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紓困入股半年劇情反轉,中國人壽入主萬達信息夢斷

《財經》記者 俞燕/文 袁滿/編輯

25家高科技公司在科創板拉開火爆行情之時,一家創業板上的高科技公司則演繹出另一番劇情。7月23日,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達信息”,300168.SZ)發布公告稱,其與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人壽”,601628.SH)在一個月前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宣告終止。

萬達信息公告稱,7月 23 日接到其控股股東上海萬豪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萬豪投資”)、實際控制人史一兵的通知,已於即日起與中國人壽達成解除此前所簽的《股份轉讓協議》。

本次股份轉讓協議簽訂之前,中國人壽已經持有萬達信息9.98%股份,是萬達信息第二大股東。中國人壽控股萬達信息的計劃落空後,回到其作為第二大股東的原點。

從6月14日萬達信息發布一則擬引入某國有金融企業作為戰略股東的公告,引發市場的一番關注,到6月28日“官方宣傳”該戰略股東為中國人壽,再到突然終止轉讓,在一個多月裡雙方發生了什麽?

中國人壽公告稱,雙方未能實現股權轉讓,原因在於萬達信息的控股股東萬豪投資無法達成生效條款。經審慎研究,中國人壽同意終止《股份轉讓協議》,並按規定報監管部門備案。

《財經》雜誌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根據雙方簽訂的股權轉讓協議的附加生效條件,其中一條是須征得股權出讓方的債權人同意。而對於中國人壽成為萬達信息的控股股東,作為出讓方之一的萬豪投資未能取得其債權人同意。

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股權轉讓本身一般不需要債權人同意,除非該股權涉及股權質押或股權轉讓協議特別約定。

據了解,《合約法》第84條規定:“債務人將合約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民法通則第91條亦規定,由債務人將合約債務轉移給第三人時,債權人同意是債務轉移生效的要件。債務轉移未經債權人同意的,則債務人與第三人訂立的債務轉移協議無效。無論是全部轉移還是部分轉移,對債權人均不發生效力,債權人有權拒絕第三人向其履行,且有權要求債務人實際履行合約義務並承擔違約責任。而《物權法》則規定,基金份額、股權出質後,不得轉讓,但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商同意的除外。出質人轉讓基金份額、股權所得的價款,應當向質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在中國人壽成為萬達信息的控股股東之前,其現控股股東萬豪投資的股權質押率高達88.38%。而萬達信息的股東、董事長史一兵則向程馨慧、上海煜鴻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培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合計質押了548.86萬股,佔其所持股份的99.64%,用於融資。

因此,在市場看來,萬達信息引入中國人壽,被認為是其自救行為。彼時紓困潮的導火索被認為是一些企業因股票質押率過高而接近或跌破平倉線。

天眼查顯示,目前萬豪投資的質權人是國泰君安資產管理公司。不過一位資管界人士表示,在股權質押中,券商一般是作為通道的角色,其背後的資金方很難通過公開信息查明。

根據原股權轉讓協議,交易完成後的三年內,中國人壽將在萬達信息獲得五個董事席位(其中兩名獨董)。一位中國人壽人士介紹,因為雙方簽訂的是一攬子股權轉讓協議,如股權轉讓終止,則董事席位等方面的要約亦隨之終止。

據一些投資界人士表示,在股權收購案中,因種種原因最終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中國人壽收購萬達信息落敗,迅速引起市場的關注,雪球上眾多投資者紛紛發表了各種看法。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中國人壽投資萬達信息,原本為作為紓困民企的項目。

2018年12月27日,中國人壽通過中國人壽資管公司設立的保險業首隻專項民企紓困資管項目“鳳凰系列”,以6.325億元獲得5500萬股萬達信息股份,持股5%,達到第一次舉牌線。

半年後(2019年6月14日),萬達信息發布公告稱,擬引入某國有金融企業作為戰略股東的公告,引發市場熱議。九天后(6月23日),萬達信息再發公告稱,通過協議轉讓方式,中國人壽聯合中國人壽資產和中國人壽集團,合計出資7.42億元,獲得萬達信息的控股股東萬豪投資持有的5500萬股,使得持股比例合計達到15.02%,一躍成為萬達信息的第一大股東,萬豪投資則退居第二大股東。

6月28日,雙方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此舉被中國人壽總裁蘇恆軒認為是一次“價值發現之旅”,表示雙方將在醫療健康、智慧城市、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核心業務領域進行深度合作,比如在醫保科技領域,雙方將探索推進“萬達健康雲”和“國壽大健康”平台對接,實現雙方自有資源和第三方醫療健康服務資源共享等,還將在一網通辦、市民雲、城市大腦和城市安全等領域深入布局等。

一位中國人壽人士表示,儘管未能取得控股股東地位,但目前中國人壽仍是萬達信息的第二大股東,雙方在業務層面的合作未受本次股權轉讓落空的影響。

就在雙方股權終止的當日,萬達信息在另一則公告裡宣布,因業務拓展需要,擬在現有經營範圍的基礎上增加“電信業務”內容。有市場人士指出,在今年成為5G商用元年之即,作為高科技公司的萬達信息攬得電信業務,或許為其未來進軍5G領域打開了想象空間。而此時中國人壽未能拿下控股權,時點頗為微妙。

智信資產管理研究院資本市場研究組的一份報告顯示紓困上市公司本質是投資困境資產給地方政府和真正具有重組實力的重組方提供資金,是保險能接受的、助力其他機構參與紓困的方式。從目前的市場調研來看,一些上市公司恃寵而驕,轉讓股權和債轉股的意願降低,紓困機構與大股東談好的方案,很快被推翻的例子並不少見,紓困方與上市公司博弈不易。

不過,亦有投資界人士認為,目前萬達信息的股價進一步跌至11.43元,已低於中國人壽受讓其股權時14.44元左右的均價。雖然萬達信息有高科技的因子,但僅從投資角度來說,股權終止也未嘗不是幸事。

根據雙方的股權轉讓協議,由於出讓方自身原因,未完成合規性審查或股權過戶等手續,將由其向中國人壽支付等同於股份轉讓價款總額千分之一的違約金,如遲延完成任一手續超過10個工作日,則需按照股份轉讓價款總額的20%支付違約金。不過,據《財經》雜誌記者了解,中國人壽並未向萬達信息收收違約金,因為“其已盡力了”。

公開信息顯示,萬達信息1995年12月成立於上海,前身是上海萬達信息系統有限公司,1998年10月19日改製為國資為主的股份公司。2004年12月,史一兵旗下的萬豪投資獲得萬達信息45.26%,成為其控股股東,史一兵則成為實控人,萬達信息由此變身為民企。2011年1月25日,萬達信息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募資8.4億元。

自上市以來,萬達信息也走上了一條擴張和並購之路。受累於其收購的子公司四川浩特通信有限公司業績拖累,萬達信息2018年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8.73%,淨利潤同比下降30.62%,經營性現金流一直到今年一季度仍為負。

7月12日,萬達信息發布業績預告顯示,上半年其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40-45%。

自雙方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一月間,萬達信息的股價已進一步縮水3元左右。今日以11.43元報收,跌0.1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