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人用鵝鴨來淘金,這其中的原理是什麽?

國人淘金的歷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淘金人打撈江河湖泊中的泥沙,用特製的工具洗滌泥沙,得到天然的金沙。

淘金是冒險者的遊戲,淘金史如同一幕悲喜交加的大戲,有人一夜暴富,過上人上人的生活,有人為此家破身亡,走向不歸之路。

煉製生產黃金始於殷商時期,到了漢朝時期極為興盛,漢朝皇帝賞賜臣下黃金動輒成百上千斤。《史記》記載:“文帝既立,以勃為右丞相,賜金五千斤,食邑萬戶。”

漢文帝即位後,以周勃擁立之功,賞賜他黃金五千斤,食邑一萬戶。

有學者認為漢代的“金”可能是赤銅。

打臉的是,《漢書》則記錄同一個皇帝賞賜大臣,這一次確有“黃金”字樣——“孝文皇帝褒賞絳侯,益封萬戶,賜黃金五千斤。”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黃金生產處於低迷階段,唐朝一度又興盛起來,唐朝以後,朝廷時而嚴禁,時而解禁,再也沒有出現過漢唐時代的興盛局面。

以黃金製作裝飾物最早出現在殷商時期,河南鄭州、輝縣、安陽等地,曾出土過商代的珥形金飾、金塊、金箔、金葉等黃金飾品,可見在三千五百多年前,先民就熟練掌握了煉製黃金、加工黃金的方法。

北魏時期,漢中地區已然形成了專業淘金人居住的村落,《魏書》記載:“又漢中舊有金戶千余家,常於漢水沙淘金,年終總輸。”

《韓非子》記載:“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金生麗水,麗水就是今天的金沙江。

麗水在古荊國境內,自古以來就盛產沙金,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嚴禁百姓淘金,捕獲偷采金沙者處以殺頭、肢解屍體等酷刑,但很多百姓為了生存,不得不鋌而走險。

宋朝時,很多人常年聚集在麗水淘金,因此改稱為金沙江。

淘金者大都是貧苦之人,其中不乏婦女,而享受黃金飾品者都是王公貴族。

唐代詩人劉禹錫描寫道:“日照澄州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古代淘金採用最原始的洗滌、槽溜、風選等方法,其過程異常艱辛,詩人又寫道:“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容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事物並非絕對,也有人淘金極為容易,養鵝鴨就能獲得黃金。

《嶺表錄異》記載:“五嶺內富州、賓州、澄州、涪縣,江溪河皆產金。居人多養鵝鴨取屎,以淘金片,日得一兩或半兩,有經日不獲一星者,其金夜明……”

五嶺地區一些江河中盛產金沙,廣東浛洭縣境內有一處金池,居民養了許多鵝鴨,鵝鴨為了消化食物,吞下金沙,人們就收集鵝鴨的糞便,經過洗滌,獲取黃金,每天都能收集一兩半兩的,這裡的金沙異於其他地方,夜間可以發出美麗的光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