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拍的時代,距離攝影術發明180周年了

麗水攝影博物館紀念攝影術發明180周年主題海報

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院和研究院正式公布達蓋爾銀版法照相技術, 攝影史就以這一天作為攝影術誕生紀念日,2019年正好為攝影術發明180周年。

暗箱的歷史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5世紀),墨子《墨經·經下》中記載了小孔成像現象。

小孔成像原理:物體反射的光線從一個小孔穿過後,在對面的牆壁上投射出與原物體上下顛倒的影像。

古希臘時期(公元前4世紀),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在他的著作中描述了倒影成像這一自然現象。

先秦時期(公元前3世紀),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記載了小孔成像現象:“‘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周君為之,望見其狀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具備。”

北宋時期(公元11世紀),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三《辯一·陽燧》中描述了小孔倒影成像原理:“陽燧照物皆倒,中間有礙故也……”

歐洲中世紀(公元11世紀),阿拉伯學者阿爾哈曾觀察到孔越小時,成像倒影越清晰;反之則圖像越模糊。

元代(公元14世紀中葉),天文學家趙友欽在《革象新書》中描述小孔成像的清晰度與孔的大小的關係。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14世紀-16世紀末),人們通過掌控和利用小孔成像原理研製產生了“暗箱”,暗箱成為藝術家和製圖者的創作工具。17世紀-19世紀,暗箱不斷被改進,更好的鏡頭帶來了更清晰的畫面,人們通過使用鏡子倒置圖像轉化為正像,將圖像投射到便於繪製的平面上。由於改進後小尺寸的暗箱攜帶更加方便,暗箱成為普遍使用的繪圖輔助工具。

文藝複興時期,史蒂芬德拉·德拉·貝拉描繪的相機暗箱裡的佛羅倫薩

1646年,阿塔納斯·珂雪描繪的大型便攜相機暗箱

便攜式暗箱成為普遍使用的繪圖輔助工具

標準型暗箱(複製品,麗水攝影博物館製,路萬江提供參照)

尼埃普斯

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1765年-1833年)

1816年,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 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和他的兄長二人,用暗箱在一張含有氯化銀的紙上得到負像,但沒有成功獲得正像。約1826年,在勃艮第自家莊園閣樓上,尼埃普斯用塗有瀝青的白鑞板置於暗相中,對著窗外的風景經過長達8個小時的曝光,成功拍攝了攝影史上第一張永久保存的照片。他把這種拍攝法稱為“日光蝕刻法”。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風景》(修複後) 約1826年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風景》(原版) 約1826年

尼埃普斯博物館《窗外的風景》陳列現場照片

當年尼埃普斯拍攝《窗外的風景》的位置

當年尼埃普斯拍攝《窗外的風景》的暗箱照相機

達蓋爾

路易· 雅克· 芒代· 達蓋爾(1787年-1851年)

路易· 雅克· 芒代· 達蓋爾(Louis- Jacques-Mandé Daguerre)。1829 年,達蓋爾與尼埃普斯認識並達成合作共同開發攝影術。1833 年,尼埃普斯去世,達蓋爾繼續推進攝影術的研究。約1837 年,達蓋爾在一塊鍍了銀的金屬板上成功獲得一組石膏靜物的影像,並固定下來。1839 年1 月,法國科學院在公報中宣布了達蓋爾攝影法,8 月19 日,法國科學院和研究院在聯合會議上公布了達蓋爾的這項發明。一般而言, 攝影史以正式公布達蓋爾攝影法發明的1839 年為攝影術誕生之年。

達蓋爾銀版法拍攝場景

1839 年1 月、8 月19 日,法國科學院和研究院 在聯合會議上公布了達蓋爾的這項發明。

尼埃普斯與達蓋爾

《靜物》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拍攝 約1837年

《巴黎聖殿大道》路易·雅克·芒代·達蓋爾拍攝 約1838年

達蓋爾銀版法套裝

塔爾博特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1800年-1870年)

