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十五朝都洛陽城


「洛陽」是中華禮儀和中華民族的濫觴地;

是全世界華人的精神故裡。

「中國」一詞便源自「洛陽」,

洛陽地處中州腹地、是古人認為的「天下之中」。周公在此「製禮作樂」,

中國儒學從此因襲相傳。

白馬馱經,漢傳佛教由此根植沃土,老子著書立說,五千言道德經享譽寰宇。

洛陽是世界上第一座統籌規劃的城市,開創了世界城市的先河;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自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15個王朝在此建都,

105位帝王在這裡定鼎九州;

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時間最長,朝代最多,跨度最大的都城;

「河圖洛書」在此誕生,「儒、釋、道、玄、理」肇始於此;

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在此交匯,

邙山古墓群與天子駕六震驚世界;

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也是世界「四大聖城」(耶路撒冷、麥加、洛陽、雅典)之一.

所謂「九朝」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眾多的王朝。中國古代,「九」為最大、最多。二是指九個王朝。第一種說法不確切。第二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究竟有多少個王朝建都洛陽呢?本人依據史實和考古發現,認為有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十五個王朝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城,也是中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它像一顆輝燦爛的明珠閃爍在世界的東方。號稱中華第一都!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陽則是這個搖籃的中心。洛陽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難攻。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眾多的王朝先後在此建都。洛陽素以「九朝古都」聞名中外。

所謂「九朝」有兩種含義:一是指眾多的王朝。中國古代,「九」為最大、最多。二是指九個王朝。第一種說法不確切。第二種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究竟有多少個王朝建都洛陽呢?本人依據史實和考古發現,認為有夏、商、西周、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十五個王朝在洛陽建都,現分別說明。

一、夏都(斟尋卩)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縣,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在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尋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尋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雲:「太康居斟(尋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尋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尋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尋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尋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裡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裡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裡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方平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裡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尋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鑒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尋卩)94年。

二、商都西毫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製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遊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毫。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尋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毫遷此,史稱西毫。

商都西毫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河南偃師為西毫,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毫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莊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毫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毫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路線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巨集大的商志願,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毫,仲丁元年辛醜即王位,自毫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毫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毫。第一次商都西毫,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毫,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凋明兩次都西毫,共 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製,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陽

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九鼎乃國家重器,遷在哪裡,就意味著在哪裡建都。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九鼎即遷在此邑。《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營建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營建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這個洛邑城估計不大。武王雖想定都洛邑但並未遷都,到了城王之後才遷都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所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便派召公,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辱卩)」。郟(辱卩)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裡。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製。

四、東周都洛陽

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雲:「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塚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是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東局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莊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洛陽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六、東漢都洛陽

洛陽25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是為漢光武皇帝,同年攻開洛陽,定洛陽為都城。史稱東漢或後漢。光武劉秀又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東漢時期的洛陽,為天下名都,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其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側即漢魏故城遺址。東漢人公元26年劉秀始創,至公元220年協帝至,經歷了196 年。東漢有洛陽、許昌、長安三個都城。其中以洛陽為都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的有5年。在洛陽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殤帝、安帝、少帝(劉懿)、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劉辨)、獻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陽

漢獻帝初平元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逐漸形成。曹操在軍閥混戰和鎮壓起義軍時,勢力逐漸壯大,最後掌握了東漢的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繼位。不久,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改漢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曹魏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46年之久。歷經魏文帝、魏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晉都洛陽

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接著重演曹丕代漢的把戲,迫使遭奐讓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湣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

西晉統一人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度的穩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物質財富有所增加。但統治者極端腐敗,晉武帝有姬妾萬餘人,花天酒地。賈皇后姿意淫樂,竟在大街上搶拉男子入宮為男妃。外戚王愷與大貴族石崇比富,令人吃驚。如此等等,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歷時16年之久。洛陽遇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佔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汙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壞了洛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北魏都洛陽41年,歷經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長廣王、節閔帝、安定王、孝武帝8個帝王。

十、隋朝建東都

公元604年,楊廣在長安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即位當年的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氵廛)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太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

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軒。公元618年,隋將宇文化及在楊州屐兵變,打入宮中,殺死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王世充為太尉,獨攬朝政。義寧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廢楊侗為潞國公,自立為帝,國號鄭。後被唐所滅。隋朝都洛15年,2帝。

