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個年齡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再晚就來不及了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遇到過以下讓人崩潰的場景:

安靜的電影院裡,熊孩子一邊踹椅背一邊大哭大鬧;

高鐵上熊孩子追逐嬉戲,喊叫聲讓車廂的人不得安寧;

熊孩子在餐廳淘氣打鬧,影響鄰桌用餐……

知乎上,一個關於「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的問題,更是獲得了16W 關注,催生近1.5W 個回答

足見社會大眾苦「熊孩子」久矣。

實際上,當我們在抱怨「熊孩子」的時候,本質上都是在說孩子對規則意識的淡漠。

比如在公共場合不懂規矩,胡亂喊叫;不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寫作業;在家沒大沒小,作息混亂等。

其實,沒有天生「熊」的孩子,只有不管教的父母。從小不給孩子立規矩,長大後,社會一定會教他什麽是規矩。

太早立規矩擔心扼殺孩子天性,太晚擔心影響性格發育。那什麽時候立規矩最好?

立規矩的關鍵期

2 歲以後,6 歲以前

2 歲以前,孩子還沒有規則意識,且缺乏理解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通常是家長說什麽就是什麽,這個時候家長不用急著給孩子立規矩。

2 歲以後,孩子開始進入規則敏感期。同時,他們也開始逐漸具備自主意識和初步判斷能力,進入第一個獨立期。

這時候只要家長管教得當,孩子就會從「挑戰規則」到「被提醒後願意配合規則」,再到「不需要提醒也能遵守規則」的過程,逐漸成長為一個自律的人。

但立規矩也是講究有效期的。知名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提出:6 歲之前一定要給孩子立好規矩。

她舉了 2 個生動的例子,3~4 歲的男孩跟家長鬧,無非是在地上撒潑打滾;但等到孩子 14 歲,他可以離家出走,可以跳樓自殺。

6 歲以後再立規矩,就晚了。

立規矩的 2 大原則

溫柔且堅定

很多家長會說,我也會給孩子立規矩啊,但為什麽總是不管用呢?

家長可以反思下,是否有遵守立規矩的 2 大原則——溫柔且堅定

溫柔,是指家長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生氣,語氣平和地給孩子說理。在管教孩子的同時讓他感受到愛意。

長期通過打罵育兒管教,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懦,低自尊心。

堅定,是指一旦制定好規矩,家長就不能隨意妥協。

比如家長跟孩子定好規矩,每天只看 20 分鐘動畫片。但當 20 分鐘結束,孩子還想再看,開始哭鬧不休。家長在孩子哭了 10 分鐘就妥協了。

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他能夠以哭鬧來威脅家長,下次只會變本加厲,哭二十分鐘,甚至半小時。

立好規矩,孩子一生受益

很多家長習慣用親子溝通、哄騙、暴力解決等方式來解決育兒問題,但這樣只能暫時解決矛盾,可能下次孩子還會吵著買玩具,哭著要看動畫片。

立規矩則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通過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幫助他成長為一個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內在規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