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論語》:待人以禮 內心要真誠

導讀

我們今天說儒家文化,常常說是孔孟之道。但在宋代之前,儒家常被稱為周孔之道。孔,當然指孔子;而周,指周公。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武王滅商後不久去世,繼位的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在周公主持下,創立了禮樂制度。春秋之後,禮壞樂崩,孔子四處奔走疾呼,號召恢復禮樂制度,還天下一個太平。孔子的學說,源於周公

周公製禮作樂,他自己就是一個極為有禮的人。他在吃飯,有客人來訪,他立刻把剛送入嘴裡的飯吐出來,出來接見賓客。如此三番五次,周公不厭其煩。他洗澡,有客人來訪,他立刻把濕潤的頭髮盤起來,出來接見賓客。如此三番五次,周公也不厭其煩。

這就是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的典故。

周公如此禮賢下士,受到了天下士子的敬仰。一千多年後,曹操在大江邊橫槊賦詩,也由衷的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開創的禮樂制度由孔子繼承,發展出儒家文化。禮從外在來說,有禮儀、禮製、禮數。禮儀,指祭祀時的儀式;禮製,指社會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禮數,指個人在特定場合應具有的禮節儀態。

那麽,禮背後的精神價值是什麽呢?

子夏是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孔子過世後,他在魏國西河講學,為儒家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子夏曾與孔子有過一段對話,這段對話令人深思。

我們先看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有一天,子夏向孔子請教,《詩經》中有一句詩,“笑眯眯的臉真漂亮,滴溜溜的眼睛真好看,白色的衣裳就已經光彩奪目了”,這是什麽意思呢?

孔子回答:“先上五彩,再上白色。”

子夏說:“禮是後面才興起的嗎?”

孔子說:“你的這句話給我很大啟發,以後可以與你討論《詩經》了。”

要了解這段對話的重要意義,先要了解“繪事後素”的意思。

古人做畫,跟我們今天做畫的材料有所不同。我們今天做畫,是在白紙上做畫,做畫時直接用顏料在白紙上塗抹就可以了。但古人做畫,是在絹帛上做畫。

古代的技術不像今天這麽高明,絹帛不是白色的,所以,用顏料在絹帛上完成畫作之後,還要用白色的顏料填充非畫作的部分,這樣,畫作的部分就更加突顯了。

古人為什麽強調“素以為絢兮”呢?就是因為在白色的襯托下,其它的色彩更加的鮮明。

在《易經》賁卦中,上九爻辭曰“白賁,無咎”。白色才是最好的裝飾啊。現代人作畫不用那麽辛苦最後上白色,所以,也就不大容易理解灰暗的絹帛之色變成白色之後,所帶來的顯著的視覺變化吧

當子夏問:“禮是後面才興起的嗎?”我們自然會問,禮在什麽東西之後呢?這段話沒有告訴答案。但孔子有兩句話可以參考。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我們可以猜測禮之前是什麽?那就是“仁”,仁就是愛,就是真誠。禮是愛的表達,真誠的表達。如果禮儀、禮數、禮製缺乏愛與真誠,那是虛偽的東西。孔子也曾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說話說得很動聽,表情好像也很熱絡,但如果沒有內在的真誠,能說有仁嗎?

周公是個真誠的人。周成王即位時才十三歲,周公行天子之權,平定了管叔、蔡叔和紂王的兒子武庚聯合發動的叛亂,又創設禮樂制度,營建東都洛邑,穩定了西周的局勢。

成王二十歲時,還政於成王。成王親政後,有人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湖北)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府庫中收藏的文書,偶然發現自己年幼時重病,周公掀掉自己的趾甲沉到大河,對河神祈禱的禱詞。其中說:“現在成王還不懂事,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吧。”

成王看了之後感動得熱淚盈眶,立刻派人把周公接回來,向他認錯。

周公的仁愛與真誠,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根基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可見這個真誠,是天道。而禮,不過是通過一定的儀式、規範、儀態來表明內在的真誠罷了。

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內在的質樸與外在的禮儀相得益彰,才是君子之風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