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人跟拍24年的豆瓣9分神作,打臉多少中國父母

那個最會說東北話的日本女孩,帶著一口台灣腔,開啟了人生新篇章:

福原愛在微博發文,宣布自己準備退役了。

“不是乒乓球裡有人生,是人生裡有乒乓球。”

福原愛近期在一檔綜藝中這樣總結自己與乒乓球二十多年的羈絆。

日本富士電視台追蹤拍攝了福原愛從4歲到28歲的全部成長歷程,用3000盤錄影帶剪輯製成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豆瓣評分高達9.0。

熱評的第一位,有人感慨紀錄片導演20多年前選中福原愛跟拍的“神級操作”。

鏡頭下的24年中,媽媽從風華正茂的女子變成慈祥老人;福原愛,從調皮可愛的小姑娘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愛人。

當年那個小姑娘能有多可愛?

才長到和乒乓球桌一邊高,就打敗了小學二年級的男生,她開心地跑出場地,鞋跑掉了都不知道;

輸球抹眼淚的樣子,分明和長大後遇見“流水的大魔王”時沒什麽差別。

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片段

二十多年的人生,濃縮成短短一個多小時。

媽媽用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全身心地陪伴在福原愛身邊,從小的教育、細致觀察和尊重,成全了一個“天才少女”的誕生和成長。

01

雖然你只有4歲,但規則就是規則

當別的小朋友纏著父母買各種玩具時,3歲的福原愛最熟悉的“玩具”是乒乓球。

因為看過哥哥打乒乓,“小心機”女孩福原愛也吵著要打。

3歲9個月時,福原愛第一次打乒乓球。這個身高剛趕得上球桌的孩子,一打就停不下來。

每天幼稚園一放學,就奔跑著回家練球。訓練的第一年打壞了三個拍子。

不過,4歲的福原愛自然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麽要不厭其煩地練球。

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得益於自身過硬的條件之餘,更重要的那個天才背後懂得堅持和教育的家長。

發現福原愛的興趣後,媽媽開始帶著女兒學習乒乓球,成為了她乒乓球的啟蒙老師。

為了方便她和哥哥訓練,直接把乒乓球桌放在了客廳。

那一年,母親福原千代42歲。

富士電視台首次把鏡頭對準福原愛,是在一次全國大賽上。

身高只有100厘米的福原愛,面對比自己大很多的對手,第一次哭著跑向了媽媽。

在離球桌最近的觀眾席,梳著和福原愛一樣髮型的母親千代,看著女兒跑過來,沒有過多的安慰,而是打開福原愛的手掌,說:

“來看一看,這是什麽?”

手上寫著福原愛和母親的秘密暗號:集中、時機

球場上,時機就是一切。

她的第一場比賽就打敗了二年級的小學生,面對孩子出色的表現,母親展露笑顏,毫不吝嗇地誇讚她:

“平局後能贏下真不錯。”

但之後的比賽中,小福原愛的發球姿勢不符合規則。

這時候母親嚴肅起來,“我知道你發球的時候有點緊張,不過把手張開拋起來,加油。”

嘗試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鼓勵她自己找到方法努力解決。

“用指導代替指責”的原則看似簡單,現實中能做到的家長,不知能有多少。

又犯錯了也沒關係,這一次母親不再繼續安慰,把福原愛推回賽場,道理她已經明白了,當前要做的就是“下一個球好好發”。

在福原愛輸球之後,母親也沒有責備,反而為小福原愛加油,給她鼓勵,在她不停啜泣時也會說:

“不要哭,就算輸了也不要哭。”

比起贏得比賽,福原千代更重視對孩子禮儀和規範的教育。

比賽結束後,媽媽第一時間讓福原愛和對方道歉,因為發球不規範是不尊重比賽的表現。

“就算只有四歲,但規則就是規則。”

