們之所以沒有深度耕耘,挖掘景區的人文氣息和歷史底蘊,是因為在龐大的遊客基數下,門票經濟已經足夠養活景區了。

有數據顯示,5A級景區門票價格在100元以上的,佔比超過50%。那些知名度較高、集世界遺產地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於一身的景區,門票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超過50%,幾乎是常態,個別的甚至高達90%以上。

門票經濟一方面讓景區能夠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賺錢,不必過多思考旅遊產品的層次和產業鏈條。景區商店的宰客現象不斷,也與此息息相關。另一方面,門票經濟的負擔,迫使遊客減少旅遊整體停留時間和其它支出,只能採用打卡的方式來快速走馬觀花。

有過歐美國家旅行體驗的遊客,對當地的低票價應該會深有體會。像一些大型國家公園、古建築和博物館,都會免費開放;古羅馬鬥獸場、盧浮宮等景點也只需要幾歐元而已。這種低門檻的收費,既降低了遊覽的經濟門檻,又讓遊客有更加自由的體驗,可以慢慢感受其內核。

從這個角度看,打卡式旅遊的流行,多少會強化景區對門票經濟的路徑依賴。景區會將“囫圇吞棗”式的遊覽習慣,理解為遊客的全部訴求,因此自然會缺少升級旅遊產品,促進文旅融合的動力,也缺少在吃、住、行、遊、娛、購等其他領域提升服務水準的動力,對做大做強旅遊經濟來說,這未必是什麽好事。

第4589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