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諾獎"此刻頒獎:這邊百萬美元 那邊洶湧詛咒

  (原標題:“中國諾獎”此刻頒獎:這邊百萬美元 那邊洶湧詛咒)

  

  11月18日,北京,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前,李家洋院士攜家人走上紅地毯。中國青年報記者鄭萍萍/攝

  此時此刻(11月18日下午4時許),被稱為“中國諾貝爾獎”的2018年度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頒獎典禮,李家洋教授、袁隆平教授和張啟發教授分享100萬美元的“生命科學獎”獎金。

  伴隨他們走向領獎台的不僅有掌聲和歡呼,更有洶湧的詛咒。

  頒獎詞稱讚他們“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

  一些憤怒的“網絡意見領袖”則稱他們“轉基因三醜”“滅絕人性的罪犯”。狂熱的粉絲們跟著高喊:“打倒賣國賊!”“禍國殃民的轉基因推手們,應該全部槍斃!”

  

  11月18日,北京,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前,張啟發院士。中國青年報記者鄭萍萍/攝

  受到這種咒罵最久、最凶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他被當作轉基因在中國科學界的代表,“讓中國三代滅絕人口的惡人”,不斷地被質疑、哄罵、追打、人肉搜索……

  筆者看到網絡上流傳的一段多年前張啟發教授應邀到中國農業大學作學術報告的現場影片。因為有一批“反轉基因群眾”進入而變成了“批鬥會”,場面非常火爆。社會上來的鬧場者和聽學術報告的大學生,也分別在社交媒體留下了近距離的記錄——

  記錄A:“張啟發研究轉基因水稻究竟有功還是有過,從台下觀眾從未允許他說一句囫圇話就能看出端倪。在短短的10分零8秒裡,全程都伴隨著觀眾的不斷質疑、質問,甚至有觀眾直接上台驅趕他……可以斷言,在張啟發如驚弓之鳥、無力反駁的背後,絕對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最後在漢奸、漢奸……混亂聲中,張啟發不得不抱頭鼠竄。這個結局,皆大歡喜,我很開心。”

  記錄B:“……一個灰色上衣的男的開始在會場發傳單,一個中年女的開始念著張啟發是美國特務之類的話,一個戴紅帽子的老頭,自稱是工程師,開始往講台上衝,要搶話筒。這時候會場亂了起來,這些人的行為我們甚為反感,那個戴紅帽子的竟然拿起第一排的茶杯砸向演講台,或許年老腎虛吧,沒砸到人,砸在了演講台的台階上,這時候李老師感覺不太對,就開始護著張啟發準備離場了。我和周圍幾個男生很氣憤,衝著那幾個人高喊:‘你是哪裡來的,幹什麽的,是農大的嗎?滾,別不懂瞎鬧!’他們可能對同學的態度有點吃驚,於是又開始到會場前面拉橫幅,有老師阻止他們,他們特像革命先烈似的高呼‘憑什麽不讓說,這是大學你知道嗎?’……”

  看到這樣的畫風,我不由聯想到文革時期鬥爭“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瘋狂,想到了電影《決裂》中工農兵學員理直氣壯地質疑教授講“馬尾巴的功能”,而電影院裡響起一片愚蠢的爆笑。

  

  未來科學大獎官網圖片

  因為一向甚少對公眾發言,李家洋教授很多年都幸運地躲過了網民的怒火。雖然他的各種頭銜之多、份量之重,都超過了張啟發教授。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擔任過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副院長,原農業部副部長兼中國農科院院長。

  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詞說他,“致力於研究水稻株型對其產量的影響,發現水稻分蘖數和穗型是產量的決定性因素。他提出通過株型間的特定組合尋找在光合作用效率與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來設計選育高產優質超級稻的新思路,以此思路為指導,李家洋教授培育出20個水稻新品種。自2016年起,這些水稻新品種的種植面積已達3千5百萬畝。”

  “3千5百萬畝”這個數字,在反轉基因民眾眼裡,恰是李“禍國殃民”的罪證!

  兩年前,李家洋年滿60歲卸任農業部副部長和農科院院長,曾被反轉人士當做“風向變了,轉基因沒勢頭了”的重大利好,一片歡呼。有人興奮地模仿郭沫若“打倒四人幫”詞,作《水調歌頭》:“大快人心事,撤了李家洋。美國杜邦顧問,轉基因囂張。還有塵世蟑螂,自詡神通海歸,鐵帚掃廟堂。亡國滅種者,一枕夢黃粱。野心大,陰謀毒,詭計狂。真是罪該萬死,推廣插毒糧……”

  作為“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功臣、“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在公眾心目中一直是“民族英雄”的正面形象,直到今年,他在轉基因問題上不再曖昧,公開表示轉基因食品和其他食品同樣安全,公開承認他在從事與轉基因相關的科研,在一些人那裡,他的“光輝人設”一下子垮塌了。更有人經過搜索指出:“袁隆平十年前就幹了轉基因!”

