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支付機構逐鹿跨境業務:交易規模井噴 費率不斷下降

  第三方支付機構逐鹿跨境業務:交易規模井噴 費率不斷下降

  21世紀經濟報導 陳植 上海報導

  支付江湖

  以匯付天下為例,其去年跨境支付業務交易規模較2016年增長16倍,今年前4個月交易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全年規模;寶付的一站式跨境收付平台每月結售匯交易量(包括進口購匯與出口結匯業務)穩定在10億元關口。

  “若再不布局跨境支付,我們就徹底OUT了。”一位第三方支付機構負責人曾誠(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感慨說。

  從去年起,跨境支付驟然成為各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眼裡的香餑餑——匯付天下、寶付、富友等擁有跨境支付牌照的支付機構紛紛搶佔這片藍海市場,甚至不少尚未獲得跨境支付牌照的機構也在蠢蠢欲動,千方百計通過收購打算盡早獲得業務牌照。

  這背後,是跨境支付龐大的市場蛋糕令他們垂涎欲滴。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互聯網交易金額約3200億元,達到12.56億筆、比2016年增長114.7%。隨著跨境支付需求日益旺盛,不少支付機構相信今後數年跨境支付規模還將保持年化逾50%的增速。

  “不過,持牌支付機構要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依然任重道遠。”曾誠坦言。不同於其他傳統支付業務,跨境支付不僅要符合中國相關部門監管要求,還要兼顧目標市場當地政府的法律法規、金融監管與反洗錢政策,這意味著支付機構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資源,完成跨境支付業務流程的合規操作與場景布局,另一方面還從容應對激烈市場競爭所衍生的價格戰衝擊。這無形間考驗著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專業運營與成本控制能力。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因此多數持牌支付機構紛紛引入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在跨境支付領域,以此降低運營成本“擠出”利潤。但是,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合規操作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又成為他們必須面臨的新挑戰。

  費率降至0.5%-0.7%

  曾誠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當前央行相關部門發放的跨境支付牌照並不多,僅僅發放30張跨境外匯支付牌照與5張跨境人民幣支付牌照,跨境支付業務範疇則主要包括跨境教育支付、跨境旅遊支付、跨境電商支付等領域。

  “即便跨境支付牌照不多,當前跨境電商支付的競爭格局卻尤其激烈。”他直言。究其原因,一是跨境教育支付的交易頻率較低。多數用戶一年可能僅開展1-2次跨境支付籌集學費與生活費,而跨境旅遊支付交易頻率隨旅遊淡旺季變化較大,一旦遇到旅遊淡季導致交易頻率下降,導致交易系統面臨“產能閑置”等問題。因此從業務收入與業務模式穩健性考量,多數持牌第三方支付機構更青睞兼顧高頻交易與業務流量相對穩定的跨境電商支付業務,視為迅速擴大業務規模的首選。

  二是牌照審批趨緊也導致越來越多第三方支付機構只能選擇跨境電商支付作為突破口。具體而言,2015年之前,第三方支付機構申請跨境支付業務全牌照(包括跨境教育、跨境旅遊、跨境電商等)相對容易,隨著2015年人民幣匯率一度大幅下跌令相關部門收緊跨境支付業務牌照發放(去年僅發放一張跨境外匯支付牌照),導致多家較晚獲得上述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範疇被設定在跨境電商支付領域,即便個別支付機構還拿到跨境教育支付牌照,也僅限於跨境人民幣支付範疇(不能換成外匯支付),因此他們也只好將大量資源資金投向跨境電商支付領域。

  “所幸的是,廣闊的市場蛋糕足以讓各家支付平台吃飽喝足。”曾誠直言。

  以匯付天下為例,其去年跨境支付業務交易規模較2016年增長16倍,今年前4個月交易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全年規模;寶付的一站式跨境收付平台每月結售匯交易量(包括進口購匯與出口結匯業務)穩定在10億元關口。

  在寶付國際事業部總經理林勇看來,跨境電商支付業務之所以發展迅猛,主要得益於支付機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解決了傳統跨境支付方式的諸多痛點。以往,跨境電商賣家在跨境支付環節主要面臨3大痛點,分別是境外銀行账戶申請難、多平台店鋪資金管理複雜、提現到账速度慢。這些痛點的出現,很大程度源於傳統跨境支付方式涉及的中間環節較多,費用較高且到账時效性不強。為此寶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針對這些痛點,專門開發了兼顧費率優惠與匯率透明的、面向B端電商用戶的國際收款產品,幫助境外電商賣家實現資金快速結算回籠。

  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業務迅猛擴張,不少業內人士擔心這無形間動了銀行傳統跨境支付業務的奶酪。

