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孟景春:治療頑固性便秘經驗

南京中醫藥大學孟景春教授行醫、從教60餘年。學識淵博,臨證經驗豐富,尤擅治療脾胃、婦科等疑難雜症,療效顯著。

現將孟老師治療頑固性便秘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1、健脾溫腎法

臨床主要癥狀為:

大便前乾後軟,便時不暢,可有腹脹,納谷少,苔白膩,舌淡邊有齒痕,脈細軟。

此為腎陽不足,蒸騰氣化失常,津血虧虛致大便前乾;脾氣不足,無力運化水谷精微,氣虛津虧致大便後軟,便時不暢。所以《靈樞?口問》雲:「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在治療中以健脾溫腎為主,佐以溫運。

孟老師治療喜重用生白朮、當歸健脾養血潤腸;肉蓯蓉、鎖陽甘溫潤降,驟用能溫補精血而通便;鬱李仁、柏子仁、杏仁等果仁類藥物生津潤腸;因「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所以選用紫菀入肺利氣,肺氣調則一身之氣皆調,且「肺合大腸」,調肺氣可間接起到調整大腸之功;太子參、萊菔子合用雖為相惡,但用之得當可降氣消脹消痰而不耗散,補益肺脾而不壅滯。

同時根據補脾先開胃,補而勿獃滯脾胃的觀點,可酌情適當加些芳香醒脾、開胃消食之葯,如藿香、甘松、陳皮、炒谷牙、炒麥芽等。諸葯合用可共奏溫腎健脾、利肺潤腸之功,以達「有力行舟」。其中生白朮為最關鍵一味,用量宜重,一般先用30g,而後可增至50~80g,亦有重用至120g。逐漸加量乃因驟用重量恐生補而呆胃,且大多數患此疾者易呈食慾不佳、納谷不香等脾氣虛癥狀。

2、溫腎縮泉法

臨床主要癥狀為:

大便形如栗,小便頻,足冷,腰膝酸軟,舌質淡,少苔,脈細軟。

此為腎陽不足,蒸騰氣化失常,二竅關門不利,腸道津枯所致;其便形如栗,便時不暢,舌淡脈細俱為肝血偏虛失於柔和之徵。所以沈金鰲言:「北方色黑屬水,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蓋言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津液枯則大便秘結。孟老師認為若使用大黃、番瀉葉等苦寒峻瀉之品,大便雖得一時之快,久用則重傷氣陰,無疑會雪上加霜。故在治療中應以溫腎縮泉,調肝通便為主。

治療選用縮泉丸及芍藥甘草東加減,益智仁、山藥、烏葯合用以溫腎祛寒縮尿通便,此「縮小便而利大便」之法實受「利小便實大便」之啟發;熟地黃、肉桂、砂仁、肉蓯蓉合用以溫潤通便;白芍、炙甘草以養血柔肝;火麻仁、鬱李仁以潤腸通便;炒谷芽、炒麥芽以消食健脾。全方共奏溫腎縮泉,調肝通便之功。複診若見氣虛之象可加生黃芪、太子參、陳皮等益肺脾之氣以補其虛。

3、柔肝溫腎法

臨床主要癥狀為:

大便乾結如栗,便時不暢,艱澀難下,小便頻而色黃,兩足畏寒,可伴性急易怒,夜寐多夢,苔膩略黃,舌質淡紅少津,脈沉細。

孟老師辨證為肝血偏虛失於柔和,疏泄功能異常致大便乾結如栗,便時不暢,艱澀難下;性急易怒、夜寐多夢、舌質淡紅少津、脈細等俱為肝血偏虛失於柔和之徵;因久病入腎,其兩足畏寒、小便頻、脈沉俱為腎陽虛不能溫運之徵。故《醫精精義?臟腑通治篇》曰:「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亦平肝為主。」蓋言肝陰血不足,疏泄功能異常易導致便秘發生。

現代醫學認為大便如栗狀的便秘系腸道平滑肌痙攣所致,中醫學則認為痙攣是肝失柔和所致,即《內經》所說的「肝苦急」。故治療當以養血柔肝,溫運下焦為主。治療中孟老師重用白芍、炙甘草,生麥芽可共奏養血柔肝疏肝之功;炙紫菀、鬱李仁合用以降肺潤腸;生白朮、茯苓、當歸、肉蓯蓉、枸杞子以健脾養血、溫腎潤燥;柏子仁、茯神以養心安神本文中重用的芍藥甘草湯為仲景所創,被後人稱為柔肝緩急之專方,臨床凡遇便秘大便乾結如栗者,俱可加味治之。

病案舉案

女,34歲。2007年12月5日初診。便秘已十餘年,常2~3日一行,大便先乾後軟,便時不暢,下午腹脹加重,納谷尚可。苔白膩,舌淡,邊有齒痕,脈細。此系脾腎兩虛,致大腸傳導失司。治宜溫腎健脾。處方:生白朮30g,當歸15g,肉蓯蓉20g,鎖陽15g,炙紫菀12g,太子參15g,萊菔子10g,鬱李仁10g,柏子仁10g,生麥芽20g。7劑,水煎服,日1劑。

12月12日二診,葯後大便1~2日一行,余症未減,12月7日行經,經量不多,3日而凈,牙齦腫痛已月余,脈沉細。此為下元虛衰、虛陽上浮所致牙痛再以前方加補腎之品。處方:生白朮50g,當歸12g,肉蓯蓉20g,炙紫菀12g,鬱李仁10g,熟地黃12g,砂仁2g,肉桂6g,骨碎補10g,木香5g,沉香片6g,炒谷芽20g。7劑。

12月19日三診,大便已日行一次,便時欠暢,牙齦仍有浮腫,納谷一般,每至午飯後,逾時腹脹。再以前方加溫運之品。處方:生白朮50g,當歸15g,肉蓯蓉20g,炙紫菀12g,木香3g,檳榔5g,焦神曲12g,熟附子4g,陳皮6g,熟地黃10g,砂仁2g,肉桂5g,炒谷芽、炒麥芽各20g。14劑。囑其繼服原方1月以鞏固療效,少食生冷甜膩。隨訪1年未見複發。

我是中醫老劉,個人微信:docliu66,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