  《孟子》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漢書》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三位學者英勇地活在這世界上,其神經應該如鋼筋一般大條吧。

  

  11月18日,北京,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前,張啟發院士在媒體見面會上。中國青年報記者鄭萍萍/攝

  “反轉”者懷疑這幾位科學家受到了“美帝國主義”收買,受到了孟山都、杜邦、洛克菲勒(均為美國企業)收買,受到了“國內某些利益集團”收買,或者他們本身就是利益集團。總之,他們是壞人。但是,他們的同行中難道就沒有一個好人嗎?為什麽竟沒有一個未被收買的生物學同行出來揭露他們、與他們爭鳴?為什麽站出來批評他們、與他們作鬥爭的,全都是隔行跨界人士、主要是人文社科界人士?

  即使聲望之隆如袁隆平,其固然掌握著巨大的學術權力,但也從不缺乏學術對手。他當年當選院士的過程就出了名的不順,他那頂“雜交水稻之父”的高帽更一直有同行不服。跟李家洋、張啟發有恩有怨的分子生物學學者想必也不少。不說為了真理,就算僅為了利益吧,也總該有三兩人說出“轉基因有毒有害”之“真相”。然而,並沒有!生物遺傳學術圈內的老老少少,沒有發過一篇經同行評議的論文來表達不同意見。

  境外,倒是有位法國的分子生物學教授塞拉利尼報告過一個相反的研究結果:“大鼠長期服用抗草甘膦轉基因玉米會致癌。”但其論文甫一刊出,就被同行們批駁得體無完膚,成為臭名遠揚的學術醜聞。譬如,他採用的實驗鼠對照樣本太少,不足以得出任何有效結論;有的對照實驗記錄甚至顯示了與其發表結論相反的情況——吃轉基因玉米飼料較多的老鼠,患癌數量反而低於吃轉基因玉米飼料較少的老鼠,吃轉基因玉米飼料較少的老鼠患癌數量又低於完全不吃轉基因玉米飼料的老鼠……從而被同行認定“毫無價值”,歐洲食品安全局認為“其結論不能被其數據支持”,原發刊物也宣布撤稿。科學界自身的糾錯機制迅速解決了它自身出現的問題。

  但“反轉”人士實在捨不得這個珍稀的研究成果被否定,口耳相傳撤稿是因為邪惡的孟山都公司背後向刊物施壓。塞拉利尼教授本人也不服輸,把該論文略作修改後又在一家尚未被SCI收錄的小刊物重新發表了出來。為了說服公眾(而不是學界),歐盟毅然撥出1500萬歐元(大約1.13億元人民幣)科研經費資助多項實驗驗證,最終於2018年6月徹底否定了塞拉利尼的研究結果。

  生物學界終究是“針插不入,水潑不進”。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在所有同行中間,轉基因食品安全無害是公認的學術常識。就像搞物理的沒有人鑽研“永動機”,搞化學的沒有人嘗試“水變油”一樣,搞生物的人也不可能去“反轉”。

  但直到昨天,我看到仍有網絡名人稱譽塞拉利尼是“偉大的學者”而且是“唯一的偉大學者”。像塞氏這樣貼心的學術研究確實是太難得了,以至於有些喜愛惡作劇的“挺轉”人士,缺啥就供應啥,特意製造類似的“釣魚”段子以饗公眾。譬如《英國研究:中國人體內發現美國轉基因的SCoAL基因!》就曾被網民反覆地轉發、激憤地議論,而實際上,文中提到的英國遺傳學刊物、專家教授和德國醫學研究機構全都是杜撰的,所謂“SCoAL基因”和“25號染色體”也純屬子虛烏有。只是,這個“釣魚”段子鉤兒埋得太深,不像“氯化鈉有毒”那樣淺顯,因此其傳謠效果遠大於啟蒙效果,也是悲催。

  今年《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調查研究稱,在中國,只有十分之一的受訪者對轉基因食品有正面看法,超過45%的人反對轉基因食品,只有約12%的受訪者表示信任政府提供的有關轉基因的資訊,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對科學家的觀點有信心,近七分之一的人認為轉基因技術是“針對中國的一種生物恐怖主義”。