十一、唐朝移都洛陽

公元618年,李淵建唐,都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安史之亂之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唐朝時期,東西洋並重,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

前後30餘年。

十二、武周都洛陽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聞名,14歲入宮,立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封為皇后。李治患高血壓病,武後參政決事。群臣並稱帝後為「二聖」。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在病中被迫讓位給唐中宗李顯,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

十三、後梁遷都洛陽

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哀宗李杞後,自立為帝,建立梁朝,史稱後梁。初都開封。後遷都洛陽,五代十國的歷史便從此開始。朱溫貪色,公元912年,朱溫的第三子朱友圭為爭奪帝位,殺溫,自立為帝,仍都洛陽。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貞殺友圭,自立為帝,後遷都開封。後梁都洛4年,2帝。

十四、後唐遷都洛陽

公元923年,李存勖消滅開封的後梁政權,自立為帝,帝號唐莊宗,國號唐,史稱後唐,都開封後遷洛陽。改西都為洛京,後又稱東都,唐莊宗稱帝之後,恢復唐製,有所作為。後來大修中室,廣選美女,驕侈淫逸,不理政事,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公元936年,太原節度使石敬塘在契丹貴族的幫助下,攻佔洛陽,後唐亡。後唐都洛13年,4帝。

十五、後晉都洛陽

石敬瑭藉助契丹30萬大軍,滅掉後唐,自立為帝、號晉高祖,史稱後晉。都洛2年,後遷都開封。

綜上所述,在洛陽建都的有15朝,105帝,歷時1650年。洛陽是中國六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一座舉世聞名的古代都城。

【鳳凰新聞社】編審:屑木

千年帝都,華夏聖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絲路起點,運河中樞,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創世,魏晉風流,漢唐雄風,宋家文氣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從夏朝開始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洛陽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

洛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餘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國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千年古都。歷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中都、東都、東京、神都、洛京、京洛、洛中、嵩京、中京、西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陽,出河圖洛書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華夏先民對祖地心理上的認同。無論是從神話英雄傳說的角度,還是從歷史考古斷代的角度,洛陽都是中華文明的發端之地——中國70%宗族大姓的起源地,全球1億客家人的祖籍地,儒釋道三教的濫觴地。可以說,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對於世界而言,欲探中華文化之源,必到河洛之間的古都洛陽。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徵。據考證,中國佛教首傳於洛陽白馬寺。以洛陽學子讀書音確定的中原雅音是古代河南的標準話。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於河洛,周公「製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曆代科學泰鬥、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

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允冠百王—漢光武帝陵石辟邪卦」,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遊說於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洛陽八大景:

銅駝暮雨

「銅駝暮雨」是洛陽八大景的最後一景。城東關外的中通巷,隋、唐、宋時叫「銅駝陌」,它位於隋唐城的城東北隅,當時國際貿易市場叫「豐都市」一帶。它西傍洛河,桃柳成行;高樓瓦屋,紅綠相間;每當陽春時節,桃花點點,蝴蝶翩翩,鶯鳴煙柳,燕剪碧浪,其景色之美,別有洞天,不亞於晉時石崇在城郊所建的金谷園。隋唐時代這裡人煙稠密,每當暮色茫茫,家家炊煙裊裊上升,猶如蒙蒙煙雨,紛紛揚揚,這就是人們讚不絕口的「銅駝暮雨」的由來。

平泉朝遊

在洛陽城南30裡,龍門西邊的山腳下,有個梁村溝村。這裡山巒環抱,林木掩映,泉水泛湧,清溪縈迴,這就是唐武帝時宰相李德裕的別墅椘郊易之所在 。

洛浦秋風

洛河,自隋唐直至北宋五百餘年,經過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治理,既有舟楫之便,又有風景之勝。那時的洛河,桃李夾岸,楊柳成蔭,長橋臥波,一年四季風景如畫。特別是「金風消夏」、「半月橫秋」的時節,更是充滿詩情畫意。數千年來,洛濱景色不知使多少古今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早在三國時,曹子建說他在河畔遇到一位神女,就借題發揮寫了一篇《洛神賦》。號稱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曾徘徊洛濱,不忍離去。唐高宗時,上官儀循著河堤,緩轡詠詩,洛濱景色之佳,可以想見。

