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資本之都》書評:印度德裡城的前世今生

作者=梁捷

來源=2019年3月《經濟觀察報·書評》

每個國家的首都,多半是這個國家中最奇特的城市。紐約也好,東京也罷,無不如此。而印度德裡無疑是奇特中的奇特。在過去半個世紀中,全印度高低貴賤各色人等都往德裡跑,導致德裡魚龍混雜,無奇不有,騙子尤多。在德裡生活過幾天的人,見了面都熱衷於交流在德裡被騙經歷以及逃離德裡的心情。但每天仍有不計其數的人前往德裡,這是印度富人和窮人的天堂。至於遊客,大多數初訪印度的遊客不得不先到德裡,但到了德裡又都迫不及待地離開,前往齋普爾、阿格拉或者孟買。對於遊客而言,德裡實在充滿了危險。

德裡無疑是一座歷史古城,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摩訶婆羅多》的神話時代。整片次大陸的北部橫亙著不可逾越的喜馬拉雅山,西部則是大沙漠,高山與沙漠之間的狹長地帶是通往歐洲的唯一道路。德裡正位於這條通路的起點,地理位置決定了德裡的價值。

今天的德裡有“七城之城”的美譽,意味著這裡已經明白無誤地發現了七座古城,從公元12世紀延續到今天。印度古城與中國古城頗有不同。中國建城多沿用舊製,新城往往在舊城基礎上改建,導致新舊城市混合,或是相互疊壓。有時維修明代的城門時,還會發現裡麵包著元代的城牆。印度人建城則粗放得多,興建新城時就在舊城附近另尋土地,導致新舊城市並列,自然淘汰。今天能在德裡附近找到七座並存的城市,有的還很完整,有的則只剩下不多的遺跡。大眾口中的新德里,可算作這裡的第八座城市。

從印度歷史來看,次大陸在大多數時間裡都四分五裂。各個城邦相互征伐,你爭我奪。其中的矛盾,既有政治矛盾,也有宗教鬥爭。而德裡在最近幾百年的歷史中,一直是外來的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地。德裡七城中的第二座城建於1206年,被當時的德裡蘇丹國選作首都。正是從這時起,穆斯林牢牢掌握了這片土地的統治權,並且留下深刻烙印。為了宣教,德裡蘇丹當年建造了一座高達72.5米的高塔,名為庫特卜高塔。這是印度境內第一座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標誌性建築,直至今天仍是德裡最重要的旅遊景點。

這些是德裡曾經的輝煌歷史,而今日初訪德裡的遊客多半會被眼前的混亂景象嚇倒,難以體會德裡豐富的歷史內涵。而《資本之都:21世紀德裡的美好與野蠻》就是一本幫助初訪者了解德裡的一個極好入口。作者拉納很年輕,這只是他的第一本非虛構作品,卻已展現出非凡的敘事能力。

開篇作者就描繪一個與數十年前截然不同的資本化的德裡,讓讀者以為懷舊將是這本書的主要基調。但是寫到中間,作者突然開始討論德裡的歷史,一步步分析德裡七城的演變過程。到了後半段,作者又從德裡歷史引申出整個印度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讀完《資本之都》後,會覺得手裡捧著德裡的昨日和今日,分量沉重,緩不過神。

德裡曾有很多名字,最近的一個叫做沙賈汗納巴德,也有人把它叫做“舊德裡”,與如今的“新德里”相對應。其實新舊德裡早已聯在一起,區別不大,只是人們習慣性地把地標建築德裡門以北稱作舊德裡,以南視作新德里。

《資本之都》

(英) 拉納·達斯古普塔 /著

林盼秋 /譯

理想國 ·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8年8月

今天少有人記得沙賈汗納巴德這個名字,可我還是覺得這個名字比德裡包含了更豐富的文化含義。“abad”在波斯語裡就是城市的意思,伊斯蘭的城市。例如土庫曼斯坦的首都叫阿什賈巴德,塔吉克斯坦有一座名城叫做列寧納巴德,印度古吉拉特邦的首府叫艾哈邁德巴德,安德拉邦的首府叫海得拉巴德,馬哈拉施特拉邦有一座古城叫做奧朗加巴德,是莫臥爾王朝一代雄主奧朗則布修建的城市。所有這些以“abad”結尾的名字,都表示了一段輝煌的伊斯蘭文明。

