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柳宗元的山水詩:欸乃一聲,它就綠了

??

多年前,明帝司馬昭問名士謝鯤,你和名士庾亮相比,覺得如何。

謝鯤答:在廟堂中為官做楷模,他好。遊走山水間,世外的事,還是我好。謝先生說這樣的話,感覺還是有點驕傲的。

《黃山圖冊》局部 明代 石濤

人們偏愛山水。從隋唐時起,山水畫盛,畫評中將山水畫列為最上的品類,說人物、花鳥、蟲獸都在其下。 只是你細細去看,從墨染的大山水到親切可愛的小青綠,山山水水中,總有小小的人。

各樣的畫面中,有洪荒遍野,有雲山映帶,各種各樣的皴法和設色,人通常只有一點點大,各自在其中泡茶,聊天,行步,彈琴,甚或只是望遠和發愣,也頓時令畫中的世界有了溫柔。也大抵能知道,作者心裡,是以山水為親的,他喜歡的生活狀態和自己,是個什麽樣子。

城市有規矩,山林多自然。古時名士的故事裡,有許多與山水自然相伴的段子和佳話,好上樹的,好登高長嘯的,好裸處亂荷之中的——山林之中,常常會有一個很恣意很自在的“我”。

石濤 明代 《山水圖》和它的局部

我們對山林的一種特別的喜愛,應該是從我們離開山林開始的。人從樹上下來,離開穴居,更新了茅屋,有了城市。人們生在城市,或者離開家鄉前往,要忙的不止農耕漁獵,山水便漸漸和生活分割開來,成為了一種非日常的存在。

紅塵事多,會累會厭,所以望向山水世界,把它作為一個勝於此時的所在。遙想在那兒沒有世俗的羈絆,只有曠朗閑適的胸襟與心眼,和一個可以拋卻一些功課責任,和閑雲一樣閑的自己。

但這樣的狀態,本來就不是全真的,與外物的羈絆與相處,是為人的樂趣和意義。且若是不遠離,沒有這些功課,怎麽會這樣會覺得山水好呢,可以忘了山居生活的不易,還有蚊蟲叮咬。

林曦水墨

明人屠隆說:“塵囂易生厭惡,既生厭惡,乃思逃於清虛。久寂易生淒涼,既生淒涼,必眷念舊日榮華光景。”一側山水,一側塵世,一碟紅燒肉,一碟清湯小菜,光佔著哪一邊,也都會想念另一份吧。

或者說,這樣的遠離,這樣的不可,也讓我們更加清晰地感知,在此刻的這個忙碌的自己之外,還有一個自己,需要一些山水來入眼,一些山石來玩樂。來往間,是本能的親近,也是天然性情與人事造化間的一種補齊。

《東園圖》局部 明代文徵明

許多前人都有類似的說法,我想要在世外逍遙,可是俗務拋不下,就在案頭插個花替代吧,我熱愛大自然,有出世之心,可是出不去,但好在我有我喜歡的石頭伴隨。於是在對於自己生活的排布和解答中,山野林泉便有了許多很具體的取用方式。

比如主動看見。祁彪佳在自己的園子裡,看到有竹木交蔭,遮擋了遠山,於是“稍刪之,便見遠峰入眉宇,甚以為快”。

比如一一畫來。沈周一生不曾遠遊,但去過兩次杭州,去看過西湖的景致。於是“歸而追尋其跡,輒放筆想像,一林一溪,一巒一塢,留幾格間自玩。”

《賞月圖》局部 明代 沈周

可以“留幾格間自玩”的,還有很多,我們便從人們的生活中摘取了一些與山水有關的事物與style,從古到今。看一看,山水意象在日常生活中的樣子,相信你的日子中,也有這樣的景致。有意無意中,彼此都在相伴著。

我們的山水style

山水常在處:

一 | 詩

欸乃一聲山水綠

柳宗元的《漁翁》: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古時詩裡常見到的“欸乃”,讀ǎi nǎi,說的是漁父船夫的呼聲。有一首古琴曲《欸乃》,據說曲意正是從柳宗元這詩裡來的。彈琴的人說起這曲名時,會讀作ǎo ǎi。

寂靜清晨,無知無覺。漁家槳櫓劃水,喊出第一聲號子。山水在那一刻綠了起來。

為著你,它才鮮活了。

《山居圖》局部 元代 錢選

二 | 小石頭

“老翁真個似兒癡”

