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今各國搶著登月,是新的太空競賽嗎?

“我們的一生就是一次史詩般的征程,我們去到新的地方,看見新的事物,了解新的想法。我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未知的明天而準備。”

——阿姆斯特朗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今天是中秋節,我們聊聊月亮。

前幾天,月亮上有件事讓地球人挺鬧心。

原來,印度發射到月球的“維克拉姆”月球著陸器“失聯了”,本來大家想乘著月色正好,幫它們找找,結果,9月7日,印度方面傳來好消息,它們家的“月球2號”繞月軌道飛行器在月球表面找到了自己的同事。

不過,由於依然聯繫不上它,因此印度暫時還不能宣布自己已成為全球第四登月國。

道理很簡單,沒有回應的著陸器就像沒有確認收貨的淘寶寶貝,是無法顯示“交易成功”的。

這幾年,月球周圍好生熱鬧,除了失聯的印度著陸器,還有完成高難度“戳背”動作的中國嫦娥四號,以及今年4月,在月球表面香消玉殞的以色列“創世紀號”。

與此同時,月球還迎來了不少“來自地球的flag”:

3月,美國副總統彭斯表示,要在五年內再次載人造訪月球;5月,NASA推出“阿耳忒彌斯”計劃作為呼應,該計劃名取自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她是阿波羅(太陽神)的孿生姐妹。日本計劃在2020年至2021年發射月球探測器,以研究月球表面火山地帶。今年春季,俄羅斯發布了登月探測時間表,計劃於2031年首次將宇航員送上月球。

人類怎麽忽然這麽“粉”月球了?

翻翻歷史書,原來,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人類就尤為青睞月球,甚至在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之間,掀起了一場太空軍備競賽。

於是人們不免擔憂,這一次登月熱潮,會不會又是一次秀肌肉大於實用的“太空競賽”嗎?

讓我們來簡單比一比。

01

動機方面:上一次恐懼,這一次貪婪

回看1961年的美國,我們會有一種很強的感受:“阿波羅計劃”與其說是一項太空壯舉,到不如說是一場因恐懼而發起的“正當防衛”。

1957年10月4日,蘇聯人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那天,數百萬美國人仰望太空,內心充滿恐懼:

“他們會從外太空轟炸我們嗎?他們會從月亮上轟炸我們嗎?”

其中最驚悚的是,每隔90分鐘,“史潑尼克一號”就會囂張地從美國上空飛過。

而美國政府的反應,則如當年珍珠港遇襲一般驚慌失措。

於是第二年,政府迅速啟動了以登月為目的的“水星計劃”,1961年,又宣布了舉世聞名的“阿波羅計劃”。但不管他們把太空的前景描繪地多誘人,人們都很清楚,美國人的目的只有一個:趕在蘇聯人之前登月。

而比武場的另一頭,蘇聯在發射人造衛星和載人航天上已拔得頭籌,但為了不輸掉終局,他們在登月方面,也是幾近瘋狂。

小巴統計了下,1960年-1968年,在美國人捷足先登前,蘇聯以月球為目標的發射次數高達35次,光1968年,幾乎每隔兩個月,蘇聯都要往月球輸送一個探測器。

美國則同樣回以瘋狂。

當年,美國有一位修女寫信給總統,說,地球上還有饑荒肆虐,我們為什麽投入這麽多在虛無縹緲的太空呢?

據說,當時的總統洋洋灑灑回復了諸多探索太空的好處,然而,當蘇聯因經濟問題“及時止損”後,美國也立刻心照不宣地停止了登月行動。

人類這一大步,就這樣定格了幾十年。

再看這一次的探月熱潮,在動機上,人類可“理性”多了。

我們可以從中國的探月目標中窺見一二。

2004年,中國啟動以登月為目標的嫦娥工程,在第一輪的無人探測階段,官方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三字真言:“繞,落,回”。

目前,繞月和落月皆已達成,“回”這個任務,預計在明年年底進行。除了要“自食其力”從月球自己回地球,嫦娥五號還有個任務,就是跑到月球的南極,將樣本帶回地球。

月球的南極有什麽,值得特意去跑一趟?