  “其實,雙方的合作太空遠遠大於競爭。”曾誠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多數面向電商平台提供跨境支付服務的支付機構都與銀行建立了廣泛合作關係。畢竟,由於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具備結售匯資格,需要通過銀行開展代客收付匯和代客結售匯業務,因此銀行若能妥善處理好匯率風險對衝策略,同樣能獲得不菲匯兌收益。

  但他承認,隨著跨境支付業務競爭激烈,支付機構的“好日子”早已不如前些年——在跨境支付業務興起初期,多數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支付業務的費率為2%,後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費率迅速下滑至1%,如今部分支付機構為了爭奪跨境支付市場更多份額,甚至將費率降至0.5%-0.7%。

  “在這些第三方支付機構高層看來,費率越低,越能凸顯平台的強勁業務競爭力。”曾誠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這背後,是這些支付機構機構正大舉引入最新金融科技技術,整合各類優質資源持續降低運營成本。

  林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其實跨境支付的費率千差萬別,缺乏統一標準,從收單到結算,再到貨幣兌換,各個環節供應商不同,所對應的操作成本也差距很大。何況近年興起的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也在大幅壓低部分跨境支付業務操作成本,比如傳統電匯成本較高,令多家支付機構正嘗試引入區塊鏈技術大幅降低成本。

  一家大型支付機構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坦言,除了引入最新技術降低業務操作成本,支付機構還可以通過增值服務增加業務收入。比如不少跨境出口電商平台發現海外收款結算周期較長,有些海外買家可能一個月才結算一次,導致平台資金鏈緊張,因此匯付天下正嘗試根據這些平台的交易狀況與資金回款周期,提供保理、銀行過橋貸款等融資服務。

  曾誠直言,隨著市場競爭持續激烈,越來越多支付機構開始轉變策略——不再一味比拚費率價格戰爭奪市場份額,而是將跨境支付視為業務流量入口,通過各類增值服務收入打造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謀求IPO高估值做鋪墊

  在曾誠看來,眾多第三方支付機構之所以積極布局跨境支付業務的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給未來IPO謀求高估值做鋪墊。

  “當前面向2C端的電商、航空、遊戲等支付場景已經趨於飽和,加之支付寶、微信兩大巨頭牢牢佔據2C端大部分市場份額,相比而言,跨境2B端支付市場的產品較少,加之存在交流成本低、服務靈活、業務拓展對流量要求不高等特點,反而適合第三方支付機構獲得新的業務增長太空與競爭優勢。”他直言。當前資本市場對支付機構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業務布局進展也相當關注,此前他與投行溝通海外IPO事宜時,發現對方特別看重平台跨境支付業務規模與收入增速是否超過行業平均水準,因為這可以成為招股說明書的新亮點。

  一位持有跨境支付牌照的支付平台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由於近年相關部門收緊牌照發放,導致越來越多支付機構打算通過收購方式獲取跨境支付牌照,此前曾有兩家支付機構表示願出高價收購跨境支付牌照,但被經營團隊一口回絕。

  “畢竟,我們也不願錯失跨境支付這個巨大的市場蛋糕,只要能將這塊業務做好,絕對有助於我們未來海外IPO估值提升。”他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直言。

  他還坦言,即便通過收購獲得跨境支付業務牌照,多數支付機構未必能迅速開展跨境支付業務。究其原因,跨境支付不僅要符合中國相關部門監管要求,更要兼顧目標市場當地政府的法律法規、金融監管與反洗錢政策。比如境內第三方支付機構若打算在香港地區開展支付業務,需要香港海關頒發的MSO牌照,才可以從事貨幣兌換及匯款服務;若前往美國拓展市場,就得接受美國金融犯罪管理局的監管,注冊MSB資質等。

  因此,第三方支付機構要拓展跨境支付業務,需要滿足兩大前提條件,一是風控體系、業務流程、反洗錢監管措施需滿足多個國家金融監管要求,二是需深入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電商貿易支付結算習慣,並將這些操作習慣成功融入跨境產品設計環節,形成更好的服務體驗。

  “僅合規操作這一項,就意味著支付平台需要投入大量運營成本。比如支付機構的跨境支付業務要滿足國際反洗錢監管要求,就得斥資購買不少第三方研究機構的反洗錢黑名單。因此,多數中小型支付機構若無法擴大業務規模與應用場景,未必能承擔這些成本。”上述大型支付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坦言。

  在林勇看來,即便個別支付機構通過收購方式獲取牌照成功涉足跨境支付市場,在當前競爭激烈環境下,只有迅速提升在細分行業中的覆蓋率、拓展解決方案的適用性範圍,才能讓平台立於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