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又出事,8歲女童門診點滴死亡

近日,河北定州8歲女童在定州某門診點滴死亡。

國家嚴令禁止的點滴,究竟是醫者膽大?還是家長無知?最後把孩子送去虎口!為了「好的快一些」,還有多少人在把點滴當作救命稻草?!

冬天來了,氣象變冷,進入流感高發期後,儘管國家三令五申,「吊瓶森林」、過度用藥,雖然較前些年有所減輕,但依舊是隨處可見,甚至衍變為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而往往又因為治療時間有限,多數人抱著這種「病快點好」的心態,在明知道「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點滴」的基本醫學常識時,最後還是選擇了點滴!

搜索網路消息可以知道,點滴每年導致的不良反應可以說非常多,有數據顯示,我國60%以上藥品不良反應事件都源自點滴,那麼這種不通過消化道吸收,在國外被算作小手術的給藥方式,又有哪些危害呢?

首先,抗生素濫用已經不用多說,過度點滴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耐藥性,抗菌藥物的濫用也增加了耐葯細菌的產生,甚至最終演變為令人談之色變的「超級細菌」。

而每年我國90%以上的家庭都會常備抗生素,當孩子出現發燒等疾病時,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家長在沒有任何化驗和醫生的指導下會自行給孩子選擇抗生素。

其次,不同於口服和肌肉注射,靜脈點滴也被公認為最危險的給藥方式,可能會發生點滴反應、肺水腫、靜脈炎、過敏反應、體液平衡紊亂以及醫源性感染等情況,加之點滴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所以不良反應往往出現得更快、更嚴重。

而點滴過程中不溶性微粒可能導致的栓塞、肉芽腫危害等則又是緩慢的、長期的發生過程,可引起組織損傷、器官病理改變甚至死亡。

而點滴危害則表現為:

1. 發熱

最常見的一種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如致熱源、死菌等)而引起,多由於點滴瓶清潔滅菌不完善或被汙染、輸入的溶液或藥物製品不純,消毒保存不良等所致。

2. 心力衰竭、肺水腫

由於滴速過快,在短期內輸入過多液體,使循環血容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所致。

3. 靜脈炎

由於長期輸注濃度過高、剌激性較強的藥液,或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時間太長,而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炎性反應;點滴過程中若無菌操作不嚴,也會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4. 空氣栓塞

是點滴時空氣未排盡,橡膠管連接不緊有漏縫或加壓點滴輸血無人在旁看守時,可能發生的危險併發症。進入靜脈的空氣,首先被帶到右心房,再進入右心室,病人會感到胸部異常不適,隨即發生呼吸困難和嚴重紫紺。

如空氣氣量少,則被右心室壓入肺動脈,並分散到肺小動脈內;空氣氣量多可引起嚴重缺氧,導致立即死亡。

5. 點滴微粒堵塞毛細血管

點滴中的微粒品質控制為限度檢查,也就是說液體中有微粒是無法避免的存在,只是控制在一定的粒徑範圍內。微粒包括空氣中的煙塵、粉塵,生產過程中的玻璃屑,橡膠瓶蓋的橡膠微粒,點滴袋、點滴管中的塑料微粒,藥物結晶及石棉纖維等。

當微粒進入血液循環後,易堵塞毛細血管,造成微血管血栓、壞死或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

6.抗生素過敏,尤其是過敏性休克

有統計顯示,50%-70%的點滴過敏反應來源於抗生素點滴。β-內醯胺類、大環內酯類、磺胺類、喹諾酮類等類型抗生素都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包括過敏性休克,其中以青黴素類和頭孢類最為常見。

與口服、肌注等給藥方式相比,靜脈滴注發生的過敏反應更加快速、強烈,有的只有幾分鐘,一旦發現處理不及時,嚴重的可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7.人體菌群失調

我們的腸道內有百兆以上的細菌,總重量可達1.5公斤,它們可以分為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三類,有益菌和有害菌在激烈的戰鬥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形成腸內菌群的動態平衡。

輸注抗生素作用明顯,不僅殺滅或抑製人體內的致病菌,還會大面積殺死人體腸道內的益生菌,導致腸道的菌群失調。同時,由於敏感菌被抑製或殺死,不敏感菌(如真菌)瘋狂生長繁殖,可能引發二重感染。

8.耐藥性

耐葯是滴注抗生素最大也是最長遠的危害。細菌耐藥性,指的是菌株具有在更高濃度的抗生素劑量下存活或生長的能力,抗生素治療劑量所達到的濃度不能將其抑製或殺滅,因此導致臨床治療無效。

耐藥性一旦產生,那麼等到真正需要用該種抗生素治療的時候,療效就會明顯下降,甚至可能出現無葯可用的情況!如果耐葯的「超級細菌」局部流行,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那麼,普通感冒要想快一點康復,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一般來說,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具有自限性,休息,喝水,補充VC,充分調動人體免疫系統,一般數日可自愈。如果沒有明顯的合併細菌感染指征,無需口服或輸注抗生素。

如果在醫生建議下,需要點滴時,尤其是兒童,父母可以關注一些直觀表現,包括:皮疹、抓撓皮膚、腹痛、哭鬧明顯、躁動不安、面色潮紅或蒼白、大汗淋漓。嚴重者喉頭水腫,出現呼吸增快。

若有上述癥狀發生,要立刻停止點滴,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那麼,究竟有這些情況不需要點滴呢?根據人民網消息,以下53種情況一般不需要點滴。

了解更多健康知識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