答案是一種存在於火山坑陰影區的冰,它可以被用來做火箭的氫燃料,如果在月球上製備氫燃料,每公斤的成本為500美元,但要是從地球上做好了帶過來,成本就飆升到了每公斤4000美元。

這就意味著,一旦得到了這個“冰礦”並加以利用,月球上就能打造出一個太空加油站。起碼,可以為去火星的火箭“加個油”。

更何況,月球的寶藏,遠不止這種冰。

比如氦-3,是未來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後的重要清潔能源。

在地球上,它的儲藏量最多只有500公斤,每噸價格50億美元,是黃金的120倍。而月球上,它的儲量則高達100萬噸。

2013年,探月工程中任總設計師的吳偉仁透露:“探月計劃的總投入大約佔國家GDP的萬分之幾”(2013年中國的GDP為59.52兆元),以上限萬分之九估算,大約投入為76億美元。

粗暴計算下,我們隻消從月球成功帶回2噸氦-3,就能一舉收回中國探月計劃初步預計投入的總成本。

這哪裡是星辰大海?分明是一座座金山嘛。

02

戰略參與者方面:從舉國之力到私營狂歡

當年美國在實施“阿波羅計劃”時,集合了兩萬家公司、研究機構和大學,40萬人參與其中,燒了足足250多億美元,要知道1967年美國的GDP才8300多億美元。

就是這把舉國之力,愣是把一個計算能力還比不上iPhone的阿波羅11號,連人帶飛船送到了月球表面,並打造出迄今為止,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土星五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40噸。

但50年後,美國政府想開了。

2015年,美國簽署了《美國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該法案規定:雖然太空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歸屬於哪個國家或企業,但如果誰開發出了有價值的資源,那資源就歸誰。

這意味著,太空探索不再是國家隊的專屬了。

於是,這方面的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了起來,而正是他們,把登月這樣的太空探索,做成了一門更持久的生意。

而私人或民營企業搞太空探索有個重要的特點——勤儉持家。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馬斯克創立的SpaceX。

2015年,他把獵鷹9號火箭載荷發射後,成功將一級火箭收回地面。這麽一來,馬斯克的單次發射成本就從5400萬美元降低到600萬美元,火箭發射也從一個用完就廢的“一次性”生意,被打造成了一種租賃業務。

還有家公司,叫維珍銀河,操作也很騷。

它的主營業務是太空旅遊。業務還沒開,就早早地賣起了船票。它的船票價格大概一張20-25萬美元,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名遊客完成了預定,光預售就回收了近1.5億美元。

而且,如果未來這家公司能實現每年送5-10萬人上天,船票價格就可以降到2-3萬美元,成功直接實現“市場下沉”。

去年9月,馬斯克也迎來了他的第一位私人乘客——前澤友作。

付費2.5億美元後,2023年,這位日本土豪將搭載由SpaceX製造的飛船步入太空,他的目的地,就是月球。

再看中國。

中國近幾年也湧現了不少民營航天公司,其中處於第一梯隊的,有三家:零壹空間、藍箭和星際榮耀。

儘管它們目前還沒辦法對登月做出貢獻,但實力也不容小覷。

2019年7月,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多顆衛星及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300公里圓軌道,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這裡有個細節頗具民營企業的特色,原來,星際榮耀火箭在發射的同時,還賺了點廣告費。在本次發射中,星際榮耀的火箭搭載了一輛長安歐尚汽車和金六福酒,並向地面回傳了一段太空廣告。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當私人商業進入到登月領域,就絕不會只是玩一個“形象工程”,而是一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事業。

這也是本次探月和過去最大的不同。

03

太空真的離我們很遙遠嗎?

但體感上,火箭發射衛星、載人登月和星際旅行等等,對我們而言,似乎還是一個路漫漫的事情,如今的努力,或許只是下一代的福利。

真的是這樣嗎?

小巴舉個例子。

2008年,汶川地震,所有基地台被破壞,災區毫無信號。但艱難爬進災區的武警部隊,卻依靠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成功將“順利抵達”的信息傳送到了全國。

全球有四大導航系統:中國的北斗系統、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系統。

而我們最常用的,是美國的GPS系統,計程車、定位、導航等全由它包辦。

但如果GPS被關閉,我們的生活豈不是亂套了?

答案是No,因為我們早早地就將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系統送上了天。

今年8月,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軌運行數量達35顆,超過了美國GPS的31顆。目前在130個國家,每天可見的北斗衛星數量已經超過了GPS。按計劃,北斗系統2020年將提供全球定位服務。

而且,現在不少中國的智能手機也同時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所以,穩得很。

無論是把衛星送上天,為我們提供定位服務,還是送月球探測器飛到月球去,都需要依靠火箭發射的運載能力,這是一個國家航天能力的重要標誌。

除此以外,如今人們常用的記憶床墊、吸塵器等,其技術來源都與“阿波羅計劃”有關。

所以,飛向太空,在當下,已不是理想主義的熱血,而是一門實打實有產業前景的未來。

只是習慣宅在地球的人們,你們準備好了麽?

參考資料

1.《為實現載人登月,美國、蘇聯花了多少錢》楊津濤

2.《美國能在五年內重返月球嗎?》萬維鋼

3.《太空“淘金熱”》 新科學家雜誌

4.《重返月球:太空資本主義的興起?》Brock

5.《月球探測任務列表》維基百科

本篇作者 | 和風月半 | 當值編輯 | 馮迪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