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先學禮儀,再練太極

中華文明淵源流長,五千年來歷來注重禮儀道德,講究為人處事和諧自然。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不僅在強身健體、怯病延年方面有獨特的功效,對人的心性修養也有極大的作用。



太極禮儀修養之道

一、中正為人

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動作安舒,無有偏倚,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使身體各部達到完整如一。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則,才能活的安然舒暢,心平氣靜,俗瑣之事則不會擾其身心。一個人應該有獨立的人格、人品,不為困難和壓力所阻,也不卑躬屈膝,俯首權貴。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堅貞的氣節,多少仁人志士不卑不亢,豁然坦蕩,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因此,我們需要堅守信念,培根固本,做一個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人。攀援俯勢,見風使舵,有所偏倚,終會自倒。「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二、輕靈處事

太極拳要求動作輕靈圓活,起落、旋轉、運化皆從圓形中來,還要求剛柔相濟,蓄髮互變,氣沉丹田,陰陽並用。待人接物也應遵循此理,無貪無妄,隨機應變,圓轉自如,豁然貫通;柔中寓剛,隨屈就伸,輕沉兼備,不丟不頂,屈中求直。一個人無論在家庭或是在社會上,都應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處事應圓通,輕靈瀟灑,剛柔相濟。不過,太極拳更重視以輕製重,後發先製;引勁落空,借力打力。涉世若無此,則會有礙,為人也應尚武崇德,淳厚處世,寬容他人。

三、自然無極

太極拳還要求無過不及,自然而然,有無間一片神行。要注重個性修養,萬事有度,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才能達到天人合一。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結合,求得天與人、外與內的和諧統一,使人的行為符合天道,返樸歸真。返本還原,無過不及,合乎自然規律順其自然。這就是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人生若能做到平靜無極,功成名遂身退,大智若愚,大巧似拙,達此境界,必能超凡脫俗,重新找到一個真正的自我。

四、砥礪奮進

太極拳要求連綿不斷,滔滔不絕勁斷意連,如行雲流水。學拳須有持之以恆,鍥而不捨的毅力,練拳更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謙虛好學,恭敬待人,尊師愛友,不可狂滿,古今中外不管學文習武,凡是能成就偉業的,都是靠自己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勤奮努力獲得的。另外,在爭取成功的路上,還需快慢相間,進退適時、有度,欲速則不達。人生的奮鬥必會有坎坷和挫折,但是在逆境中,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動搖,要有強烈的自信心。在不利的條件下,快而復緩,及時反省總結,校正路標,並妥協轉變,在變中求生存。

太極抱拳禮

抱拳禮是古代人對神的尊敬,在祈禱前的姿勢(左掌抱右拳於中胸前),後來人們在交友中為表示尊敬神一樣的尊敬對方而成。四指合攏代表對天地師長之敬意,左右拇指相扣是陰陽和諧、身心一如之意。太極抱拳禮含義:左掌表示德、智、體、美四育齊備,象徵高尚情操、有武德之意;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習武。左掌握右拳攏屈,兩臂曲圓象徵太極拳倡導「習拳者,徳為先,善武者,和為貴"。

抱拳禮是習練太極的一種禮儀,表示尊敬他人尊重自己,也是太極文化的象徵。

1.抱拳禮

並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指根線與右拳棱相齊),高與胸齊,拳、掌與胸間距離為20-30厘米。

2.抱刀禮

並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抬起使刀橫於胸前,刀刃向上;右手成掌,以掌心附於左手拇指第一指節上,高與胸齊,兩手與胸間距離為20-30厘米。

3.持劍禮

並步站立,左手持劍,屈臂抬起使劍身貼前臂外側斜橫於胸前;右手成掌,以掌外沿附於左手食指根節,高與胸齊,兩手與胸間距離為20-30厘米。

4.持槍(棍)禮

並步站立,右手持槍(棍)靠把端三分之一處,屈臂置於胸前,槍(棍)身直立;左手成掌,附於右手姆指第二指節上,兩手與胸間距離為20-30厘米。

太極拳的拜師禮儀

一、學習太極拳為什麼要拜師

古代傳承一門技藝非常嚴格,各行各業都有秘不示人的獨門絕技,不拜師難得技藝之密傳,不拜師難以擔當本門技藝承傳之重任。拜師,表面上看是一種形式,實則是一種技藝的延續和一種文化的傳承。

