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北歷史:清末民初的長春社會名流,為啥都在財神廟?

清末民初,長春市社會名流都聚在財神廟。

這是為什麽呢?

我們先說說,長春為啥要建一座財神廟。

1800年,清朝建立了長春廳。最開始,長春廳衙署在新立城。

但是,那裡經常發生水患,且距離居民主要生活區也很遠。於是,在1826年,長春廳搬到了寬城子,衙署在今天大經路小學一帶。

當時的寬城子商業發達,工商界人士需要一座廟宇來祈求生意興隆,財神廟就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了。

據《長春縣志》記載,財神廟位於西四道街,是由長春工商界人士出資修建的,有“正殿三間,瓦房十九間”。到清光緒五年,長春的燒鍋商們又出資,在財神廟正殿東,建了一間酒仙廟。

《南關地名志》記載,財神廟位於西三道街5號,佔地面積23409平方米,共有殿堂34間,院內有涼亭、花池、坐椅等,各殿前簷門窗刻有鳥獸花卉,雄偉壯觀。

商人喜歡供奉財神,所以財神廟除了日常的祭祀活動外,因其廟內寬敞,且與知府衙署只有一道之隔,清末長春府官常在此舉行各種慶典。

比如說,慶祝慈禧太后的萬壽節,長春官員就曾在長春財神廟裡舉辦。在慈禧太后生日,長春府知府帶領城內文武官員,到財神廟恭設萬壽牌位,敬行朝賀禮節。通常還要在廟內演劇三日,並設宴以待中外各員。 1908年,溥儀登基,當時吉林西路道台陳希賢在財神廟組織舉辦慶祝皇帝登基大典。

1907年,長春商會成立,辦公地點位於距離大馬路約100米遠的西四道街南,與財神廟是鄰居。由於財神廟是商人捐建的,因此商會建立之前的長春公議會就經常在財神廟開會議事。有一年,長春商人為反對厘捐歸官徵收,就曾在財神廟中研究並領導長春歷史上第一次全城性的商人抗捐罷市事件,當時整個吉林和朝廷均為之震動。

光緒末年,大量原本只在大街上開辦“錢桌”的商人,自覺地走到一起,在財神廟東廡房內開設了非正規的銀市,從事貨幣買賣。到了宣統二年,長春知府許元震稟請東三省總督批準,銀市經過立案,變為合法經營行為,因為這樣可以抽到稅錢,以補財政不足。長春第一個正規的貨幣交易所從此開始。

1912年,長春商人在財神廟西廂房開設了糧米期市,這裡就成為長春金融中心了。1923年,因為財神廟東廡“湫隘不堪,並兼錢行營業屢次增加,每逢開行之時,擁擠難堪”,長春商會決定重建銀市建築,以適應形勢,新建的樓房就位於財神廟的南院。1927年,長春商會會長孫秀三因張作霖處理的天盛合事件,又在二樓設立了極為正規的金融市場,這就是很多老長春人記憶中的“金融錢莊”樓。

由於院子龐大,在此舉辦的活動非常多,比如當時的商紳們曾在此組建籌還國債會。清末,朝廷在全國推行新政,當時有很多新式衙署成立,財神廟就成為官員們商議事情的場所,相當於長春會務中心的職能。官方還經常在此設立各種組織機構,如由商振組織的普及學校、長府第二宣講所,財務處、警察廳的衛生隊等,都曾在財神廟院中辦過公。

就這樣,財神廟成為長春的政治、經濟中心。

解放後,由於存在火災隱患、宣傳封建迷信等很多原因,財神廟被拆除,這裡成為後來的長春橡膠八廠等企業的一部分。

如今,我們已經看不到財神廟的影子,不過歷史留給後人的是,這裡有了一個財神胡同。【作者;每日漢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