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蝙蝠俠崛起,離不開進擊的宅文化

文 |頭大腦仁小,"幕味兒"主筆

這次要推薦的是一本葛格剛買回來的台版書《超級英雄是怎樣煉成的——蝙蝠俠崛起與進擊的宅文化》。他除了愛買老資料,此外就是愛買港台書,繁體字、豎排版、從左向右讀,一看就“顯得”特別有文化。

不過講真這本書還比較有趣,他挑得還不錯。

這次北京國際電影節放映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再次點燃了影迷們的熱情,可見這個系列的非凡吸引力。這本書的作者格倫·威爾登就是這一系列的深度愛好者。

威爾登生於1968年,住在美國華盛頓,是個著名的劇評人、影評人、科普作家、口述歷史記錄者、海洋生物學愛好者等等,總之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在寫這本《蝙蝠俠》之前,他還寫了一本關於超人的書《超人:非官方傳記》。

基於對超人和蝙蝠俠的熟悉,在這本書裡,他非常嫻熟地拿超人與蝙蝠俠做對比——蝙蝠俠某種程度上是作為超人的對立面而誕生的,超人自帶著外星球的外掛,地球上的一切對他來說都太容易了,而蝙蝠俠這位超級英雄實際上是沒有超能力的普通人。

超人和蝙蝠俠曾是好友,但凡人蝙蝠俠也曾對這位外星朋友產生提放和忌憚,兩人之間關係的變化也是這麽多年來蝙蝠俠形象變化的一個折射層面。

說說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威爾登系統整理了蝙蝠俠誕生將近八十年間的發展變化,從1939年英雄初次誕生到2016年此書英文版的發表,堪稱蝙蝠俠的文化百科,從漫畫到影視作品,到一些周邊產品,涉及到了關於這個形象許多不為人知的方方面面。

蝙蝠俠的基本故事元素在很早就奠定了,故事發生在高譚市,主角是商業巨子布魯斯·韋恩,他的父母在他很小時遇刺身亡,老管家阿福待他如父親,還有黑暗恐怖的蝙蝠洞等等,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儘管如此,在這麽多年來,蝙蝠俠形象曾發生很大的變化,有時甚至是互相矛盾的。

他曾數度從黑暗轉向光明,再從光明轉向陰鬱黑暗

蝙蝠俠初次登場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余溫未曾淡去,漫畫卻迎來了黃金時代。這時候蝙蝠俠對抗的都是黑幫、納粹間諜、無德商人等,被塑造成一個美式硬漢偵探,會拿槍攻擊敵人,不在乎犯罪者的生死。

到了“白銀時代”,為了回避敏感的政治問題,蝙蝠俠擺脫了黑暗沉重的形象,變得更有人情味更輕鬆搞笑。比如60年代,亞當·韋斯特在電視劇裡呈現的蝙蝠俠形象就比較軟弱無害。

雖然蝙蝠俠失去了原味,但也拉近了與普通觀眾的距離,使他成為許多人從小就熟悉的超級英雄,出乎意料地讓這位英雄更具人氣和文化影響力。

接下來“青銅時代”,時值嬉皮士興起,風氣自由開放,但出現了新的社會問題,吸毒人口的攀升和人們對政客的不信任尤其嚴重。蝙蝠俠漫畫除了重回黑暗風格,還多了和當時社會問題相應的心理探討

這樣的改變也影響了整個漫畫界,使得黑暗劇情大為流行。1986年,漫畫家弗蘭克·米勒創作了《黑暗騎士歸來》,立刻引起業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從此奠定了蝙蝠俠後來的風格。

之後我們看到作者精細地描述蒂姆·波頓創作蝙蝠俠電影的始末,以及波頓所營造的哥特怪異風格引發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看到克里斯多夫·諾蘭創作蝙蝠俠三部曲使這一系列再次登臨高峰……

當然,看這本書,不僅是看一個漫畫系列多年發展的知識梳理,威爾登也試圖借蝙蝠俠這個形象,揭示出美國娛樂文化在這些年的總體演變。比如,越來越強大的行銷手段怎樣影響作品傳播,讀者如何決定角色的生死,等等。

書中,他不僅要解決“蝙蝠俠是誰?”的問題,還要解決“我們為什麽這麽愛蝙蝠俠?”這個重要問題。

威爾登分析了重要的一點——“連接力”