沙賈汗是莫臥爾王朝第五代君主,也是奧朗則布的父親。莫臥爾王朝是中亞的蒙古人後裔進入印度建立的王朝,傳至第三代君主阿克巴大帝時達到全盛,奠定了北印度的統治。後來,經歷了兩代武功不顯的君主,傳至第六代奧朗則布,再次中興,把版圖擴張到極致。而沙賈汗上不能與阿克巴相比,下不能與奧朗則布相比,多被認為是一個平庸的皇帝。他唯一能在歷史上記一筆的事件,就是為亡妻修建了“永恆面頰上的一滴眼淚”——泰姬陵。

實則沙賈汗不止修建了泰姬陵,還修建了沙賈汗納巴德,並在城裡修建了紅堡、賈瑪清真寺、月光市集等一系列標誌性建築,至今仍然輝煌。在此之前,阿克巴大帝把首都從德裡遷至阿格拉(即泰姬陵所在地),經營多年。沙賈汗在阿格拉繼承皇位之後,毅然又把首都遷回德裡,並在德裡大興土木,修建新城。沙賈汗死後,野心勃勃的奧朗則布為了征服南部的馬拉地人,再一次把首都遷至德乾高原上的奧朗加巴德。在他死後,後人還是把首都遷回德裡,並維持到莫臥爾帝國的終結。

以前研讀印度歷史時,雖注意到這些反覆遷都的史事,卻始終不明白其中道理,只是覺得歷代莫臥爾君主都喜歡折騰。《資本之都》很明確地給出一條線索:水。印度是個極度缺水的國家,水資源比一切都寶貴。伊斯蘭文明極為重視水,不惜代價地開挖深井來儲水,開鑿大大小小的運河以及人工湖來引水。滄海桑田,我們今天在印度可見到大量水池遺跡,多半已經乾涸,但仍能感受到他們當年為保留水而付出的努力。

莫臥爾帝國的屢次遷都,背後都與水有關。例如奧朗則布選擇的首都奧朗加巴德,雄踞德乾高原之上,確實可以對南方諸國起到威懾作用。然而德乾高原沒有大河,大多數地方都缺水,若是季風雨季未能帶來足夠多的水,這裡就無法支撐龐大數量人口的生活。正因如此,德乾高原上從未出現過稱霸百年的強國,任何選擇在此定都的國家最終必然崩潰。正因如此,不管阿育王時代還是阿克巴時代,北印度政權都無法把勢力延伸到南印度,做到印度大一統。

相比之下,德裡的地理條件要優越得多。沙賈汗納巴德特意修建在亞穆納河畔。亞穆納河是恆河最重要的支流之一,著名的聖河,西北印度的生命線。亞穆納河之於德裡,就像塞納河於巴黎,泰晤士河於倫敦。數百年來,德裡人的重要生活如宗教節日、水上遊戲都與亞穆納河有關。

今天的亞穆納河只是一條小河,水流量不大,很少航船,汙染極為嚴重。恆河名聲如此之差,亞穆納河脫不了乾系。但拉納明確指出,亞穆納河當年並非如此,而且曾以清澈清潔聞名。沙賈汗納巴德的地勢高於旁側的亞穆納河,為了城市用水,沙賈汗特地從上遊地勢更高處引了一條運河,直接通向城中的紅堡。由於運河從外向內流入城市,必定是普通市民先取水,皇帝最後一個取水,這在講究種姓等級的印度令人難以置信。但市民認真地對待用水,絕不造成任何汙染,皇帝用水時也沒有顧慮,形成一種今人也難以企及的民主制度。

四百餘年前,亞穆納河還是一條大河,浩浩蕩蕩流向阿格拉,一路匯集其他支流,一直到安拉阿巴德與恆河匯合,向東而去。恆河流域孕育了印度文明,兩岸有數不清的古城。沙賈汗建都德裡時,人口不到20萬,亞穆納河足以支撐。而今天,德裡的人口已是2500萬,排世界第二,而周邊依靠亞穆納河生活的人口更已超過5000萬。因此,亞穆納河周圍新建無數運河及灌溉水渠,分走河水,最終導致亞穆納河水流變小,難以行船。同時,人們不再崇敬聖河,生活垃圾、工業汙染紛紛排入其中,最終將它變成一條致命的汙染之河。

德裡一步步發展起來,亞穆納河則一步步削弱下去。德裡的金融業在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基礎建設也在不斷加強,甚至管理水準也有提高。很多人表示,德裡露宿街頭的人口數量不斷減少,貧民窟在逐漸拆除,似乎德裡正在朝向一個現代化城市穩步前進。但是,德裡的環境汙染、人心躁動,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所有印度人都衷心希望,希望德裡這第八座城能有不一樣的命運。

經濟觀察報書評

eeobook

閱讀有難度的文章,每天成長一點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