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兩味中藥泡水喝 人的精力倍增!

甘草,別名蜜甘(《神農本草經》),粉草(《群芳譜》),國老(陶弘景)。甘草一物,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此物因其味道甘甜而名。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乾燥根及根莖。產於我國的華北、西北、東北等地區。現在新疆的產量大,內蒙古的品質好。多數為野生。

春秋兩季皆可採挖,但以春季為佳。藥性:甘,平。歸經:心、肺、脾、胃經。

功效: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解止痛,調和諸葯。

用法用量:2~10g。清熱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

1、脾胃氣虛 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甘草與人蔘、白朮、茯苓等同用。

2、心悸臟躁 甘草入心經,補心氣,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心動悸,脈結代,經常和人蔘、生地黃、阿膠等同用,若是心虛肝鬱,悲傷欲哭之婦人臟躁,經常配伍小麥、大棗、酸棗仁、生龍骨、柏子仁等安神之品,以增強療效。

3、咳嗽氣喘 甘草甘潤,潤肺止咳,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虛實寒熱,皆可用甘草治療,單用本品為末即可,外寒肺熱者經常配伍生石膏、麻黃、杏仁清熱宣肺、平喘止咳,如麻杏石甘湯。

4、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甘草可以緩急止痛。中焦虛寒,脘腹隱痛不適,經常與桂枝、飴糖、生薑、大棗等同用。若是肝鬱脅痛者,可與柴胡、白芍、當歸等同用,如逍遙散。

5、咽喉腫痛 甘草清熱解毒,治療咽喉腫痛因熱毒引起者,頗有良效。

6、葯食中毒 《本草圖經》:「甘草能解百葯毒,為眾葯之要。」所以甘草常用於治療各種藥物、食物中毒。單用或與綠豆、黑豆、蜂蜜、金銀花等同用。

黃芪,別名獨根(《甘肅中藥手冊》),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芪的乾燥根。主產於內蒙古、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區。野生與栽培均有,多為栽培。

藥性:甘,微溫。歸經:歸肺、脾經。功效:補氣,固表止汗,利水,生津,通痹,排膿,斂瘡。

用法用量:9~30g。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補氣者最好用蜜炙品。

1、脾氣虛弱,中焦失運 黃芪善入脾經,為補氣之良藥,用於治療脾虛,納呆食少,食後脘脹,倦怠乏力,面色萎黃,單用即可取效。配合人蔘效更好。

2、肺氣虛弱,喘咳短氣 黃芪可用於治療肺氣不足引起的喘咳短氣、聲低乏力、痰多稀白。黃芪善入肺,經常和人蔘、五味子、紫菀。若是肺痿勞嗽,帶血者,經常和白芍,阿膠,五味子等同用治療。

3、表虛自汗,陰虛盜汗 黃芪能固表止汗,自汗配伍煆牡蠣、炮附子、麻黃根,炒白朮。盜汗配伍製鱉甲、秦艽、地骨皮。

4、氣血雙虧,心悸乏力 黃芪能治療因氣血兩虧引起的心悸乏力,頭暈目眩,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氣為血之帥,補氣即可生血。

5、脾胃虧虛,痿廢不用 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筋肉失養,以致肢體痿軟乏力,廢弱不用。經常和人蔘、川牛膝、龜甲等配伍治療,益氣健脾養血,滋肝補腎壯筋。

註:

1、腎病、高血壓、低血鉀、心衰等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甘草。

2、凡是感冒、食積、虛熱、裡陽證明顯者不宜喝黃芪水。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