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男人「小丁」潮濕!老祖宗有條妙計,你想不想聽?

(本文為原創文字,請抄襲者自重!)

本文理論依據:《肘備份急方》、《雜病源流犀燭》、《實用中醫男科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列位看官,今天給您說上一個病症,只有男人知道,女子往往體會不得。這就是惱人的陰囊潮濕。

這個病,男性朋友有苦難言的。你說當個病來治吧?到醫院裡走上一遭,彷彿沒有哪個科室專門管它。有的時候想去導診台問一問,可是看見人家女護士,又實在不好意思問個究竟。你說對它置之不理吧?也不行。患者下身終日濕漉漉,內褲甚至外褲潮濕成一片。尤其是在當下這炎熱氣象裡,實在是造成太多不便。有些人甚至發出異味。而且,此癥狀發生幾率很高,中年男性,以及中老年和老年男性,常常受它的困擾。


這毛病哪裡來的?

其實,這個現象在中醫男科學裡面,被稱作「陰汗」。它最早出現於《武威漢代醫簡》。《諸病源候論》、《雜病源流犀燭》以及《醫學準繩六要》,都對它有所記載。總地來說,用中醫理論的視角看,此病的因由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濕熱下注所傷。就是說,由於平時吃了太多辛辣、燒烤、醇酒、厚味,或者外感濕熱滯留不去,或者肝鬱化熱,熱與脾濕互結,於是下注外陰,導致腠理疏泄功能失常,這就導致了陰囊潮濕。對此,《張氏醫通》說得好:「陰間有汗,屬下焦濕熱」

第二個,就是腎陽不足。由於腎陽不足,導致腎氣不能運化水液,同時氣虛不能固攝津液,陰津失統,這才導致陰囊潮濕。總而言之,一個肝,一個腎,基本構成了陰囊潮濕的源頭。對此,《太平聖惠方》說得好:「虛勞損腎,腎氣不足,故陰冷汗液自泄」。

秉承這些認識,古人總結了不少治療之法。就方劑而言,如柴胡勝濕湯、四妙丸、安腎丸等,都可堪重用。但是,今天這篇文說,我們不談方葯之理法。我們隻給您聊一個單味葯的外洗方法。它對於較為廣泛的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潮濕,有不錯的治療效果。組方如下——


準備中藥吳茱萸15克,水煎煮沸,去掉渣滓,浸洗陰囊即可。最好先用熱氣來熏,待溫度適宜之後再外洗。每天1到2次。

列位看官,這個辦法,絕非本訂閱號胡亂捏造的。它化自《肘備份急方》。《肘備份急方》,迄今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為我國東晉時期出現的一本方劑著作,編撰者為葛洪。這部方書是作者廣集可供急救醫療、實用有效的單驗方及簡要灸法彙編而成,在中醫學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現在,咱們來說說吳茱萸這味葯。

吳茱萸,最初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它性味辛、苦、熱,有小毒,入肝經、脾經、胃經和腎經,善於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此藥味苦,且性辛熱,因此外用有很強的燥濕功能。比如說用吳茱萸、烏賊骨、硫磺等研末外用,就是治療陰下濕疹等疾患的好辦法,這是《古今錄驗方》所明確記載的。吳茱萸單用,利用其燥濕功能,對陰囊潮濕自然也有治療意義。另外,吳茱萸入肝經,味辛能散,所以可以行肝氣、解肝鬱、化氣滯,外用之可令藥性直達肝經,這就對化解肝經鬱熱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濕熱循肝經下注陰器者,自然可以受益。

所以,吳茱萸對濕熱下注所致陰囊潮濕是有治療意義的。同時,對於腎陽不足所致的陰囊潮濕,也有治標之能。

當然,外治之效,如果能結合對身體內環境的調整,是最好不過的了。因此,列位看官最好還是請中醫師辯證,有濕熱的,咱們清濕熱。腎陽虧虛的,咱們想辦法改善。尤其是濕熱這一層問題,受生活飲食習慣、作息習慣的影響,在當代人身上是十分突出的。故而,我們應該認真對待。

好了。文說到這裡即將告一段落。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