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繁,種業基地漸入佳境

秋天,他們像候鳥一樣從全國各地飛來;春天,他們帶著沉甸甸的收獲,將希望的種子撒向大地。

超過700家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種業機構的近7000名科技人員,因為這年複一年的例行“遷徙”,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謂——南繁人。

南繁基地,位於北緯18度線以南的海南省三亞、陵水、樂東三市縣境內。新中國成立以來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中,超過70%曾經經過南繁孕育。

如今,乘著海南自貿區建設的東風,海南正以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為核心,以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轉運站基地建設為兩翼,高標準打造國家種業基地。

傳承:老基地的變與不變

“木棉開花,南繁人回家。”4月,木棉花期已過,南繁新人王鵬還沒有離開三亞。去年10月,作為黑龍江陽光種業公司的生產負責人,他第一次來到南繁。

在這名“90後”心中,南繁充滿了新奇和誘惑。“老輩南繁人常說,在別的地兒,隻養出兒子的時候,在南繁,孫子輩已經出生了。在別的地方種子發芽得7到10天,這裡3到4天就能長成一片綠油油的地毯。”

今年春節,王鵬管理的30畝地成功育出了1.5萬斤早熟玉米種子。他信心倍增,第二茬擴種到了50畝。可這回趕上了氣象持續升溫,蟲害加劇,第五遍藥打下去,蟲子不僅沒有消除,反而鑽到了玉米芯裡。

“好在最後的收獲時刻,蟲子化蝶了,沒再禍害下去,留了一點點的收成。50畝地隻收了3700斤。”相比隔壁基地100多畝地的絕收,王鵬覺得老天已經很給他面子。

幾家歡樂幾家愁,南繁向來如此,豐厚饋贈的背後是無數次的絕收。

“一萬多種樣本組合才有可能育出一個新品種,而一個新品種要經歷十幾代繁育才能穩定下來。育種就像養育自己的孩子,每年我們抱著希望而來,雖然常常铩羽而歸,但來年依然會滿懷希望再戰。”在陵水光坡的水稻育種基地,67歲的南繁老兵蔡得田即將迎來到南繁第四十五個年頭的收獲。

用地難、服務保障跟不上,是南繁存在多年的“老大難”。江西省農科院水稻所的南繁人王曉玲說,以前地塊分散,烈日下奔走於地塊之間作業,“衣服能曬出鹽來,就盼著回到住地有口熱飯吃。”

而今,困擾王曉玲多年的難題有望得到徹底解決。海南省以省域“多規合一”改革為契機,在三亞、陵水、樂東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實行用途管制。目前,南繁科研育種新核心區土地流轉任務已基本完成,有18個省份簽約,共流轉用地1.4萬餘畝。

王曉玲所在的江西省農科院育種基地,搬到三亞市鳳凰鎮水膠村,全新的辦公樓和生活區已於今年初落成啟用。緊鄰生活區的170多畝連片育種基地,進行了高標準農田改造,製種區、展示區、繁種區、種子加代區劃分清晰,用水也得到有效保障。

反哺:再造海南農業引擎

樂東瓜農從南繁基地學來的覆膜大棚技術,一改以往蜜瓜“躺在”沙地裡的露天種植傳統,既防蟲害,又防台風。過去,海邊沙地每畝50元租金無人問津,現在漲到每畝3000元。

近10年來,冬季海南種植西甜瓜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產值達50億元以上。這是南繁成果就地轉化的成果。

“南繁不僅有育種資源,還有豐厚的農業技術資源。”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下稱三亞南繁院)院長柯用春說,海南一直在探索改變長期形成的“兩頭在外、中間在瓊”南繁模式,把這些資源就地轉化,助力海南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最近3年,海南省支出南繁規劃項目資金3.3億元,南繁公共服務平台項目已完成,南繁供地農民定金補貼、製種大縣獎勵資金、生物育種專區、水利設施、高標準農田等項目正在實施。

目前,海南全省南繁水稻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冬季瓜菜品種基本來自南繁,帶動出現了一批“蜜瓜村”“豇豆村”“青瓜村”。南繁育種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金鑰匙”。

除了南繁科研成果就地轉化,越來越多的南繁技術人員選擇留在海南服務本地農業。三亞南繁院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明,起初和許多農學專業的學生一樣,來南繁是為了完成畢業論文。年複一年,他漸漸愛上這片熱土,決定安家南繁,服務海南農業。

從事土壤和肥料研究的曹明,去年帶領團隊成功對南濱農場一塊5畝玉米育種基地進行了改良;今年又在高溫、高熱、高鹽的西沙永興島成功無土栽培出4種新鮮蔬菜,解決了三沙吃菜難題。

落實海南自貿區建設規劃,實施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南繁科技城等公共平台建設,帶動越來越多的南繁產業扎根三亞。中化集團、中信集團等企業積極參與南繁科研基地建設,隆平高科、隆華種業、西科種業等10余家企業在三亞設立法人部門,中國種子協會南繁分會落戶三亞。

出海:從小島跳向世界

4月,第三屆中國(三亞)國際水稻論壇舉辦,來自18個國家的700多名農業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出席。這是三亞連續第三年舉辦國際水稻論壇。“之所以越辦越火,是因為有南繁氣候和人才優勢的堅實支撐。”柯用春說。

據統計,南繁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種植面積超過3億公頃,佔全國水稻種植總面積的60%以上,累計增收稻穀4.5億噸。我國雜交水稻種子年出口約4.7萬噸,佔全國種子出口量的95%以上,而雜交稻育製種研究100%經過南繁。

前來參加論壇的老撾農林部副部長尚達·蒂帕沃·恩芬赫提出,希望通過與中國研究機構合作,利用中國先進的雜交水稻技術、水泵農機和肥料農資產能的優勢,改善老撾的水稻種植技術,提高當地水稻產量。

隆平高科是依靠南繁種業“走出去”的企業之一,在菲律賓、印度等地建立了7個育種站。隆平高科副總裁謝放鳴說,雜交水稻海外推廣兼具國內外的挑戰,今後將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發推廣,助力雜交水稻全球化發展。

去年11月,三亞南繁院在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阿姆朗縣試種的3畝設施甜瓜喜獲豐收。最近,三亞南繁院將赴印度尼西亞,與當地的企業簽訂推廣種植合約。

2017年3月,來自印度尼西亞的農業專業學生進入三亞南繁院學習水稻育種知識。這是該院首次接納外國留學生入院學習。迄今,已有11名印尼留學生在三亞南繁院學習農業技術。

“中國種業走向世界,海南是‘轉運站站’和‘出海口’。”柯用春說,“三亞南繁院以服務國家南繁育製種基地建設為載體,為‘一帶一路’搭建產學研結合的兩座‘橋梁’。一座是利用南繁搭建海南與內地農業科研院校的連接橋梁,匯聚全國農業科技成果,服務三亞農業;另一座是利用海南氣候、南繁聚集優勢,搭建海南面向‘一帶一路’沿線熱區國家的南繁成果轉化橋梁。”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18日 01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