因為輸掉比賽跑出去、又不巧撞到腦袋的福原愛,越哭越厲害。

媽媽沒有繼續逼她,選擇了安慰。

球場之外,為了尊重規則,母親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訓練她規範發球,並且制定了循序漸進的計劃。

一個個球打出去,撿回來,陪著;

一次次手把手糾正動作,叮嚀著;

望子成龍的父母有很多,對於母親千代而言,練球的初衷只是陪伴孩子,創造屬於自己和孩子的記憶。

事後回憶起這段經歷,母親坦言:

“一點兒也沒有想以後會怎麽樣,就是每天興致勃勃地和孩子一起練。”

母親的特訓讓小福原愛就有了飛速進步,短短一個月後過去,掌握發球規則的福原愛就有了很大的突破。

不久後的一場比賽成了檢驗成果的關鍵時期。

大戰來臨前,面對緊張的小福原愛,母親緊緊地握住她的手,耐心開導,叮囑她“笑一笑”投入決賽。

而另一邊,被福原愛扣殺厚輸了的二年級小男生哭著回到家長身邊,換來的只有身邊大人、隊友們的推搡和冷嘲熱諷:

“自己不好好練習有什麽辦法。快打球去,去!”

“人家在等著呢,等你呢,聽見沒!”

對一個難過傷心、渴望安慰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冷言冷語,比失敗的打擊更殘酷。

習慣打壓式教育,認為表揚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自負,然而這卻很容易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的誤區。

福原愛就是最好的反例證明:一句簡單的誇讚和鼓勵,化成一股背後的強大力量,增強他們的自信。

5歲的福原愛,就這樣拿了第一個全國冠軍。

這個仿佛是被乒乓之神眷顧的女孩,受到了全國的關注。

只有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鏡頭無意捕捉中,才發現這背後的“真正力量”。

在所有人都離開練習場後,要求嚴格的母親仍然陪著嬌小的孩子練習。

這位母親還有一本練習手冊,上面用心地記錄著女兒的性格特點。

練習手冊

正是因為深刻地知道福原愛不放棄、不服輸的性格,在她一直打不好,開始哭哭啼啼後,母親也不理會她的撒嬌,抓住她的性格特點,使用激將法:

“小愛不要太撒嬌,不想練就算了,5個球練還是不練,你定。”

面對母親的反應,即使哭得喘不過氣,也倔強地回答:

“要練!繼續練!”

堅守著和母親曾經定下的“絕不中途放棄”的約定。

一個堅決不肯放棄的孩子;

一個不過度嬌慣孩子、懂得“對症下藥”的母親;

節目組堅持拍攝福原愛的原因,也許就是看透了這對母女組合定能成就非凡的真相。

從4歲到28歲,福原愛這位天才少女的煉成,天賦、興趣只是一塊敲門磚,真正讓孩子走得更遠、更穩的,是母親的教育。

02

你要變得更強,媽媽必須退場

從1988年11月1日福原愛出生到2000年,這種陪伴已經走過12載。

漸漸長大的福原愛,在面對強大對手時,已經學會忍著不哭了。

新的挑戰不斷出現。

2001年,12歲的福原愛,以特邀選手身份與36歲的前中國隊員何智麗(日本名小山智利)對決。

福原愛慘敗。

比賽結束,何智利稱:“大家太大驚小怪了,在中國,福原愛這樣的選手有1000個。”

這一次,面對新挑戰,福原千代沒有選擇陪伴,而是放手。

福原千代知道“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她決定讓12歲的福原愛,獨自去中國,參加中國第三級聯賽。

“時機”,是福原千代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不論是對女兒的球技訓練,還是性格品行的養成,福原千代深知“時機”的重要性。

什麽階段該採用什麽樣的訓練戰略,不同階段該怎樣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

北大才女趙婕曾說:“我最敬佩一種父母是,在孩子年幼時,給予親密的照顧;在孩子長大後,懂得適時放手。”

