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康復有道|加速康復換關節 手術次日能行走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老觀念早已陳舊不堪,更加快速的術後康復進程,更舒適的圍手術期患者體驗才是當代外科醫生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髖膝關節的疾病,通常表現為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不適,會深深地挫傷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進展到終末期時常會導致行走困難,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後果相當嚴重。因此,對於非藥物和藥物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而言,人工關節置換是恢復生活質量和延續健康生命的「必經之路」。另外,65歲以上伴有移位的股骨頸骨折患者通常也需要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關節外科團隊十餘年來專註於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臨床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邵雲潮副主任醫師對加速康復的圍手術期管理有著執著的追求和深刻的理解。從將近三千例成功手術的臨床實踐中,他發現人工關節外科患者的圍手術期管理相似度高,適合進行統一的流程化的臨床管理。他在醫院前輩豐富經驗的指導下,同時汲取國內外先進的治療理念和技術,通過與麻醉科、康復科、膳食科、護理部以及放射科等建立多學科合作團隊,規範住院管理流程,確立模塊化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加速康復臨床路徑,並不斷進行優化。使患者真切地體會到了術後應激反應降到最低,飲食作息干擾最少,功能康復迅速回歸正常水準的治療效果。

那麼,加速康復外科和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相互交叉融合,有哪些門道呢?

術前「五好」前移康復關口

關節置換術後才啟動康復,為時已晚。邵雲潮醫生指出,關口一定要前移,功能康復必須貫穿圍手術期全程。他叮囑每一位入院準備手術的病人先做好五件事:一是要會咳嗽,團隊的醫生會指導患者通過深吸氣後咳嗽、吹氣球等方法鍛煉肺功能,有助於手術麻醉清醒後有效排痰。二是要會吃飯,就是要增加進食優質動物蛋白的比例,雞鴨魚肉都可,保證每餐一個蛋,為術後傷口癒合提供蛋白基礎。三是要會洗澡,入院後至少每天用沐浴露或者肥皂洗澡一次,皮膚清潔有利於減少身體伴隨的細菌數量,降低感染風險。四是學會預康復,鍛煉相關肌肉,以免廢用性肌萎縮,練習屈髖+外展+直腿抬高等動作,也可以在保持直腿抬高的狀態下,做踝關節的背伸蹠屈,這些預康復訓練措施有助於提高患者的肌力和功能儲備,達到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費用的目的。五是保睡眠,對於有睡眠障礙的病人,就需要給予藥物的幫助,以確保患者在術前能有較高的睡眠質量,才能精神抖擻地迎接手術。這些術前的措施是加速康復的重要環節。

手術時患者不餓肚子

「術前一天晚間10時後開始禁飲禁食」,這樣的傳統觀念已經過時了。關節外科做的是胃腸道外的手術,在確保麻醉安全的前提下,沒有理由要讓患者超長時間地禁飲禁食。根據飲食在胃腸道的排空時間,患者術前6小時可以正常進餐,術前2小時可以飲用含有電解質和多聚果糖的透明飲料。同樣地,手術結束後回到病房,麻醉已經清醒,很快就可以繼續讓病人先喝再吃了。手術時患者不餓肚子,可以把手術對人體正常生理節律的干擾降到最低,也可以極大地改善患者饑渴難耐的不良體驗,體現「以人為本」的醫療理念。

「術後次日能行走」顛覆傳統

麻醉清醒後,患者就可以在床上進行腿部屈伸和抬高的訓練。除了骨折病人、體能差者、高齡老人以外,80%的患者在手術當天或者次日就能下地練習行走,進行轉移重心、單腳站立、原地小踏步等循序漸進的練習。關節外科團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要進一步地優化各項措施,使更多的患者能夠在手術當日下地行走。

多年來,中山醫院關節外科團隊一直致力於改良手術工具,標準化術前規劃與手術操作流程,微創化手術切口,規範化圍手術期臨床管理路徑,切實貫徹落實加速康復關節置換理念,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手術體驗,加快了術後康復,獲得了良好效果,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交口讚譽。(新民晚報記者 潘嘉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