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浪地球》像那麽回事兒,中國科幻元年終於要來了?

1999年,中國科幻小說第一人劉慈欣發表中短篇小說《流浪地球》,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特別獎。20年後,由導演郭帆執導,屈楚蕭、李光潔、吳京等主演的《流浪地球》終於定檔在大年初一,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幾經打磨的預告片更是激起了不少網友的期待,好像中國科幻片終於做得“像那麽回事兒了”。

其實國內科幻片的起步並不算晚,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有不少電影工作者探索製作科幻影片了。

1928年,第一部中國科幻類電影《莊子夢蝶》誕生,時至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出現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首部科幻電影《小太陽》,八九十年代也出現了多部優秀的科幻電影,雖然那個時候國內科幻電影的畫面和故事都比較簡單粗糙,但仍算得上是啟發一代又一代人科幻夢的作品了。

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到這個世紀初,十多年的時間,國產科幻電影幾乎處於空窗狀態。

直到2015年,改編自劉慈欣作品的《三體》宣布開拍,前期宣傳很給力,結果後面因為各種原因遲遲沒有下文,甚至連個像樣的預告片都沒有,想必不少科幻迷都白高興一場。

其實現在國內科幻電影製作的難點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歷史文化原因,國內歷史劇很多,在這種氛圍的浸潤下整體缺乏科幻思維和科幻文化,再就是因為中國電影工業並不成熟,電影工業的技術和流程不足以支撐導演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在國內科幻片的製作相當艱難。

《三體》實在厚重,想必就算把製作外包給好萊塢非常優秀的團隊,在那麽短的製作時間裡很難做到讓觀眾滿意。而相比於《三體》,《流浪地球》的體量明顯更小。

不過小身材裡也有大內涵,為了準確展現原著場景,突破國內科幻電影製作的兩個難點,《流浪地球》劇組也是相當費心了。

一方面,導演郭帆專門請來中科院四位科學顧問,一遍遍地研究劇情,力求構建科學嚴謹的世界觀。

另一方面,他還組織了4000餘人的團隊共同打磨作品,做出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畫稿和1萬件道具,10萬延展平米實景搭建,製作之精良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了。

在拍攝前,團隊製作了8000余格的分鏡、30多分鐘的動態預覽、詳盡的製作流程和拍攝方案以及以鏡頭為部門的統籌和通告單等,拍攝中,郭帆一次次修改梗概、劇本和分場,轉小說語言為電影語言。他還會親自上陣調試設備,以求達到最好效果。

看這預告片裡的畫面,還是誠意滿滿的。

地球失去了脫離木星的機會。

行星發動機熄滅。

災難面前,人類絕望地用加特林打向木星。

地球發動機的光柱朝著木星的方向噴射,氣勢恢巨集。

人類集結同生共死,為家而戰,“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一直以來,中國科幻迷對劉慈欣小說的“電影化”既充滿期待又不乏擔憂,認為電影作為有嚴格時長限制的大眾藝術,很難表現出小說的複雜內涵和巨集大場景,“既怕它不來,又怕它亂來”。

誠然,有期待就有鞭策和激勵,擔憂更是急需加持、改進之處,但對於新生的中國科幻大片,大家不妨用更寬容的心態去看待,這也是導演郭帆所希望的。

《流浪地球》不單是一部電影,它也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次積極探索,“就像火車剛發明時還沒有馬車跑得快,但如果沒有當年那輛火車,就沒有今天的高鐵”。

在2019年,《流浪地球》將打響中國科幻電影的第一炮,另外還有張小北的《拓星者》和古天樂的《明日戰記》蓄勢待發,如果都能順利上映,2019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而這一切的一切也都在向世界宣告:地球的故事,中國人也能拍得很好。文/無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