天津曉月

天津橋,在洛陽橋東100米處,古時用鐵索連起無數大船而形成的一座浮橋。建於隋煬帝大鄴元年(公元605年),後來,被隋末農民起義軍燒掉。到唐代,才改建為石橋。其時,隋唐城周圍五十餘裡,人口百餘萬。洛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天津橋橫跨其上,北與皇城的南門、端門相應,南與長達「七裡一百三十步」「街寬百步」的定鼎門大街相接,為都城南北之通衢。每當凌晨時分,曉月還掛在天空,天津橋上的行旅就熙熙攘攘車馬如流了,無怪乎唐代詩人劉希夷寫道「馬聲回合青雲外,人影動搖綠波裡」,真是寫景如畫。「天津曉月」歷來被稱為洛陽八大景之一,因此唐宋詩人有不少歌詠天津曉月的詩篇。可惜自宋以後,歷經五百餘年的戰火,天津橋被破壞。

邙山晚眺

邙山又名平逢山,太平山,郟山。它像一條長龍蜿蜒橫臥洛陽之北,東西橫旦數百裡,海拔約250米,如同洛陽的天然屏障。俗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古人把氣勢雄偉、土質深厚的北邙當作死後長眠的好地方。孟津新莊村附近古塚林立,這就是東漢諸陵和王公大臣們的墓葬區。每當春天清明時節和秋高氣爽的重九(農曆九月九),成群結隊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遠望。特別是城北的翠雲峰,唐宋時代古木森列,蒼翠如雲,是人們登高遊玩的勝地。每當夕陽西下,暮色茫茫,萬盞華燈初上,萬戶炊煙裊裊,站在峰頂觀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偉的宮闕,寬廣的園囿,富麗堂皇的樓閣,十分壯觀。這就是洛陽八大景之一的「邙山晚眺」的寫照。

金谷春晴

金谷園是西晉石崇的別墅,遺址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裡處的金谷洞內。石崇是有名的大富翁。他因與貴族大地主王愷爭富,修築了金谷別墅,即稱「金谷園」。園隨地勢高低築台鑿池。園內清溪縈迴,水聲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周圍幾十裡內,樓榭亭閣,高下錯落,金谷水縈繞穿流其間,鳥鳴幽村,魚躍荷塘。石崇用絹綢子針、銅鐵器等派人去南海群島換回珍珠、瑪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園內的屋宇裝飾得金碧輝煌,宛如宮殿。金谷園的景色一直被人們傳誦。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裊裊,樓閣亭樹交輝掩映,蝴蝶蹁躚飛舞於花間;小鳥啁啾,對語枝頭。所以人們把「金谷春晴」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重點推出史前、夏商、兩周、漢魏、隋唐等大型精品展);河南壁畫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洛陽古墓博物館,全國最大此類博物館,有「園林博物館」之美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全國唯一此類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洛陽匾額博物館;千唐志齋博物館(全國唯一此類博物館) ;偃師商城博物館;關林;洛陽周公廟博物館(原洛陽都城博物館);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洛陽博物館新館;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全國唯一此類博物館);洛陽欒川地質博物館;東方紅農耕博物館;洛陽碑誌拓片博物館;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洛陽周氏銀器博物館;洛陽圍棋博物館;洛陽牡丹瓷博物館;洛陽河洛石博物館;洛陽驛站博物管;洛陽愛心書法博物館;洛陽唐藝金銀器博物館。

(白馬寺)

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難怪陳運和為此寫詩《白馬馱經》。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之一。

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是洛陽八大景中的另一景。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餘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誦佛,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裡,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5000餘斤,鐘聲特別洪亮。據傳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緊接著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因此,白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龍門山色

2000年龍門石窟榮列世界遺產名錄。古稱伊闕,隋唐以後始稱「龍門」。這裡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白居易曾說「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國家首批5A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於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餘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於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洛陽牡丹甲天下

洛陽牡丹簡介牡丹是中國名花之一,花朵碩大,花容端麗,雍容華貴,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稱。牡丹的根皮在中藥中叫丹皮,是具有清熱化瘀功效的良藥。牡丹原為野生的落葉小灌木,在中國大約有1500年的栽培歷史。

自唐代以來,牡丹之盛,莫過於洛陽,以「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傳於世。宋人歐陽曾賦詩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來稱讚洛陽牡丹。據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的洛陽牡丹有一百多個品種,而且有不少名貴品種,其中的「姚黃」、「魏紫」,被譽為牡丹的「王」和「後」,尤為人們所喜愛。

【鳳凰新聞社】圖文/編審:屑木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