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臨近跨年,有越來越嚴重的孤獨感?來看這裡的佛系解讀

周 三 心 理 小 課 堂

一 起 探 索 內 心 世 界

每逢跨年,我們總是會面臨各種熱鬧的活動。但如果是一個人度過,卻會讓人感到內心淒苦。

孤獨感是我們普遍排斥厭惡的。而熱鬧的節日氛圍,似乎可以很好地抵消這種感覺。我們為何如此厭惡孤獨?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孤獨。

01

致命的孤獨

孤獨是一種什麽樣的感覺?有人列舉出了“孤獨的十個等級”,從一個人逛超市、吃飯到一個人看電影,乃至一個人去醫院動手術等等……

似乎“一個人”的狀態,就是孤獨的定義了吧?其實並不完全如此:不被理解,感受不到溫暖,就算身處人群中,有時候還是讓人感到孤獨。

甚至有的時候,明明是一場熱鬧的晚會,一眾同學、同事聚集在一起,彼此認識,熱鬧非凡,我們卻感到似乎有種強烈的隔閡感。

孤獨的感受本身就令人感到痛苦,某些情況下,孤獨甚至是致命的。

就像魯迅筆下的一些人物一樣。清高自傲的孔乙己,不被人理解的革命者夏瑜,處於社會底層的阿Q……這些人,都是出於孤獨之中,並且因為特定的時代背景,在孤獨中越來越淒慘,甚至死亡。

是啊,孤獨有時候是致命的。佛陀制定戒律要求僧團輪流照顧老病的比丘,也是因為一個人緣不好的比丘生病無人照料,連大小便都無法自理,若非佛陀親自照料,病情必然惡化,乃至死亡。

當人們陷入孤獨中時,失落、無力的感覺會湧上心頭。這時我們多麽希望有另一個生命陪伴著我們,理解我們,支持我們呀!

似乎這已經可以解釋,為何在跨年等特殊節日中,我們更喜歡熱鬧而非孤獨。但孤獨真的是這麽簡單嗎?

02

清涼的孤獨

在有些人眼裡,孤獨並不意味著痛苦,反而是一種愜意與自由。

無論是望雲聽雨,還是蒔花弄草,無論是揮毫弄墨,還是靜坐冥想,生活中,總有那麽一些時候,總有那麽一些事情,適合獨自一人去做。甚至不少文藝青年總有一個人去遠方流浪的衝動。這些難道不都是孤獨嗎?

佛陀時代有一些比丘,並不喜歡居住在人多的精舍或聚落裡。他們喜歡住在林下水邊,甚至墳塚之間,一個人獨自過著別人眼中清苦不堪的日子,卻享受著無法與外人分享的清涼之樂。

孤獨在這個時候,是清涼的,是自在的。佛陀讚歎這些比丘,並且專門宣說了《勝妙獨處經》,教導比丘們如何享受這份清涼的孤獨。大迦葉尊者甚至從出家開始,便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這種隱士的生活,並不只佛陀和聖弟子們能夠享受到。在中國文化中,隱士群體也能體會到它的美妙。

著名隱士陶弘景是南北朝時期的人物,歷經宋齊梁三朝,有“山中宰相”之稱。他曾受持佛教五戒,並隱居山中。

當皇帝問及他隱居所見時,他這樣回復:

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

不堪把示君

在這只有他一人居住的山中,他並不覺得孤獨。在別人看來,他孑然一身,在隱士看來,與天地為伴侶,與麋鹿為同儕,並無不可。

03

孤獨從何而來?

享受清涼的獨處,這確實難得可貴。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對孤獨的體驗,只有感到致命的不安與失落。

面對孤獨,我們的態度為何如此不同?讓我們厭惡的孤獨,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我們確實不喜歡孤獨。只不過我們不喜歡的,是被我們稱為“孤獨”的這種內心感受,而不是“獨自一人”這種社交狀態。

親密感、依賴感,以及他人的支持、認可與肯定,這些是讓我們感受到快樂,感受到幸福,感受到安全的社交體驗。

而反過來,當我們在社交過程中,缺乏這種感受體驗,而又渴望得到這些體驗時,就容易生起不安、焦躁、失落等感受,這就是孤獨感。

當我們心中生起對某種境遇的渴求,而不滿於現在的狀態時,那一定是痛苦的。佛陀說的“怨憎會”“求不得”正是如此。

孤獨感也是源於不滿,只是不滿的對象是當下的境遇。而當我們能安住於當下時,我們才有可能消除種種不滿。

所以在《勝妙獨處經》中,佛陀說:“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當下於此時,如實行諦觀。行者住於斯,安穩無障礙。”

今日話題

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你會如何面對呢?

加禪風君為好友 來聊聊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