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行行長易綱:投資理財不可能既保本還有兩位數收益

掌握更多財經資訊,請下載新浪財經App >>

  每經記者 袁 東    實習記者 聶 虹    每經編輯 肖鴻月   

  “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想必投資者聽得耳朵都起老繭了。不過如果有人跟你說,“產品保本,有兩位數的收益”,別告訴我你沒有心動過。

  如果你心動了,繼而完全忽略了產品設計的合理性、承諾人的信用,那麽順理成章——落入陷阱。

  在5月29日舉行的2018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再次提醒投資者,“天上掉餡餅的事是不會發生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要再給大家敲個警鍾!

  高層喊話:“保本+高收益”都是騙子

  “金融+互聯網”已經成為潮流和趨勢,金融產品不斷創新豐富,可喜的是,普通老百姓接觸金融產品的管道增多,可供選擇的品種也愈加豐富;但另一方面也潛藏了不少投資理財風險,比如承諾高收益和保本。

  首先來看看央行行長易綱的原話,“投資者要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理念,要加強風險意識,在選擇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時候,要注意維護好自身的合法權益,天上掉餡餅的事是不會發生的,如果你看到一個投資機會,他告訴你又保本,又有一個兩位數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問一問,它投什麽項目才能夠有這樣的結果。”

  實際上在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也提醒投資者,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到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他提到,“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簡言之,參與金融投資過程中,投資者應該知道承擔相應後果,要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理念,要注意維護好自己的權益——遇到“保本+兩位數收益”的產品必須警惕!

  案例:理財騙局層出不窮

  先給大家上幾個“血淋淋”的案例。這些案例中被騙的投資者,一開始都是因為被高收益所吸引。

  案例一:5月23日,河南省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了一起涉案金額超過400億元的集資詐騙案。被告人自1992年1月起,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先後以成立的公司為平台,以借書押金、誠信理財、投資房地產、投資煤礦、購房認籌、原煤預定、超越人基金等形式,通過發布廣告、召開見面會等方式宣傳。據中國基金報報導,其以月息1分~3.6分的高利息、高回報為誘餌,吸收群眾資金。其中,3.6分單利對應年化利率43%,3.6分複利對應年化利率53%(無論單利還是複利均遠超央行設定的36%民間借貸上限)。截至案發,其共吸收集資群眾本金433億元,涉及51354人。此外,還有貸款詐騙2.4億元。

  案例二:上周,央視財經報導了一起微信群詐騙案。這個詐騙團夥打著“門檻低、時間短、收益大”的幌子,通過加微信好友,建立外匯投資群,靠一個虛假的“外匯投資”平台,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致使萬餘名投資者落入騙局。報案人被騙十多萬元,三個月後才發現自己被騙。

  案例三:去年P2P平台跑路事件頻發,最近又有媒體揭露了一家P2P平台一夜崩盤的“投資”騙局。該網絡借貸平台先後開通官網、手機APP等線上投資理財管道,利用網絡宣傳導流、電話銷售等方式,以5%~18%的年化收益為誘餌,對外銷售各類理財產品。不到兩年,該平台已非法募集資金共計人民幣30多億元。

  一位公募市場人士勸誡投資者,“凡是承諾高收益的都不可信。這裡面有個最簡單的市場邏輯——整個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中最專業、最公開透明的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的平均投資盈利能力怎麽樣?那些承諾比公募基金高出了不止一倍,可能嗎?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邏輯。”

  回過頭來看那些承諾“保本+高收益”的產品,其實很簡單就能識別破綻——資產新規發布後,銀行不再有承諾剛性兌付的理財產品推出;記者翻閱目前市場上“非保本”的理財產品發現,預期收益率很少有超過6%的。

  穩健型投資者如何選擇?

  那麽,不再推出保本理財產品的情況下,對於風險偏好低、追求保本的穩健型投資者來說,還有哪些產品可以選擇?

  選擇一:銀行大額存單

  銀行的大額存單,也叫CD,是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面向個人、非金融企業、機構團體等發行的一種大額存款憑證。

  此前有報導稱,很多國有銀行、股份製銀行近期紛紛上調大額存單利率,較基準利率最高上浮50%左右。對於穩健型投資者而言,這無疑是保本產品較好的替代品。但缺點也有,門檻較高,一般為20萬元起。

  選擇二:貨幣基金

  如果資本不夠大額存單的門檻價,傳統的貨幣基金也是一種選擇。傳統貨幣基金風險較低,收益相對穩定,比銀行一年期存款高且有較好的流動性。

  但需要提醒的是,貨幣基金常常給大家造成“保本”的錯覺,而其實沒有一隻貨幣基金招募說明書裡會有“保本”兩個字出現。其風險大多是這樣表述的,“本基金長期平均風險和預期收益率均低於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債券型基金。”從平均風險級別看,貨幣基金是最低的。

  其實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進行資產配置,投資者都要明確自己的風險接受程度,並且識別和選擇相應風險系數的產品,在風險承受範圍內追求最大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