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雄黃 | 第568天

雄黃/Xiong huang

REALGAR

中藥速記

來源

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

別名

石黃、黃石、腰黃、雄精、熏黃、丹山、男精、黃食石、黃金石、天陽石、雞冠石

產地

主產於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等省。

加工

採挖後, 除去雜質。或由低品位礦石浮選生產的精礦粉。

性狀鑒別

本品為塊狀或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深紅色或橙紅色,條痕淡橘紅色,晶面有金剛石樣光澤。質脆,易碎,斷面具樹脂樣光澤。微有特異的臭氣,味淡。精礦粉為粉末狀或粉末集合體,質鬆脆,手捏即成粉,橙黃色,無光澤。

性味歸經

辛、苦,溫。有毒。歸心、肝、大腸、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苦溫燥,以毒攻毒,多作外用,少作內服。能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定驚,既治瘡腫、濟癬、蛇傷及蟲積,又治哮喘、瘧疾及驚癇。

功效

解毒,殺蟲,燥濕祛痰,截瘧定驚。

主治病證

(1)癰疽療瘡,疥癬,蟲蛇咬傷。

(2)蟲積腹痛。

(3)哮喘,症疾,驚病。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敷,或調塗

內服:入丸散,0.05-0.1g。

注意

本品有毒,故外用不可大面積或長期塗敷;內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婦忌服。煆後生成三氧化二珅而使其毒性劇增,故入葯忌火煆。

雄黃的故事

提起雄黃這個名字,想必大家不會太陌生。在我國的許多地方,特別是江南一帶,有端午節飲雄黃酒的習俗。白蛇傳裡的白娘子就是因為在端午節喝了雄黃酒而現出了原形。

在我國,使用雄黃的歷史非常悠久。若以人而論,雄黃可稱得上是家世古老的貴族。早在成書於公元前2世紀的《淮南萬畢術》中就有如下記載:「夜燒雄黃,水蟲成列。水蟲聞燒雄黃臭氣,皆趣火」。這說明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雄黃滅蟲了。

到了魏晉時期,雄黃愈發顯出翩翩清貴公子的神采來。說到魏晉,我們想到的可能是竹林七子等名士,是狂放、灑脫、俊逸的風骨。而說到這種魏晉風度,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種叫做「五石散」的丹藥。「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是由丹砂、雄黃、白礜、曾青、慈石五味石葯合成的一種中藥散劑(《抱樸子內篇&S226;金丹》)。

由魏晉至唐,服食這種五石散是一種時尚,名士們趨之若鶩。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這種丹藥會使人的皮膚燥熱、敏感,所以要穿薄而寬大、未漿洗的柔軟舊衣,不能穿厚實或者未脫漿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熱或衣服摩擦皮膚導致不適。現在看來,這種癥狀倒與慢性砷中毒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有幾分相似。這種病的初期臨床癥狀常以指(或趾)端燒灼、疼痛、發麻等感覺異常或感覺過敏等刺激癥狀為主,逐漸出現感覺減退乃至消失。由此來想,魏晉人物那寬袍大袖的飄逸風姿,隻怕與這也有一定的關係。這未免頗令人遺憾。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丹藥大多是有毒的。但在這種煉丹的過程中,人們也逐漸掌握了雄黃的一些性質。術士們通過焙燒雄黃得到了純凈砒霜,通過把砒石與雄黃、木炭混合在丹爐中煉製得到了砷單質。我們熟悉的黑火藥是由硝石、炭、硫磺混合而成的,而在歷史上,雄黃也曾經被用作製作火藥的原料。唐代一位叫鄭思遠的煉丹家寫了一部叫做《元真妙道要略》的書,其中記載了一種「以硫磺、雄黃合硝石並蜜燒之」製作火藥的方法。在這之後,雄黃還被用於煙花製作,燃燒時能發出漂亮的白光,有一種閃光彈即以雄黃及氯酸鉀的混合物製成。但這種混合物性質不穩定,很容易發生爆炸,因此現在我國的煙花爆竹安全生產條例中已經明確禁止使用這種混合物。

雄黃的歷史還遠遠不止這些。中醫認為雄黃性溫、味苦辛,有毒,可作解毒藥,外用治疥癬、惡瘡、蟲咬等皮膚疾病,內服治驚癇、瘡毒等。許多中藥配方中都含有雄黃的成分,像常見的牛黃解毒片、六神丸等。人們還認為雄黃可以剋製蛇、蠍等百蟲,「善能殺百毒、辟百邪、製蠱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把它用作一種驅蛇葯;民間有「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的說法,並認為雄黃可以避邪,因此人們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並在小孩頭上用雄黃寫一「王」字。

猜一猜這味中藥是什麼?

請在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END——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