  “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對科學家的觀點有信心”,中國的科學家們卻極少有人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專業榮譽。搞轉基因科普,那無助於提升自己的“學術GDP”,不是嗎?而且還必定會被網民“人肉”、辱罵,殃及家人,又何苦來哉?個別早已功成名就、凜然無懼的大學者如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巨集,也慨歎“大家相信科學才是對話的基礎”。他講,科學家曾做過一項詳細統計:使用轉基因後,可降低農藥使用量37%。由此,農民可以少吸入大量的毒霧,消費者可以少吃進大量的農藥殘留——這簡簡單單的道理,該由誰來講,又跟誰講去?

  問題就在於,大家不怎麽相信科學了。連100多位外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挺轉”聯名信都被中國的“反轉”意見領袖用幾個偷換概念、混不講理、姿態輕浮的反問句反覆吊打,再加上三個新嶄嶄的“中國諾獎”獲得者進行科普,恐怕也無濟於事。

  “反轉”意見領袖中,有特別明白的人,他們知道“挺轉”並非哪幾個科學家的意見,而是整個科學界的共識。所以,他們乾脆號召公眾徹底拒絕科學、反對科學。有一個口號叫“不光要講科學,而且要講良心”,好像還有“講良心”的“偽科學”似的!他們用“科匪”“科邪”的全指蔑稱來指代科學家們,連串聲討“草菅人命的主流科學家!走火入魔的諾獎獲得者!無德無能的中科院”。

  貌似21世紀的義和團。

  

  11月18日,北京,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中國青年報記者鄭萍萍/攝

  剛剛,中國青年報記者原春琳從2018年度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現場發回張啟發院士在媒體見面會上的感言。

  張啟發:兩個月以前,得知獲獎實在是非常意外。大家講起生命科學,都是非常“高大上”的,它是關於“生命”的。但是今年的獲獎者都是種水稻的,“農民朋友”能獲獎,是非常意外的。

  過去30年來,水稻生命科學的研究差不多從零起步,做到今天,尤其是本世紀以來,水稻生命科學的研究突飛猛進,大量基因被揭示出來,應用於生產,主要是中國科學家的貢獻。中國水稻科學家在一些高水準科研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佔到一半。

  我們從零開始,做到世界前沿。中國做水稻的科學家很多,隨便抓一個來都跟我差不多,誰得獎都是隨機的。我們三個人代表了這個領域,代表中國水稻科學家獲得這個獎項。相信中國水稻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為中國和世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作出更多的貢獻。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詞

  獲獎人: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啟發

  “生命科學獎”表彰他們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水稻承擔著養育中國乃至全世界半數以上人口的重任。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受到遺傳和環境等多種複雜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們對這些性狀的控制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同時,中國南北地域的多方差異對水稻優質品種的選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持續改進水稻的性狀、實現水稻的高產優質是當代科學家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袁隆平教授開創性地培育出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使雜交水稻成為可能,並得以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極為顯著地提升了水稻的產量。不同親本雜交所產生的後代其性狀會優於親本,這種現象稱為雜種優勢。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自然情況下難以存在不同親本水稻的雜交後代,雜種優勢亦不能得以體現。但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培育、雜交水稻育種體系的成功,證明雜種優勢同樣可適用於水稻,由此奠定了利用雜種優勢有效地選育高產高抗水稻品種的理論基礎。

  繼袁隆平教授在雜交水稻領域的突破性工作後,張啟發教授和李家洋教授開拓性地將現代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技術應用於水稻育種中。張啟發教授創造性地構建了水稻“永久F2群體“,闡釋了雜種優勢的遺傳學基礎,並首次發現了控制水稻穗粒大小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顯著地降低了雜交育種的隨機性,極大地拓展了雜種優勢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

  與張啟發教授在雜種優勢的工作相輔相成,李家洋教授致力於研究水稻株型對其產量的影響,發現水稻分蘖數和穗型是產量的決定性因素。他提出通過株型間的特定組合尋找在光合作用效率與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的理想株型來設計選育高產優質超級稻的新思路,以此思路為指導,李家洋教授培育出20個水稻新品種。自2016年起,這些水稻新品種的種植面積已達3千5百萬畝。

  李家洋教授、袁隆平教授和張啟發教授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據此頒發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以獎勵他們的卓越成就。

  

  李家洋,1956年7月生於安徽,1991年於美國Brandies University獲得博士學位。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

  張啟發,1953年12月生於湖北,1985年於美國UC Davis學校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