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教育”與“新人文關懷”讓我們更適應AI

 人類歷史上,“衝突-和諧”是個持久存在的循環狀態,一如現在的人工智能(AI)發展。這幾天,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行,“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的主題之下,很大一塊是要回應那些因AI而起的熱點問題。在這些問題中,關於AI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問題尤受關注。日本《讀賣新聞》調查研究本部曾發布一份報告曾預測,更富有的個人在AI幫助下,為新崗位而接受再培訓的能力更強;溝通能力和信心等“軟技能”變得越來越重要;與之形成反差的,是作為進入專業行業的“跳板”的工作崗位減少。例如,隨著人工智能能處理更多行政工作,對律師助理和類似職業的需求未來可能減少,按當前趨勢發展,在英國,約十五年內,超過35萬名律師助理、工資經理和薄記員可能失業,而就全局而言,整個英國約有1500萬個崗位面臨自動化風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英國薩頓基金會研究經理卡爾·卡利南說:“一直以來,這樣的工作是一種社會流動性的工具。”卡利南說,對於沒能上大學或獲得特定資格的個人來說,半行政性的工作往往是進入專業行業的途徑,“但因為它們不需要更高級的技能,它們很可能會受到自動化影響”。同樣,隨著自動化減少對行政技能的需求,其他一些特質將在工作場所變得更受看重。這些特質包括所謂的“軟技能”,例如自信心、積極性、溝通能力和適應力。為新崗位接受再培訓也將變為一項關鍵技能,報告稱,來自更富裕背景的個人具備更強的這樣做的能力。這已經在研究生教育的差距方面得到體現,在英國,來自更貧窮背景的個人在大學畢業後接受再培訓的可能性要低得多。

薩頓基金會稱,它的研究結果也適用於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一項研究發現,近十年來,AI技術的擴散,令美國越來越不利於社會流動,波士頓谘詢公司研究經理邁克爾·卡爾曾對《大西洋月刊》說:“不論你擁有怎樣的教育背景,從哪開始對於你最終的去處來說越來越重要,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另一份報告發現,在美國30多歲的人中,約有一半人的收入比父母在他們這個年齡時要少。而20世紀70年代的數據是,有近90%的人賺得比父母那個時候多。

美國“臨界點”網站形容,人工智能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最重大挑戰,是“社會形態奇點”的來臨——未來,人類所有成員都會因AI而改變,提高自身認知能力,增強體質,人可以服用智商增強類藥物,穿戴外骨骼,採用基因技術治愈疾病延長壽命等等,未來人體增強和認知增強技術每年甚至每月都會出現重大突破。但這一進程很可能無法在所有人類成員間平等開展,原因是精英群體掌控資本、技術,因此他們會更多更快地利用最新技術增強和改善自身,從而使自身進化速度越來越快於普通大眾,結果出現精英群體與普通大眾之間日益加速的分化。《未來簡史》赫拉利曾擔憂,得益於AI優勢,精英群體可能從身體和認知上跟普通大眾分道揚鑣,繼而影響社會流動。

其實,面對AI廣泛存在的新時代,我們仍抱以害怕乃至對抗嗎?其實使人類與AI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的解決之道多得是,其中最有價值的解決之道是首先改變最基礎的教育。當前,各國教育體系是根據20世紀通行的工作和工廠設計而來的,但卻不一定合乎當今時代必須掌握的兼具社會學和創造性技能的要求。當今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以往的教育可以說有些不合時宜,問題是在科學技術瞬息萬變的背景下,今後的20年裡將不再需要特定的勞動力,重要的是明確掌握繼續學習技能的重要性。誠然,學校必須順應科技的迅猛發展。應答采取在線教學或者一對一授課的形式,不僅要坐在課堂裡學習,也要通過更多的管道學習。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要不停地學習,這正是整個社會都要解決的課題。

如果我們的思考再進一步,面對工具複雜程度乃至智能化對人類駕馭力構成挑戰時,我們能否換一種思維方式——如何讓人與工具、人與人在合作中達成和解?本雅明曾提出頗為藝術化的解答:要賦予簡單存在的客體以回望力,意味著要懷著手足之情而非以操縱方式去感知它們。也許,被熱愛、尊重並充分理解的AI工具,也是具有靈氛氣息的,它會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感和精密性回應人心深處的情愫。

不可否認,當前的AI開發氛圍,只求速成,熱衷速效,甘於速朽,除了無止盡的欲望追逐和本能的快感之外,不再懷有天長地久的終極關懷。法國思想家埃德加·莫蘭將這一症結歸結為與人們追求消費的心理有關——當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工業化之際,當個人無法通過勞動或通過參與決定人類命運的集體活動而充分施展自己時,追求消費是其必然的出路,這也是為什麽許多靠AI而起的公司盲目追求利益,進而造成一連串社會問題。所有莫名奇妙的不滿足感、焦慮、對明天的恐懼、孤獨都和消費有關。

這段縝密而盤繞的闡釋,很像當年朱光潛在被問及為何研究美學時的回答:“美無形無跡,但是它伸展同情,擴充想象,增加對於人情物理的深廣真確的認識。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礎。從歷史看,許多道德信條到缺失這種基礎時,便為淺見和武斷所把持,變為狹隘、虛偽、酷毒和桎梏。”

那麽,在人類創造並大量消費智能機器的時代,如何避免我們的思想被徹底消費,恐怕也是我們適應AI時代的大課題!

文/吳健

編/金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