米芾十分喜歡石頭,在地方做官時,常獨個玩石,不問公務。視察的官員去勸誡,他從袖子裡取出一枚石頭問人家:“如此石安得不愛?”這樣的石頭,能不愛嗎。對方不理,他又從袖中連出兩塊展示,小小三枚,皆是“峰巒洞穴皆具”,清潤奇巧的樣子。氣得人奪了他的石頭上車走了,說不只你愛,我也很愛。

《研山銘》(局部) 宋代 米芾

也愛石頭的蘇東坡寫詩說,“老翁真個似兒癡”,真是如此了。

文人們的袖中和案頭,總會有各式的奇石,它是文房清貢中的重要角色。宋時一本《雲林石譜》,收錄了116種石頭,一一描寫。人們愛其樸拙天成,卻有經由時間、風雨鑿琢之後的奇巧和秩序。它們如雲煙,是鳥獸,更是山水,常常“僅足盈握”,小小的一枚,自然造化的縮影都盡在其中了。

古人覺得,“雲觸石而生”,所以後來的人有時也把石稱為“雲根”, 比如“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雲不會因為石頭而生,但這因意象而生的詩意表達,也是一種最真切最本能的感知吧。

《素園石譜》中的一些石頭

三 | 衣物

在海水、大山、飛鳥之間

古人的織物和衣飾上,什麽樣的自然景致都有。

有代表時間的飛鳥。比如一種紋樣叫“雁銜蘆”,在節氣中,冬季大雁自南方向北遷徙,古人的想象中,它們為了避免鑽入獵人的落網,會叼著蘆莖飛翔,起到攔阻的作用。最快的雁會在正月裡到達中原,於是在那個月份中,“雁銜蘆”紋案的衣裳,是當時很應時的穿著。

有落花和流水。水的波紋延綿,有梅花一朵一朵散落在其中,在明時尤其風尚,是在衣、裙、袍、領上都常常能看到的樣子。

還有江崖海水。那是古人心裡的福山壽海,山石立在水中,圍繞著的水浪翻湧,被人們稱作“水腳”。這種紋樣,山水皆齊全,從明代時起,很隆重的場合裡,皇帝的袍子上,官員的補子上,裙子的底邊上,都有它在。

落花流水紋

江崖海水紋

四 | 博山爐

香氣與雲煙

有一種香爐,叫博山,出現於漢時,常以青銅製成。

那時海南沉香等不宜直接燃燒的脂類香料傳入中土,焚香的方式也隨之改變,從直接焚燒香草轉變成了以炭火熏燃香材,博山爐也隨之出現。

它的樣子與以往香爐的最大不同,是爐蓋高聳,被製成了山形。漢時的博山爐十分精致,重重的山中有雲氣繚繞相接,還雕有奇珍異獸與仙人在其中。因為出煙孔被置於爐蓋重重交疊的“山勢”中,煙氣在爐中回環後再飄出,淺淡地環繞在四周,猶如山嵐,所以它可以聞香,還可以觀煙。

漢時求仙的風氣盛,流行海中有不死仙山的說法,後世人都普遍認同博山爐的樣子與蓬萊仙山有關,寄托著人們對於理想生命狀態的向往。後來山形的香爐通常都被稱為博山爐,只是造型有殊異,到了宋時的一些,隻取用了山形的爐蓋,簡化到了十分日常的樣子。

後來的人們把自己的生活寫進詩畫進畫的時候,也常常會提到和畫出這個小物件,比如“晴空無塵月在房,松間博山沈水香”,這時候,熏香雖然仍是山巒之中有雲煙的樣子,但已然和神仙更遠,和人近了。

漢代 博山爐

宋代 博山爐

五 | 好聽的話

我看得到你的美好

您現在的年華真是太寶貴了,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好比彌漫在瑞士群山中的蔚藍色霧靄。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對吉娣說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雲。

——北宋張先寫他傾慕的女子

《打遮陽傘的女人》,莫奈,1886年

六 | 屏

覺來水繞山圍

在中國古人的居處看山水風光,屏是最常見的。一張宋時的《人物圖》中,主人公坐在榻上,周遭擺放著他的書本、琴棋、香爐等玩具,榻後一張落地的大立屏,上面繪製著蘆雁圖,一整片的山野風光,都入了居處。這是大屏風光。還有很小件的比如硯屏,擺在書案上,用來為墨池遮擋風日,中間常嵌著好看的石頭,紋路中,也總是山水的意趣。

