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隻寶葫蘆,不會收服妖怪,但能帶來福祿

《邶風》雲:“匏有苦葉,濟有涉深”;《衛風》雲:“齒如瓠犀”;《幽風》雲:“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小雅》雲:“南有木,甘瓠累之”。這些出自詩經的詩句,形容的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蘆。

著名作家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書中,講述了近50種和葫蘆有關的神話故事:葫蘆是誕生始祖的母體,是先祖靈魂的歸宿地;葫蘆籽是萬物的種子;葫蘆笙聲是祖先的聲音;大家耳熟能詳的伏羲、盤古也是葫蘆的化身……這些帶著神秘色彩的傳說,為葫蘆蒙上了一層神秘而面紗,吸引著不少文人墨客。這其中,便包括一位號“葫蘆子”的老先生。

“我就是要把笑話做成神話。”

孫希洲,號葫蘆子,是中國葫蘆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壽光市華夏葫蘆博物館及三寶葫蘆藝術館館長,同時也是壽光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葫蘆雕刻”的代表性傳承人。

孫希洲先生從事葫蘆工藝已近30年。從小就在壽光長大的他,對葫蘆這個司空見慣的東西並不陌生。

孫希洲現在還記得1988年的某一天,為了給妻子的祖父慶祝生日,他把小鋼鋸磨成刀片,用了幾個晚上的時間,在葫蘆上雕刻了“福壽”二字,以曹操的佳句“養怡之福,可得永年”為邊款,作為慶生禮物贈送給老人。

葫蘆的諧音是“福祿”,寓意吉祥,老人收到後十分歡喜。這便成了孫希洲人生第一件正式的葫蘆作品,同時也引起了他對葫蘆雕刻的濃重興趣。

把故事刻在石頭上,不太吉祥,但是刻在葫蘆上,卻讓故事有了美好的意味。優秀的葫蘆雕刻師們可以根據不同葫蘆的特性,將自己的思想、品味、情趣、愛好附著在葫蘆上,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工藝作品。

從一粒小小的種子、到長成一隻美麗的葫蘆、最後變成一件精美的葫蘆雕刻工藝品,每隻葫蘆的創作過程都有著不可複製的獨特魅力,這些令初次接觸葫蘆雕刻的孫希洲傾心不已。

“當時我的工資不高,但每個月都會拿出一部分錢來買葫蘆。”儘管當年工作繁忙,孫希洲依然堅持每天騰出時間來練習葫蘆雕刻。葫蘆是個球面,要在上面刻字、刻畫本身難度不小。初學者在雕刻時,很容易會將刻刀從葫蘆表面滑出去,傷及手背和胳膊。

這些時不時出現的“意外事故”也讓周圍的人對孫希洲的葫蘆雕刻並不看好。不少人都勸他:“葫蘆能幹什麽呀?何必去搗鼓這個玩意兒呢,害的自己白白受傷。”

流言蜚語並沒有打消孫希洲對葫蘆的熱情。“我做了那麽多年葫蘆,沒有幾個人能理解。”孫希洲說,“我就是要把‘笑話’做成‘神話’。”

沒有盈利,沒有掌聲,在孫希洲早期的學習生涯裡,興趣是最好的驅動力。

葫蘆裡的大千世界

2012年,孫希洲創建了佔地5000多㎡三寶葫蘆藝術館。2015年,他自費籌建了壽光市“葫蘆世家”三寶葫蘆藝術博物館。

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孫希洲對葫蘆雕刻的癡迷不減反增,很快便將這項興趣轉化成為之奮鬥的事業。

為了尋找一隻合乎心意的葫蘆,他甚至自己種植了20余畝葫蘆。“這麽多葫蘆在一塊地裡生長,容易授粉,能長出形態各異的葫蘆。葫蘆頂端有一段枝蔓,乾枯後就成了葫蘆的‘龍頭’。”

孫希洲有著自己的一套選“胚”標準:首先要品相端正、光滑無斑。一些長相特殊的葫蘆也是他的選材之一。這些被挑選出來的葫蘆需經過經刮皮、醋洗、暴曬等多道工序後,才能登上他的工作台,開始進行雕刻繪製、著色成品。

