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了生態 鼓了錢袋

省環保廳日前公布2018年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以獎代補”資金競爭性分配考核結果,十堰市鄖陽區以88.89分位列全省縣市區第一,這也是該區連續9年獲得此項獎勵。此前,在5月底發布的2017年全省各地地區生產總值中,鄖陽區為112億元,同比增長8.7%,在全省31個三類縣市區綜合考核排名中列第8位,近5年前進5個位次。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秦巴山片區脫貧攻堅主戰場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鄖陽區是如何做到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的?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鄖陽一探究竟。

十堰

劃一根線

排放大戶堅守環保生死線

7月12日1時,煙塵含量,每立方米12.62毫克(國家標準30毫克);氮氧化物含量,每立方米302.75毫克(國家標準400毫克);二氧化硫含量,每立方米1.96毫克(國家標準200毫克)……

茶店鎮華新水泥有限公司,環保技術員朱登倉點開手機上的監測軟體,一項項數據躍然眼前,比數據更直觀的是工廠內景:綠樹如傘,路線整潔,煙囪噴吐的是潔白的水蒸氣,而不是印象中的滾滾濃煙。“以前廠裡有20多名保潔員,從早到晚忙不過來,現在只有5個人。”朱登倉說,這樣的變化,來源於公司對環保的投入。近年來,華新水泥斥資2000多萬元,上馬兩條新型乾法水泥生產線,應用20多項新技術,把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氣、廢渣“吃乾榨盡”。僅煙塵處理“電改袋”改造一項,投入540萬元,改造前,煙塵排放濃度為每立方米63.76毫克,改造後下降為12.16毫克。折算下來,一年減排145噸煙塵。朱登倉所在的安全環保部只有4人,卻在公司各部門中排位居首,直接對總經理漆亮負責。“我們劃了一根線:凡是環保不達標的技術堅決不採用。”漆亮介紹,就是憑借對這條“生死線”的堅守,自2011年投產以來,公司沒有出現一例環境違法案例,沒有一次因環保問題停產。

【畫外音】

綠色發展,綠色是前提,生態紅線不可逾越。

近年來,鄖陽區關閉造紙、鋼鐵等高汙染企業18家,環保不達標企業90多家;拆除取締庫汊圍欄43處、圍網7.9萬畝、網箱6.8萬餘隻;依法關停轉遷禁養區內規模化養殖戶111家;全區66台燃煤鍋爐、1087輛黃標車全部淘汰;拒絕60多個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效益再好,汙染環境一概關掉;投資再大,破壞生態一概不要。”鄖陽區委書記孫道軍斬釘截鐵地說。

算一筆账

種果樹“錢”景更美妙

“就是這棵樹,給了我發展果樹種植的信心!”7月12日,柳陂鎮黎家店村宇翔生態農場,農場總經理李務飛指著道旁一棵橙子樹說。

農場的前身,是一家養豬場,年出欄萬頭生豬,2016年被劃入禁養區,2017年年初關停。“企業該如何轉型、能否成功,心裡沒底。”李務飛正糾結時,發現了那棵橙子樹。“樹是20多年前種下的,沒人照看,卻活了下來。這說明,這裡的氣候、水土適合橙子樹生長。”李務飛給橙樹剪枝、施肥,到秋天居然掛果了,摘下來一嘗,味道不錯。

轉型方向就此確定:發展1000畝果園,其中800畝種臍橙,200畝種軟籽石榴、奇異果等水果,同時利用廢棄的21座豬舍種香菇。李務飛算了一筆账:辦養豬場,按年出欄萬頭、每頭2000元計算,年產值2000萬元;搞生態農業,5年後橙樹進入豐產期,按畝產5000斤、每斤8元保守計算,年產值3200萬元,加上其他水果和香菇,效益能達到養豬時的兩倍。“我們的目標是年產值過億元。”

謝恆林是黎家店村的貧困戶,今年59歲。2017年下半年,他在農場種果樹,現在又改造豬舍。“地都流轉了,在這兒打工一天能賺一百多塊,日子好過多咯!”老謝說。

農場副總經理衛書華介紹,每天有30多名村民在農場打工,大部分是貧困戶,農場年用工量8000多人次,已支付用工費用近百萬元,“以後還將發展果樹認購、農事體驗,既保護青山綠水,也讓村民在家門口掙錢。”

【畫外音】

這是一筆經濟账,更是政治账、民生账。

近年來,鄖陽區完成石漠化治理18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498平方公里,人工造林25.8萬畝、生態修複裸露山體325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1%。在此基礎上,該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綠色發展理念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高度契合。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提供生態產品,發展‘林下經濟’、鄉村旅遊,讓綠色惠民、富民。”鄖陽區區長胡先平說。

走一條路

綠色發展成為一種自覺

7月12日中午,櫻桃溝村“八零院”農家樂,朱德有送走三桌客人,手腳麻利地清理餐桌:碗筷收進廚房,紙巾、紙杯扔進乾垃圾桶,剩菜剩飯倒進濕垃圾桶。“以前最怕餐廚垃圾,特別是夏天,味道大。現在好了,村裡統一收集,拉去做有機肥。”他說,自從實行垃圾分類,村裡環境是越來越好了。

櫻桃溝村的櫻花、櫻桃遠近聞名,遊客越來越多,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有些遊客隨手亂扔垃圾,有些村民改不掉隨地吐痰等陋習,農家樂的汙水、餐廚垃圾難以處理……2015年,櫻桃溝村成立十堰市第一個村級環境管理站,配備11名保潔員,在全村路線和村民家中放置800多個垃圾桶,還有乾濕垃圾車各一台、灑水車一台。2016年,該村投資40萬元,建成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站,每天最多能處理餐廚垃圾900公斤,加工成90公斤有機肥。

硬體改善了,村民的環保意識也要跟上。環境管理站負責人周祥介紹,該村頒布積分機制:每月對農戶“門前三包”進行考核,按“最清潔、清潔、不清潔”打分,最高積10分,考核內容涉及家禽圈養、汙水處理、垃圾分類等,考核積分可兌換日用品。2017年,三組的劉興學得到119.1分(滿分120分),兌換了一大瓶洗潔精、5支牙刷、2塊洗衣布等等。

 “全村全年一共兌換了價值6萬元的物品。”周祥說,村民兌換的東西越多,說明村裡環境越好,大大降低了環境整治成本,“更重要的是,村民漸漸養成講衛生的習慣。”

朱德有說:“環境好,才能有更多遊客來玩。誰不愛護環境,就是砸自己的飯碗!”

【畫外音】

農村環境整治,發動群眾最重要。

鄖陽區積極探索利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生產有機肥技術,推廣使用有機肥和生物農藥,減少農業面源汙染,打造循環有機農業。同時持續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339個村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櫻桃溝、洞耳河等175個村和11個鄉鎮被評為市縣級“生態村鎮”或“最美生態村鎮”。“讓村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進而形成一種人人出力、人人共享的氛圍。”孫道軍說。(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