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京發現明代公主墓中有貓骨骼,證明朱元璋女兒可能愛養貓

揚子晚報網1月30日訊(記者 張可)今天,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舉行2018年度考古工作匯報與交流會,向社會公布2018年明代臨安公主、懷慶公主墓、明代康鐸墓等一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明代臨安公主、懷慶公主墓是南京地區發現的第三、第四座明代公主墓;明初名將康茂才之子康鐸墓中,更是發現墓主人保存非常完好的遺骸。

朱元璋為子女定製銅鏡,“春字號”給女兒“美字號”給兒媳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王妮介紹,兩座明代公主墓葬均為“磚室墓”,分前後兩室,中間以石門或木門相間隔,後室的三面墓牆壁上都有一個壁龕。“歷史上雖遭盜掘,但規模巨集偉,結構保存較為完整,”王妮介紹,“這兩座墓葬都將進行原址保護、展示,目前正在進行保護方案編制,其中懷慶公主墓恰好位於牛首山佛頂宮的門口處,未來將完整地向公眾進行考古遺址展示。

兩座公主墓的一些細節也引起考古人員的關注。“我們在懷慶公主的墓葬中,發現兩具保存比較完好的貓類動物骨骼。當時飼養貓狗寵物已經非常流行,我們正在對骨骼的年代進行鑒定,如果匹配那麽可能就是懷慶公主生前所養的。”另一個重要發現,則是在墓中出土的明代銅鏡,上面有清晰紀念銘文和“春字一號”等表述。王妮介紹,這是朱元璋為子女定製的,可以說是那個年代的奢侈品。對比此前發現的同類型文物,“春字號”是給女兒的,“美字號”是給兒媳的。

他是“高富帥”更是守邊英雄,遺骸完好保存至今

蘄國公康茂才,朱元璋麾下名將、名聲顯赫的開國勳貴,卻病死在北伐回軍途中。令人扼腕的是,他的兒子康鐸重複了這一悲劇命運,同樣在雲南作戰時死於軍,年僅23歲。2018年5月至7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鼓樓區安懷村一帶出土31座六朝至明清時期的墓葬,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明代開國功臣蘄國公康茂才之子——康鐸墓。墓葬磚室券頂結構,整體保存完好,出土有金盤、銀盤、銀箸、銀匙等文物。

勘探管理辦公室張鵬介紹,上世紀70年代因為農民耕地在安懷村發現了康茂才墓,這次康鐸墓的出土說明父子二人葬在一起,二墓同用一條神道。“所有出土文物中,最珍貴的是康鐸本人的遺骸保存非常完好,從頭骨到腳骨、甚至腳趾骨都很清晰。”張鵬介紹,考古人員還在遺骸的尾椎處發現大量水銀,這恰是當年從雲南到南京長途運輸遺體防腐所用。經過測量,康鐸的遺骸長1.8米,結合他的身份、去世時的年齡,是一位典型的“高富帥”,更是為國捐軀的“守邊英雄”。

儀鳳門外消失的護城河“重現”,展現南京下關繁華歷程

去年,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還在天妃宮小學新校區地塊發現了明代護城河儀鳳門段的東駁岸遺址,結合2015年發現的西岸遺址,終於得以還原明代南京城牆下關一帶護城河的最初風貌:獅子山下的盧龍河向南,沿著的是今日熱河路的走向,寬度超過100米,而非今天所看到的是緊貼儀鳳門城牆的一條小河道。

資訊管理與公眾服務部主任駱鵬介紹,這意味著當時城牆和護城河之間有很大的地塊空間,明代南京十大寺廟之一的靜海寺,和天妃宮組成了地塊內的主要建築。特別是靜海寺規模巨集大,它真正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大觀天地。駱鵬告訴記者,明代護城河的縮水,主要發生在清代。隨著南京下關的開埠,人口逐漸聚集於此,用地需求日益增長,最後護城河被填平。到了民國時,更是沿著當年護城河的河道走向,建起了今日的“熱河路”。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