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1835年,塔爾博特用他自製的被戲稱為“捕鼠器”的相機成功拍攝獲得了一組負像,其中包括一副修道院的格子窗。他把這種拍法稱為“光繪成像法”。1841年,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完善了這種工藝,還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又稱為“塔爾博特式攝影法”。這種從“負片”到“正片”的處理技術一開始並沒有達蓋爾銀版法影像受歡迎,但事實上,直到數字影像產生之前,塔爾博特發明的處理技術使得照片可以進行無限次複製,並為現代攝影術的實質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塔爾博特也被後人稱為“現代攝影術之父”。

“捕鼠器”

1844 年和1846 年期間塔爾博特分期出版了《自然的畫筆》。

儘管《自然的畫筆》的發行量有限,但它是世界上第一本“攝影書籍”,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自然的畫筆》也是“攝影與文字寫作的第一次邂逅”, 書中的排版是一個“藝術”的實驗,它同時也是一種包含圖像與文字、看與讀、描繪與寫作/ 印刷、光線與墨水的更加廣泛的關聯式創新實踐。

《自然的畫筆》的版式結合了圖像、標題、擴展的說明文字,為19 世紀下半葉出版的攝影書籍、相冊和宣傳冊確立了排版的參考模式。

《自然的畫筆》

《圖書館的一個場景》選自《自然的畫筆》卡羅式攝影法,紙質正像

《開著的門》 選自《自然的畫筆》卡羅式攝影法,紙質正像 約1843 年

《乾草堆》選自《自然的畫筆》卡羅式攝影法,紙質正像

約翰·赫謝爾

約翰·赫謝爾(1792年-1871年)

著名天文學和物理學家,是攝影術早期的奠基者。

1819年,赫謝爾發現硫代硫酸鈉(海波)可以溶解銀鹽,並把海波可以作為定影液永久保存影像,無償推介給了達蓋爾、塔爾博特等攝影術發明者,這項定影技術直至今天仍在運用,可以說是一項劃時代的貢獻。

1842年,赫謝爾發明藍曬法,又稱鐵氰印相法,屬於非銀鹽正相顯影技術。藍曬法通常是人們遇到的第一種古典/非銀鹽攝影工藝。

赫謝爾還是“攝影”、“負片”、“正片”攝影術語的提出者,他把塔爾博特從相機取得的黑白相反的底片稱為負片,把負片在另外一張感光紙上印出的影像正常的叫作正片,而用相機記錄整個影像的活動,則稱為攝影。

藍曬法攝影

1851年,英國雕塑家F•S•阿徹爾發現火棉膠是很好的膠合劑,可以將感光化學藥品附著於玻璃板上,而不致象蛋白那樣會變黃或乾裂。這是攝影史上第一次大革新,也就是著名的火棉膠“濕板”攝影法。

濕版法的優點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風景約需10秒至1分種,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用蛋清相紙,便可以印出無限量永久性的照片,且影像、紋理清晰,層次豐富,景物優美真實,價格低廉。

19世紀70年代,攝影在技術上又發生了一個重大變革。1871年,英國的一位醫生馬多克斯發明了另外一種以玻璃為感光版的攝影方法“乾版法”,玻璃乾版在感光能力上又有提高,質量很穩定,攝影時比“濕法”方便很多,在室外陽光下曝光時間可縮短到1/25秒。

1888年,當時的伊斯特曼乾板公司(現柯達公司)利用塗布機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的軟片片基上,用於拍照的膠卷由此誕生。與此同時,乾板公司還研製出了使用這種膠卷的“柯達”相機,無疑,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膠卷的相機。從此,照相底片以乾板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感光材料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1900年,柯達公司推出普及型照相機白朗尼。至此,攝影真正普及於老百姓。這是一次重大的技術變革,使用不同類型的膠卷相機開始充斥市場,相機的發展因此開始向小型化和輕量化方向演進。

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隨著數位相機的發明和廣泛進入市場,膠卷相機才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的老攝影藝術家們還在堅持使用膠卷相機並使用傳統的衝印技法來衝印照片

圖文資料來自於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