12歲的福原愛獨自踏上了去中國遼寧的旅途。

福原千代縱使萬般不捨得,也微笑著送別女兒,裝作堅強,但是卻久久不忍離去,眺望著孩子遠去的背影。

福原千代雖然內心滿是牽掛,但她知道孩子需要獨立,她可以陪伴福原愛一時,卻陪不了她一世。

放手並不是等同於“撒手”,而是在陪伴和鼓勵的同時,給予孩子自我成長的太空,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福原愛離開了母親,獨自來到中國。

等待她的是重重困難,她什麽都要依靠自己。

自己洗衣服,自己負責生活起居,學會自理。

面對陌生的生活環境,小小的福原愛沒有怯場,很快地和小夥伴熟絡起來,融入了“中國圈子”。

這些生活上的小問題,對於樂觀堅強的福原愛來說,都能一點點解決克服。

她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獨自一人承受壓力。

獨自站在比賽場上,回頭望去,都是中國人陌生的面孔,尋不到媽媽鼓勁兒助威的身影。

在此之前,每一次觀眾席,一眼望去最顯眼的那個人是媽媽;

比賽前,壓力大到全身僵硬,拚命加油打氣鼓勵自己的人是媽媽;

比賽過程中,關鍵時刻提醒要注意時機的那個人是媽媽;

輸了球,忍不住哭出聲來,再怎麽嚴厲也會安慰自己的人是媽媽;

拿了冠軍,比自己還開心的那個人的也是媽媽……

福原愛知道,這次,她只能靠自己,不讓媽媽失望。

“想要她技術變好的話,就不能去幹擾孩子”。

在福原千代眼裡,給孩子信任和獨立的發揮太空,有一些事情是不需要父母的。

女兒獨自抬行李,洗衣服,結交中國選手;在賽場上篤定的眼神,取得10戰8勝的佳績,都值得自己驕傲。

也證明了母親“放手”的決定,沒有錯。

放手換來福原愛的“雙重成長”,她脫落成能獨立自主的少女,更成長為一位獨擋一面的職業選手。

時機恰當的放手,何嘗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陪伴。

03

真正的“天才教育”是愛的教育

有網友發微博說,福原愛的人生就是每個女孩子的夢想。

來源:新浪微博

幼年成名,家教好,不管是在日本訓練,還是到中國訓練,都是個被人捧在手心裡寵愛的小姑娘;

交了個同行的帥氣男朋友,28歲結婚,29歲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如今剛剛30歲的她,已然是事業家庭雙豐收……

但其實“團寵”福原愛的真實人生,沒有網友想象的那樣完美。

有人發現,紀錄片中幾乎沒有福原愛父親的身影。從小時候的訓練到成人之後分享勝利的果實,似乎都只有媽媽一人。

現實生活中,福原愛的父親對她很嚴厲。

2008年,日媒曝光福原愛與網球王子錦織圭戀愛。但這份“姐弟戀”僅僅持續四個月就走向了終點。

福原愛被拍到與錦織圭約會

父親福原武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說:“無數例子證明,戀愛對競技有影響,她可能是暫時被錦織圭迷惑住了。”

福原愛被步步緊逼,迫於壓力,站出來向公眾道歉:

“非常抱歉這件事給大家帶來這麽大的麻煩,我希望今後繼續努力把球打好,不辜負大家的一片期望。”

剛回到日本,福原愛就因為被記者緊逼而含淚鞠躬道歉 / 視覺中國

有日媒曝出,福原愛的母親和父親在2008年就已經離婚,父親福原武彥更是被整個家族趕出家門。

“福原武彥是個不了解乒乓球的普通人,但他卻總是干涉福原愛的乒乓球訓練,父親的指揮並沒有技術可言。”

