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生命科學獎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周其林、馮小明分獲物質科學大獎,林本堅獲數學與電腦科學大獎。每個獎項單個獎金為100萬美金。

本文轉載自「易科學」。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田剛教授介紹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評獎情況。

2018 未來科學大獎

Future Science Prize

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

物質科學獎 |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

數學與電腦科學獎 | 林本堅

9月8日,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共同獲得生命科學獎,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共同獲得獲物質科學獎,林本堅獲數學與電腦科學獎。

生命科學獎 |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從左至右)

獲獎理由:

獎勵他們系統性的研究水稻特定性質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於安徽肥西縣,植物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農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高等植物生長髮育與代謝的分子遺傳學,主要以糧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擬南芥等為材料,重點研究植物生長素和獨腳金內脂的合成途徑與作用機理和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礎,致力於水稻的分子品種設計,培育高產、優質、高抗、高效新品種。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張啟發,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警察,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雜種優勢的遺傳機理;水稻功能基因組;水稻生物資訊學;綠色超級稻

三位科學家將平分100萬美元的獎金,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在獲獎的前一天,剛剛過完88歲的生日。

物質科學獎 |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從左至右)

獲獎理由:

表彰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

馬大為,1963年9月生於河南省社旗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1989年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1994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系和MayoClinic神經化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部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及結構-活性關係研究;針對特殊靶點如G-蛋白偶連受體,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細胞凋亡過程的小分子調節劑的發現;有機合成方法學的發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應用。

馮小明,1964年2月生。1988年獲蘭州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四川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不對稱合成方法學及手性醫藥、農藥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針對不對稱合成中發展新型優勢手性催化劑、新反應和新策略等核心和挑戰性問題,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以廉價易得的氨基酸為原料,基於雙功能催化策略,設計合成了多種新型手性配體和催化劑,實現了一些難以實現的重要不對稱反應,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

周其林,1957年2月生於江蘇南京。1982年7月畢業於蘭州大學化學系,1985年、1987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碩士、博士學位。先後在華東理工大學、德國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學和美國Trinity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回國後任華東理工大學教授。現任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方向:(1) 不對稱催化,包括設計合成新型手性配體和手性催化劑,開發新的不對稱催化反應;(2) 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3) 手性藥物合成。

馬大為獲得全額獎金的二分之一,另一半獎金則由馮小明與周其林分享。

數學與電腦科學獎 | 林本堅

林本堅

獲獎理由:

獎勵他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

林本堅,台灣中研院院士,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他是東南亞華僑,少年時代赴台灣求學,1970年加入IBM,2000年加入台積電擔任高級董事,2011年起擔任台積電有限公司副總裁。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終身研究員和SPIE研究員。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稱,假如沒有林本堅及其團隊,「台積電的微影(半導體關鍵製程之一)不會有今天這規模。」 當時,隨著半導體制程往下演進,關鍵製程之一的微影,也得持續縮短光束波長。一直以來,業界習慣以空氣為媒介,是「乾式」的微影,但此技術卻已「撞牆」,在一百五十七納米波長卡關。而當時任職台積電的林本堅卻跳脫框架,退回一百五十七納米波長的上一世代,改用水做為介質,發展出「浸潤式微影」技術,讓光束波長一舉縮短至一百三十四納米,突破瓶頸。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