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份百強榜單,撐起中國經濟“增長極”

改革開放40年,“先行先試”是中國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包括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在內,多樣化的試點方案,不斷探索改革實現路徑和實現形式,為改革提供諸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12月17日,賽迪顧問發布《中國國家級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研究白皮書》(簡稱《白皮書》),對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這一重要平台進行觀察與剖析。數據顯示:

截至2017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區)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2兆元,佔全國GDP比重達到22.51%;

2012年至2017年,兩類園區GDP平均增速為13.43%,遠高於我國同期7.23%的GDP增速。

當下,改革開放已進入新時代,其重要標簽之一就是創新動能。毫無疑問,國家級產業園區,已成為我國城市和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中堅力量。

帶動區域經濟重要一極

時至今日,經開區、高新區已走過30多年的發展史。

1984年,經開區作為對外開放、市場化改革先鋒,率先在部分沿海城市設立。2008年前後,大量省級開發區更新為經開區,經開區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持續提升,成為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

到2017年,經開區GDP和稅收收入,在全國佔比分別達到11%和10.9%。

另一重要國家級產業園區是高新區,1988年開始由國務院批準設立。進入21世紀,高新區數量急劇增長,規模和類型不斷完善。在引領區域產業更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截至2017年底,高新區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達4.89萬家,同比增長25.94%,佔全國37.44%,可謂創新力量“擔當”。

其中,孵化器、眾創空間、加速器等服務機構規模數量持續增加,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和水準持續提升,風險投資也逐步成為助推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219家經開區和156家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2兆元。

其中,經開區9.10兆元,高新區9.52兆元,佔全國GDP比重合計達22.51%。

“它們已經成為帶動我國經濟轉型更新和創新發展的主力,作為重要經濟增長極、創新集聚區的作用繼續顯現。”賽迪顧問高級谘詢師張爽說。

其實,除219家經開區和156家高新區外,國家級開發區還包括很多其他形式:海關特殊監管區域135家,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19家,其他類型開發區23家。

不過,此次《白皮書》僅涵蓋經開區與高新區兩類。對此,張爽解釋:“從體量看,高新區和經開區數量最多,佔經濟比重最大,在全國的分布也更為均衡;從發展路徑看,兩者設立的‘初心’雖不同,但發展到現在,都走到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其承擔的功能和使命也逐漸趨同。”

高新區指標優於開發區

在《白皮書》中,賽迪從經濟發展、創新能力、營商環境、生態宜居、區位交通五個方面,建立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根據這個體系,賽迪通過匯總分析2016年數據,形成一份“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榜單”。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經開區數量上多於高新區,但高新區指標得分更高。

百強榜中,高新區57家,平均得分為64.83;經開區43家,平均得分為63.13。前10名中,高新區佔9席,經開區僅佔1席;前20名中,高新區佔14席,經開區佔6席。

“高新區指標上優於開發區。”這不僅是賽迪的“一家之言”,此前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單”,也得出類似結論。

對此,張爽分析,經開區建立之初的定位是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積極利用國外技術和資本快速實現規模經濟增長。“但隨著經濟全球化持續加深,我國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在全球資源配置和產業轉移中的角色被重新定位,在發展品質和效率等方面的瓶頸日益凸顯,發展速度也逐步放緩。” 張爽說。

數據顯示,2014年後,經開區外商直接投資比重開始下滑。2016年,國家級經開區外商投資佔全國比例為39.44%,比2014年最高點52.47%下降13.03%。

相比之下,高新區在發展之初就是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以智力密集和開放環境條件為依托,以期最大限度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張爽提到:“國家級高新區在創新持續投入、創新主體培育、創新體系構建以及技術輸出等方面,對提升產業更新以及自主創新有其先天優勢。”

數據顯示,2016年,高新區企業技術性收入為2.69兆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4.2%。2017年,高新區企業淨利潤為2.14兆元,同比增長15.56%。高新區技術交易額與企業盈利能力不斷增強。

軟環境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如此來看,高新區在發展速度和規模上逐漸趕超經開區,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在數字經濟發展大潮中,新興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發凸顯,而高新區正是新興產業、技術、業態聚集地。

《白皮書》還梳理了兩類產業園區的產業領域主題詞。

其中,詞頻最高的是“電子”,在“百強園區”中一共出現54次,佔比9.63%。而且,“電子”“資訊”在“百強園區”中排序更高。由此可見,在順應數字經濟發展潮流、搶抓新興產業布局方面,“百強園區”更為積極。

其次,“汽車”也是產業園區角逐的一個焦點,在“百強園區”中頻率達到4.99%,成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廣泛交叉融合的代表。

以經濟發展排名,前30名園區的主導產業,不僅與電子信息息息相關,還出現生物醫藥,同時在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加速布局。《白皮書》認為,園區經濟發展必須同時兼顧地均產值、人均利潤等表現,而隨著園區轉型更新順利推進,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也初見成效。

“百強園區”還呈現出東西部區域分布差距。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以及西部地區上榜園區數量遞減,分別為71席、16席、7席、6席。

《白皮書》分析,東部地區憑借在園區建設、城市建設、創新突破等方面的優勢,未來一段時期仍將引領國家級開發區發展。與此同時,隨著中西部地區的發展與開放、長江經濟帶建設、“一帶一路”倡議推進,東部、中部、及西部產業園區分布格局進一步優化,中西部地區園區趕超勢頭強勁。

當前,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可以預見,未來國家級產業園區將繼續引領我國經濟改革和創新發展。但必須看到,國家級產業園區還面臨一些短板:

比如,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高耗能、高汙染問題亟需改善;區域合作和協同能力還有待加強。

張爽特別提到,圍繞園區創新發展的軟環境和支撐體系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分析百強榜單前20個園區可以發現,除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及所在城市外,其他園區所在城市均存在營商環境‘短板’。”

產業園區發展競爭力百強排名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