日本的家族裡父親總是掌握第一話語權,儘管福原愛的媽媽福原千代才是真正懂乒乓球的那個。但因為父親福原武彥的絕對話語權,福原愛不得不聽從父親的指揮

父親更注重眼前的結果。

如果福原愛輸了球,父親就認定是訓練方法出了問題,所以不斷改變福原愛的訓練方法。以至於福原愛的訓練變得混亂,在之後的乒乓球比賽中屢屢表現不佳。

2005年6月21日,福原愛的父母觀戰乒超聯賽 / 視覺中國

因為父親經營的公司倒閉,從1998年到2013年間,全家人的開銷都要依賴福原愛,她經濟收入的很大部分都用來還債。

直到2013年福原武彥因為胰腺癌去世,人們才知道,福原愛與父親福原武彥這五年來,從未聯繫過對方。

“如果沒有父親我也不會來到這個世上,他對我的影響很大,無論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還是加油打氣提供良好的環境等方面,在此,我要衷心地感謝去世的父親。”

福原愛在2013年父親去世後,通過經紀公司發表的聲明中這樣說。

除此,福原愛很少在公開場合主動談起父親。

前段時間,她卻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順口提起,丈夫江巨集傑對孩子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很震驚:自己的父親從來都不帶孩子,她原本以為所有的父親都是這樣。

開朗的福原愛鮮少提起的“父愛”,似乎也是這部拍了24年的紀錄片在回避的。

從零散細節中拚湊出的父親形象,甚至談不上親切。不過幸好福原愛的成長過程中,有來自母親、隊友、朋友們的關愛。

如今福原愛也生了一個女兒,談到教育問題時,福原愛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自曝,她不想讓女兒知道自己是乒乓球手。

“將來和女兒打乒乓球時,要一邊對女兒說‘媽媽不會呀’,一邊反手就是一個扣殺。”

30歲的福原愛,也學會了“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曠日持久地相互要求;而是那一個個瞬間。

1993年,媽媽42歲。

不到5歲的福原愛參加全國大賽,第一次穿著全新的白色球鞋,輸了一局之後哭著奔向媽媽。媽媽說不要哭,“時刻記住你掌心裡的四個字,看準時機”。

在媽媽的不斷鼓勵下,福原愛打贏了二年級的小學生。

獲勝後的她,轉身朝著身後一直注視著自己的媽媽,豎了一個大拇指。

沒過幾個月,福原愛拿了縣城乒乓球賽的冠軍,在一群比自己大很多的選手中接過人生中的第一個金牌。

她和媽媽撒嬌,“真的好重啊!”

媽媽沒有幫她拿,只是輕輕說了句,“重才好啊。”

2003年,媽媽52歲。

15歲的福原愛獨自出征,輸球之後不再奔向媽媽的懷抱哭哭啼啼。她獨自默默調整心態,集中注意力。

贏球了,鏡頭裡的她,緊握著拳頭,看向對手,眼神堅定。

2012年,福原愛代表日本參加倫敦奧運會,最終獲得銀牌。

比賽結束後,福原愛拿著獎牌奔向媽媽,媽媽笑著說,“借我戴一下。”

福原愛只是笑著看媽媽,已經60多歲的福原千代自言自語:

“好重啊,這二十年都在這獎牌裡了,好重啊。”

這條路,走了二十多年。

所謂的“天才少女”,是在耐心的關懷和愛中,才明確自己的存在價值。

“因為是福原愛”被愛著,而非“因為是冠軍福原愛”才被關注,天賦生來存在,而之所以有了後面的精彩,是因為這一場愛的故事。

紀錄片中的錄製完成時,福原愛忍不住認真地問導演,當時為什麽選中她來拍這個紀錄片?

鏡頭拉回1994年。

在陪福原愛訓練到球館空無一人之前,二樓的欄杆旁,43歲的母親用手指著下面的乒乓球台,對女兒溫柔地說:

“愛醬你看啊,大家都很努力呢!”

本文圖片來自紀錄片《福原愛: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及視覺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