古人對拜師收徒十分重視,也往往做得很神秘,外界很難窺其端倪。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各行名師、名家多開山收徒,使傳統技藝與文化精髓得以正脈傳承,代有傳人。

然而,現代人學習太極拳和古人學習太極拳的目的已經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古人創編太極拳,在時代背景下技擊一定是放在首位的,其次才是健身。而現代社會,人們練習太極拳多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為目的,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則漸漸被淡化了,被普及的已經是太極拳很表面化的東西,真正具備既能「防身禦敵」,又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太極拳根本得不到普及,甚至連傳承都面臨危機。這是太極拳傳承的缺失和悲哀。

二、拜師與不拜師的區別

簡而言之,拜師,對徒弟而言,為了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對師父而言,為了太極拳之精華代代皆有傳承人。

1、從形式上來講,不拜師,就如同我們在學校的師生一樣,是最普通的教與學的關係,只能稱為「老師」,關係密切的可以稱為「師傅」。拜師以後,則是名副其實的「師徒」關係,徒弟即可名正言順地稱老師為「師傅」或「師父」,也就是成為血脈相連的師生加親情關係,成為血濃於水的「一家人」。人們常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即指的是這種關係。

2、拜師以後,在古代徒弟是會被寫入太極拳傳承譜系的,現代社會則會被納入「傳承網」,成為某一門派某一代傳承人,成為「根紅苗正」的太極拳傳人,這是一個人被載入史冊的光輝印記。沒有拜師的學員,不可能有傳承方面的記載。拜師與否,是太極愛好者人生經歷中僅次於結婚生子的一件大事,故特別重要,也特別要慎重。

3、從教授與學習方面來講,拜師以後,有責任心的師父都會言傳身教,「傾囊相授」,並毫不保留地將太極拳密不外傳的套路和功法傳授給弟子。弟子要嚴守師訓,繼承老師的傾囊之授,吸其精髓,並能將其變成自己的東西,達到理法合一。而沒有拜師的學員,負責任的老師,也會教授一定的太極拳基本理論和拳法,使學生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健身養生足以,但當學員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老師就不方便再傳授更深層次的東西了。

4、學習太極拳最重要的方法是:「言傳身教」。老師教學生一般是以上大課的形式教授,也就是一個人教,許多學生一起跟著學,而師父栽培一個徒弟,是靠單獨傳授,或幾個徒弟一起傳授的方式來教授的。而且一個師父傾其畢生的心血,也許才能成就一個出色的弟子。

5、拜師以後,師徒之間就建立起了一種很穩固的親情關係,好的師徒關係真的如父子、如手足一樣,打斷骨頭還連著筋,一輩子即使相隔千里萬裡,也割不斷師徒的情分。逢年過節,或師父及師母的生日,或師父家裡的大事、或開業、收徒等大事,方便的弟子一般都要去看望師父或親自參加,不方便的弟子,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問候和關切。師父也會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自己的弟子。當然,師徒雙方也許會因繁忙或其他事務不能經常聯絡,但這並不能影響師徒關係的現實存在。如果是沒有拜師的學員就缺乏了這份親情關係,以師生之禮相處即可。

6、拜師之後,就確立了正式的傳承關係,解除了教與學的後顧之憂,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學,師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如果徒弟學有所成,有一天出師了,師父有責任和義務將徒弟介紹給水準更高的師父來教授。沒有拜師的學員,老師不承擔此項責任和義務。

7、拜師者,要承擔起繼承、傳承和發揚光大本門太極拳的責任和義務,並以實際行動維護本門學術之尊嚴,維護師父之尊嚴。而一般學員就沒有這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