一刀代筆直書。葫蘆雕刻,用力把握度十分重要,可謂是入木三分,稍有不慎前功盡棄。力度完全由孫希洲自己憑感覺去掌控。在這樣光滑的弧面上勾畫山水花鳥,書寫詩詞書畫,憑的是生平多閱歷,胸中有溝壑,也憑的是一手點挑劃拉刺勾的好手藝。

在孫希洲看來,葫蘆的宗旨意在於不拘泥小節。其圓之形狀為和平之象徵,和為第一心得;其中間之纖細腰身,意為以奢侈為戒,以謙虛為根本;空為無欲之借鏡,不可為利而奔走;其之不沉,意為不屈不撓之證據,精神力為最重要。

米蘭世博會一戰成名

2015年6月的米蘭世博會,注定成為孫希洲先一家人一生無法忘卻的回憶。

從接到參展通知到正式參展,中間的準備時間僅僅只有2個月。“這期間經歷了太多的事,以後遇到再大的困難我也不怕了。”孫希洲的女兒孫冠男回憶起這次參展的盛況,如此說道。

葫蘆雕刻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第一次在世博會平台上以展品和國禮的形式向世界集中呈現。

應該以怎樣的主題來製作這些作品,才能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數量眾多的葫蘆要如何順利運進米蘭(葫蘆裡面有種子,而種子屬於意大利海關禁帶物品)?還有一些語言上的障礙,這些困難對於第一次參展的孫希洲等人來說,並沒有可以參考的案例,只能自己去想方設法解決。

經過不少波折,這些雕刻著中國名片的“寶葫蘆”渡海越山,終於從山東壽光走上了意大利米蘭世博會的展台。

在極具古韻的江南紙傘映襯下,以“中國夢”、“天人合一”、“中國館吉祥物”為主題創作的葫蘆雕刻藝術品在米蘭世博會中國館“天”展區正式展出。這些參展的葫蘆純手工雕刻上色,工序繁複,寓意深刻。葫蘆上的詩文由孫希洲以其自創的金石體雕刻技法雕刻完成,一筆一畫發乎情,一詞一句皆寫意。

率性自然的體征、瘦勁挺拔的篆書、遒勁剛毅的中國印和農業主題的淺浮雕。當傳統的葫蘆雕刻碰上時尚的米蘭,這些作品便成為了米蘭世博會上一道無法複製的靚麗風景,受到各國參觀者的熱烈追捧。

一直以“把葫蘆雕刻推向世界”為祈願的孫老先生一家,似乎就是在這次世博會上,推開了中國葫蘆雕刻通往世界的一扇門。

傳承美德,順應自然,行善積德,此謂葫蘆世家。

“我們做各種葫蘆,包括金屬葫蘆,含有葫蘆元素的都可以做,版畫,好多與葫蘆有關的東西都是葫蘆世家創作的範圍。葫蘆雕刻歷史悠久,卻不老舊,我相信它能成為潮流。”孫希洲先生對葫蘆雕刻的認知與東家不謀而合——讓傳承成為潮流。

孫希洲從來不認為,傳承是一個人的事情。數十年來,他組建了一隻優秀的葫蘆雕刻團隊,不斷提升技藝,製作完成了一件件風格獨特的葫蘆藝術品。並且不斷受邀參加多項展覽,代表壽光在省內、國內多次獲獎,多件作品走出國門,被國內外知名博物館收藏。

用葫蘆製作的曼陀鈴

孫希洲自費籌建的三寶葫蘆藝術博物館發展至今,吸引了大量社會上熱愛葫蘆製作的人士。一些親近葫蘆製作的專家也與之交流合作。

「葫蘆世家」這個名字,也越來越響亮了。

他說:“非遺傳承,傳承的不只是技藝,最重要的是文化傳承,思想傳承,積極的正能量的傳承,讓優良的傳統,好的美德,傳承下去,順應自然,行善積德,此謂葫蘆世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