蝙蝠俠擁有的不是超能力,而是勇氣與信念;這也是普通人可以具有的,所以他跟每個讀者都更容易產生連接。作者和很多漫畫迷接觸,從他們口中得出的也正是這一點。

這本書的原文名叫“披風聖戰”,取自蝙蝠俠的一個綽號“披風十字軍”,像十字軍一樣為了理念而戰。因為雙親被殺的經歷,蝙蝠俠身上有黑暗和掙扎的一面。但他自小就在父母靈前發誓,要用盡一切力量除盡罪惡。他有著心理陰影,但並沒有淪為黑暗與狂怒的俘虜,而是用畢生力量致力於防止慘劇在別人身上重演。讀者和觀眾們喜歡這樣的蝙蝠俠,也是希望,將來的世界裡可以不再需要蝙蝠俠。

所以,蝙蝠俠的“黑暗”,有一種轉化為“希望”的力量

但是作者格倫·威爾登很有幽默感,他在講述讀者與蝙蝠俠“連接性”的時候,又帶著調侃:“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蝙蝠俠”是漫畫迷們的一種錯覺

他說:“事實上,蝙蝠俠怎麽可能沒有超能力?他背後無窮無盡富可敵國的錢財就是他的超能力。”

他打趣,這種錯覺和美國人長久以來的信念有關:只有夠愛錢,夠打拚,有一天就可以有錢到讓別人都討厭你。因為這一點,就算是世界上最懶的阿宅,都因此覺得自己只要天天做仰臥起坐,就有一天能變成蝙蝠俠。

“人們不可能成為理想的超人,但因為蝙蝠俠是肉體凡胎,所以總想成為他。但我們和蝙蝠俠之間的對比就像是健身課程或瘦身食物的廣告一樣,我們是健身前,蝙蝠俠則永遠是健身後的那一張照片。”

在這本書中,威爾登時常展現類似的幽默感,使得它並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文化研究書籍,讀起來很活潑很跳脫。

這源於美國人天生的幽默感,也能也源於威爾登資深宅男的身份。在分析蝙蝠俠的發展變化時,他對觸動這一形象傳播的背後的閱聽人群——禦宅族,親昵地稱呼“宅宅”——也做了深度的探究。

書中對於美國宅文化從邊緣到漸趨主流的分析研究,具有全世界的普遍性。如果說涉及蝙蝠俠漫畫等的一些敘述對我來講還有些陌生和隔閡,關於宅文化的部分,就是我覺得這本書對我最有啟示性的部分

宅文化是本書的又一個重點。原來四散各處,年齡層偏低的漫畫讀者,在年齡漸長、蝙蝠俠開始漸入影視媒體、網絡科技的興起之後,開始凝聚成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正如蝙蝠俠這位“披風聖戰”的鬥士一樣,他的粉絲們也是這種“聖戰”的參與者。

另外,蝙蝠俠“科技宅”的屬性,他擁有的對待罪惡如強迫症一般的行為模式,也像極了世界上最極端的阿宅——無論蝙蝠俠的執迷是出於自己的理想和正義感,還是走不出自己的心理陰影。

作者威爾登曾走遍美國全國,接觸眾多漫畫迷,對“宅”文化做了深度探究。

他認為,所謂宅人,是花費很多的時間精力,把自己的個人認同鍛造在某些極為專業的興趣上。網絡存在之前,宅人們只是各自鑽研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某一天,他們在網站討論區發現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便從此加入了網絡社群。社群接納每個人,把每個人的宅氣質連接在一起,他們於是找到了歸屬之地。

在網絡上分享各自的熱情,這進一步支持他們維系熱情的動力。

威爾登這樣描述這一群人:“如果我們愛上某個東西,就會愛得深入骨髓。”——哪怕愛好本身看起來多麽細微,在某些人眼裡多麽沒有價值。

威爾登講宅文化,講迷影文化,從自身經歷談起,所以很有感染力

他追溯了自己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看蝙蝠俠電視劇,並深深為其執迷的情形。

他談到自己對喜劇演員史考特·奧克曼的採訪,史考特的話讓他印象深刻:“在歷史上,我們是第一批不用照著人生腳本走才能活下去的人。我們這代人的生命裡沒有什麽非做不可、關乎生死存亡的事情,於是我們把多出來的時間精力,全都灌進了電視節目和漫畫之中。”

威爾登回憶起自己經歷大蕭條的祖父祖母,自己等著運煤車經過、期待撿幾塊煤屑的父親,父親在天之靈恐怕無論如何都不會相信,自己兒子跑遍大半個美國,只為一件心愛的蝙蝠俠玩具。

所以,威爾登稱這一代為“最廢的一代”,也因此才滋生了今天這樣的文化

這本書裡有乾貨,也有溫度。我覺得它是一本聰明的書,值得推薦一下。

力薦 |北影節驚喜小彩蛋,點進去有驚喜——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