清代時一塊桌屏上的石紋,如同兩人正對坐

床的周圍也有屏,早時多有折疊,睡覺時合圍起來,配合帷帳,便是一個隱秘的獨立小太空。除了床周,床上常有枕屏,大的落地,小的置於床頭,古人講究養生,當頭的風要避過,尤其是外出納涼時,是一件乘涼不貪涼的必備。那些時人喜愛的山水、花鳥、雲煙便被繪製在這些屏上,夢回時,入眼都在。是辛棄疾說的“覺來水圍山繞”。

歐陽修寫過一首詩,應是自己的生活寫照:“夜來枕上爭閑事。推倒屏山褰繡被。盡人求守不應人,走向碧紗窗下睡。

夜裡夫妻拌嘴,氣得推倒枕屏抱著枕頭去了別處睡。不曉得他們的枕屏上頭,畫的是哪樣的山水。

《臨宋人扇面》局部 明代 仇英

《李瑞瑞圖》局部 明代 唐寅

七 | 造山

它是心裡的樣子

明代的造園專家計成擅畫,自己愛關仝、荊浩筆下的水墨山水,他曾為友人汪士衡建造了一座寤園,建好後,被讚園中的風貌,有關仝與荊浩筆下的意蘊。

古人愛造園子,條件有限的,常在居處安置石頭借景,條件有余的,便疊山理水,在園中設計瀠洄映帶的水勢,回環接應的山石。

“畫家以筆墨為丘壑,掇山以土石為皴擦”,疊山是門技藝,有“畫意”是明清時的造園人很看重的點。

翻閱計成講述園林設計的《園冶》,從打地基到不同的樣式的“山景”與不同位置的配合,以及其上的瀑布其下的池塘,無一不有具體的講究。但雖有專門的工匠專於疊山,他也在書中強調,說園中掇山,要真正喜好此事的文人士大夫才可行,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因為心中有見地與熱愛,而並非只為了風雅,便在樓前豎立一峭壁,或是於假山上造了亭子,登亭卻無景可賞,是可笑的事情。

疊山雖是取用自然物事,卻不是百分之百地照搬山野景象。和我們畫畫也很像,到最後,不是為了實現對於皮相描摹的完全準確,而是有所選擇,也抒發和呈現與它們相遇時的感受。

所以計成說,“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隨身山水的好,是因為你這位主人的用心和青目啊。

《東園圖》局部 明代 文徵明

《山水圖冊十八開》局部 明代 文徵明

八 | 名字

借你作名字

人們給居處、書齋和自己起名號時,喜歡用到山水。比如齊白石先生的一處居所,借山吟館。

齊先生早期畫山水,主要從《芥子園畫譜》和“四王”中尋師。他四十歲那年秋天,朋友郭葆生寫信說,“作畫應多遊歷,實地觀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諦。但知臨摹前人名作或畫冊畫譜之類,已落下乘。”

那年十月,他開始遠遊,五出五歸。從西安到北京,再到廣東廣西香港江蘇。一路親歷著自然的造化。他說“每逢看到奇妙景物,我就畫上一幅,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畫譜,造詣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沒有根據的”。他畫下洞庭的日出,灞橋的風雪,也結識了一些友人,因此有機會看到八大、石濤、金農等名家的真跡。

歸來後,他在湘潭老家,造了一處名叫“借山吟館”的居所,在那裡完成了數十幅對他有特別意義的山水畫作,後來也成為他“從此決心大變”前的代表作——《借山圖冊》。

他說,“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或耳之所聞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處也。”

一些從自然造化中借得,另一些,便是師法乎上了。

《借山圖卷》 齊白石

九 | 扇子

手間的風景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裡說,南朝的蕭賁“曾於扇上畫山水,咫尺內萬裡可知”。在扇上畫山,畫水,不過咫尺之內,卻能夠令人覺得,是萬裡之遙的景色。

也許就是因為知道人之所見、所至、所知,總是有限,所以才想讓水遠,讓山長,讓它們變成搖曳眼前的咫尺風景,相對之時,仿佛能與它們彼此懂得一樣。

古人把扇子稱作“涼友”,因為是一位能帶來清涼的好友。但隨時相伴仍覺得不足夠,山與水也要在手上,要一起度過時日,相互作伴。

我們常常說他們可愛,就是可愛在這兒了。

十 | 盆景

我們可以住在這裡

盆景中,可以囊括的山水之景便更多了。

清人沈複當年在山中,撿回了有山巒斑紋的石頭,回去和妻子細細商量,選了宜興窯的長方形盆子,將石頭在盆中疊起一座“偏於左而凸於右”的小山,山腳下鋪河泥,種了白萍,山石上種了蔦蘿,花了好幾天的時間來做好。到了秋天時,蔦蘿蔓延滿山,開著紅花,與水裡的白萍映照,沈先生說,神遊其中,如登蓬島。

