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濟日報:故伎重演的“強製技術轉讓論”玩不出新花樣

由美國執意挑起的中美經貿摩擦,時常會泛起一些別有用心的陳詞濫調,所謂中國政府“強製技術轉讓”,就是一例。這種理歪氣粗的老調不斷重彈,既不符合實際,邏輯上也漏洞百出,只不過是掩蓋企圖打壓中國快速發展的政治焦慮症,是不自信的表現。

歷史上,美國借保護知識產權和技術之名打壓對手的這種套路由來已久。從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就頻繁動用所謂“301調查”對競爭對手進行施壓,巴西、日本、加拿大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都先後遭遇美國發起的涉及高技術產業和知識產權方面的指責與調查,在美國威脅徵收報復性關稅、撤銷貿易優惠等重壓之下被迫屈從,結果美國屢屢得逞。或許正是嘗到了“技術大棒”的甜頭,每當感到貿易合作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時,美國就會不由自主地舉起這根大棒。

現在,美國對中國又舉起了這根“技術大棒”。

無需回避,在現代科技發展道路上,中國是後來者和學習者,向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發達國家學習是科技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也正是開啟了一條敢於學習、敢於追趕、也敢於超越的發展道路,才會有與各國在各個技術層面的廣泛合作和相互間的巨大進步。

這一點,符合世界上所有國家的發展邏輯與軌道。即便今天號稱世界第一科技強國的美國,在科技發展史上,也無法屏蔽“引進、學習、借鑒”的關鍵詞。從19世紀到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從一個工業技術上相對孱弱的國家轉變為世界強國,正是不斷學習歐洲傳統強國的先進技術,才逐漸擁有了如今的科技實力與地位。

不過,美國對自己的學習歷程似乎選擇性地失憶,現在倒要來對中國的學習與引進扣上“強製”的帽子了。但是美國忽視了,幾十年來,在中國企業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企業之間,無論是企業間的合作合資,還是科技上的交流互通,期間發生的技術轉移,都是發達國家企業出於利益最大化考慮的主動技術轉讓與產業轉移,是基於自願原則實施的契約行為。反而是美國錯誤地將外國企業與中國企業間正常的技術轉讓商業行為,視作政府實施的強製技術轉讓行為而高聲喧嘩、無事生非。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企業是自由市場主體,無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還是其他合作夥伴,來華建廠投資的直接目的就是獲利。中國汽車市場不就是生動的例子嗎?假如一家美國汽車公司投資中國,不把先進技術和好的車型帶過來,就會有其他國家的汽車企業過來爭奪份額。為了應對激烈市場競爭而發生的技術轉讓,純屬正常商業行為,是雙方利益權衡的最好結果,何來誰強迫誰。

正是基於商業準則的學習與借鑒,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企業通過技術轉讓與許可在中國獲得了巨額回報。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統計,僅2016年中國向美國支付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就達79.6億美元。對此,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爾·格勞斯說得很明白:中國支付的專利使用費像火箭般躥升,中國為購買外國技術所花費的資金僅次於美國。

在中國所有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中,從來沒有任何強迫外國企業把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的規定。恰恰是美國,將本應促進技術傳播的知識產權制度,錯誤地用於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多年來,美國政府和一些行業機構聯合阻止、任意打壓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企業技術創新的案例並不少見。最近,美國執意把中國華為列為“不確定實體”,就是這種錯誤行徑毫不掩飾的暴露。

無端指責改變不了事實。今天的中國,已成世界第一專利大國,知識產權保護日臻完善,科技投入年年大幅攀升,科技成就舉世矚目,這既是廣大科研人員長期奮鬥的結晶,也是堅持開放合作政策的碩果。美方為了一己私利,幾次三番,借技術“說事”、以轉讓“生事”,捏造中國“強製轉讓技術”的謬論,這一論調不僅已經沒有市場,也阻擋不了中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腳步。(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