興致真好,他與妻子對著這盆景商議:哪裡要立一個茅亭,哪裡可以刻上“落花流水之間”六字,我們可以住在哪裡,垂釣可以在哪裡,遠眺可以在哪裡,十分投入。有一日貓兒爭食從簷上墜下,跌毀了這盆景,兩人難過得落淚,抱怨說我們這樣小的經營,也讓造物主看出不順眼了嗎?

這樣小的經營,這樣大的認真。

“置之簷下與芸品題:此處宜設水閣,此處宜立茅亭,此處宜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間”,此可以居,此可以釣,此可以眺。胸中丘壑,若將移居者然。”

——《浮生六記》 沈複

林曦水墨 局部

《東海道五十三驛》局部,歌川芳重繪

這樣的盆中小景,在日本的繪畫裡,也可以看見。山石、樹木,小舟還有身在其中的人,那心情與興致,大概也是一樣的吧。

十一 | 遠山眉

你的遠山

《西京雜記》裡記載,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若芙蓉。

卓文君眉如遠山,因為很好看,當時的女子都效仿,遠山眉便流行開來,成為畫眉的一種式樣。眉用黛來畫,因為黛色的深淺,也叫春山、翠山或者綠山,因為形狀細長而舒展,也叫小山或連山,有些時候,與文人水墨畫裡的遠山一脈有著相似的意象。

文人對這樣的眉妝有著格外的情感和憐惜,好比五代時的孫光憲這樣描摹:“曉堂屏六扇,眉共湘山遠”。屏上的遠山,共著你的眉間。

唐寅《嫦娥執桂圖》局部 和 石濤畫裡的山

十二 | 山牆與雲牆

在居處,在園林中

我們的建築中,有兩種牆,一種叫山牆,一種叫雲牆。

山牆是中式傳統建築的側牆,因為傳統建築常是斜屋頂,山牆的頂端會呈三角形。那個最頂端的“山尖”,有的是簡單的人字形,有的被做成了水波、燕尾、鵝頭等等變化,人們會以泥塑、彩繪的吉祥圖案裝飾來它。

雲牆是在古代園林中,上端有波紋樣曲線的起伏矮牆,有蜿蜒而去的樣子,牆身上常有圓形的月洞門和花窗。

山牆可以去台灣找,許多的民居古厝上都有。雲牆可以去蘇州園林裡看,比如拙政園裡的枇杷園外。

拙政園裡的雲牆(pic_小世界工作室)

蘇州老建築上的山牆(pic_小世界工作室)

台灣閩南建築上的山牆(圖片來自網絡)

十三 | 我們的窗外

“哇”

秦漢時,求仙問道的帝王都曾遣人前往登州,去尋找海上的方壺、蓬萊等仙山,登州臨著東海,常有海市蜃樓的風光。後來屢尋不得的漢武帝遂下令在那兒建城,起名蓬萊。宋代時,那裡修起了蓬萊閣,是當地的一處觀景名勝。

晚清一位劉顎,在他的《老殘遊記》中描寫了蓬萊閣的日常:“西面看城中人戶,煙雨萬家;東面看海上波濤,崢嶸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於下午攜尊挈酒,在閣中住宿,準備次日天未明時,看海中出日。習以為常,這且不表。”

山水很好,也會習以為常,伴著生活,是個日常的逍遙。

分享小世界窗外的城市和山給你,那樣的遠山和雲霞,並不是隨時都有,但總有一些日子,雲也好,光也好。抬頭看見時,總是會禁不住“哇”的一下,覺得這日常裡,天天看的景色,實在又有些與昨日不同的動人。看一陣子,又各自去做手上的事了。

(pic_小世界工作室)

▲ 分享一首管平湖先生的《欸乃》。這是古來很流傳的其中一首古琴歌,關於漁夫的生活。存譜初見於明代汪芝輯《西麓堂琴統》,從柳宗元的詩裡而來。後《天聞閣琴譜》將這首記為《欸乃》,由管平湖先生打譜演奏,現在大家彈奏的大多為管平湖先生的節本。

願你欸乃一聲,山水就綠了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