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Sonos Beam體驗:最適合小戶型家居的智能音箱?

要說新派家用音頻,最不得不提的還是 Sonos。

直接讓音箱接入網絡,然後再用手機控制它來播放流媒體服務的內容,這個玩法在傳統的家用音頻系統裡面還是很少見的。

而且,Sonos 所構想 “全無線化系統” 支持 “不斷添加”。雖然目前還沒能從 5.1 突破到 7.1 的限制,但這種可以不斷疊加的做法確實多了一些新玩味。

再加上,他們一直把產品的側重點放在 “軟體更新” 和 “產品線擴充” 這兩個層面上。比起 “更新舊設備”,Sonos 更提倡的是 “更新韌體” 和 “添置新設設備” 來補完用戶體驗的空缺,這個做法也跟傳統家用音頻品牌的做法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你看到,Sonos 新品的部署其實不那麽規律,而產品推出的節奏也更像是 “不按規則出牌”。至少在 “客廳影院” 構建完成之後,他們的品分支也變得分散,PLAYBASE 之後突然又把目光轉向智能音箱,這種 “看似無心實質有意” 的跳轉,確實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現在,思維較 “跳躍” 的 Sonos 又把目光移動到了 Soundbar 上,這次要搗鼓的是主打小體積的 “minibar”—— Sonos Beam。

在這款主打小戶型家庭的 MiniBar 產品上,Sonos 也投放了很多期待。他們想 Beam 既可以聽音樂也可以滿足家庭影音的需求,既要像 “賢內助” 一樣當家庭中控,也要做智能音箱處理家外事。

但經過體驗之後發現,Sonos Beam 依然能夠處理好聲頻方面的需求,不論是家庭影院還是單純的音樂播放其實都還可以。但要是在這個智能化還沒有完全起飛的地方,Sonos Beam 的智能化還是有點水土不服。

不,像 Sonos

在發布的時候其實已經看到了,Sonos 還是堅持之前的設計風格。

比起之前 Sonos PLAY:1 的那種大面積同色調分色的方向,Beam 走的這種整體統一啞光質感貌似更深入民心。

的確,Sonos Beam 和之前推的 PLAYBAR 一樣有著同款設計主調,它們都只有黑白兩種配色。而 Sonos Beam 這次做得更加徹底,不管是 Logo 還是按鍵都整合成機身的顏色,一體性更強。再加上,Sonos 在機身材質上加入了一些新的處理,即便是白色機身也不那麽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變黃。

外觀風格倒是沒有太多的變化,只是外觀配色變得更 “純”,視覺效果更統一了。而主打小戶型家用場景的 Sonos Beam,外觀上的核心賣點還是體積。

Sonos 這次是從機身入手,相比 PLAYBAR,Sonos 官方表示 Beam 已經壓縮了將近 60% 的體積。體積壓縮後,擺放就可以變得更加隨心所欲,不管是掛牆還是平面擺放都不會佔據太多地方。

Sonos Beam 省地方的另一點是,它沒有附帶獨立的低音炮,這一點和 PLAYBAR 的玩法是一樣的。要是用戶還需要一個外置低音炮,那也就只能選擇 Sonos 自家的 SUB 了。

就外觀而言,Sonos Beam 其實沒有太多的需要多說的地方。就跟它的外觀設計一樣,這是一款走極簡風格到了極致的產品。

極簡到把按鍵 “融入” 到機身上,接口也通過最傳統的方式收納在原有的位置,整個機身的遮蓋、一體性都做得不錯,這是 Sonos 在外觀上繼體積之後最可取的地方。

或者有些用戶會覺得這種新設計不那麽像老的 Sonos,但其實這正是 Sonos 想走的新方向。要做全面的家居融入效果,今天的新設計是必然的選擇。

智能化,你還 “水土不服” 嗎?

Sonos One 推出之前,他們其實就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智能化計劃。

第一步是亞馬遜 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引入,讓音箱們具備智能化的基礎。然後就是進一步的產品化,Sonos One 的出現是整個 “客廳音響系統” 開始智能化的苗頭。加入這款產品之後,用戶不單只能夠聽音樂或者做家庭影院,也可以用它來完成智能音箱的需求,如查氣象等。

這次推出的 Sonos Beam 則是更進一步,位於家具中心的它要成為整套智能家具的中控。

Sonos 在發布 Beam 的時候已經提到,Beam 也是支持亞馬遜 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如果要在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的話,Beam 也可以連接 Rokid 來實現中文語音控制。

很尷尬的是,Sonos 並不是內置了 Rokid 的助手,而是要通過 Rokid Mini 這款智能音箱來實現智能控制。而我們手上也沒有 Rokid Mini 這款智能音箱,Alexa、Google Assistant 這些在國內也都是 “水土不服” 的方案,所以還是未能夠體驗其智能化效果。

除了這一點,Sonos 在體驗上的優化還是比之前多了。

初上手的裝配,Sonos Beam 比之前整套客廳影院要容易得多。因為 Soundbar 要擺放的位置其實有很大限制,你不是掛在牆上就是放在電視面前。也是這個原因,軟體的太空檢測壓力也會降低,再加上新推出的 Sonos 不需要網線接入就直接使用,Sonos Beam 和單個 Sonos One 要組合起來也很方便。

至少,不需要再像之前那樣辛苦,把時間都浪費在識別和軟體連接上面了。

當然,客廳影院系統也包含著很多設備,工作量自然大得多。這也說明,如果是你跟著 Sonos 的產品節奏買,那後期添加的功夫確實還真的能少一點,這就是 Sonos 的 “產品添置文化”。

但如果 Sonos 能再化簡一下適配的步驟,那相信後追整套配置的新用戶也不會那麽辛苦。

另外就是,Sonos Beam 對網絡環境的要求還是很高。在安裝的時候還是很容易提示 “網絡無法連接”,如果怕這個麻煩,還是讓你的 Sonos Beam 直接接網線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兩點是,Sonos Beam 其實也提供了 HDMI 接口。這對於不支持無線輸入的電視,還算友好一點。但它沒有配備獨立遙控,這在普通 SoundBar 產品裡面應該是很少見的。

但考慮到 Sonos 的產品一般都是用手機來控制的,所以沒有遙控這個確實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機頂有按鈕,用戶也可以通過那個來控制播放。使用起來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接入電腦的無線音像那樣。

還需琢磨的 “萬金油”

雖然都是 Soundbar 類型的設備,但 PLAYBAR 和 Beam 代表是兩種不同風格的設備。

PLAYBAR 是正規選手,不管是尺寸還是配置都是按照標準方向走的。更多時候,它是有自己專注的領域。如果要更好的體驗,那把整套 Sonos 客廳影院配齊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但 Beam 作為一款跟著 “中小戶型家庭” 需求衍生出來的 Minibar 產品,它更多的是強調緊湊性、高度整合和太空節約能力,意思就:

一個人能做完的,最好就不要讓兩個人去做

Beam 自身就是一個高度集成的 3.0 系統, 低音單元放在機身正面上,而機身兩側的內部有兩個斜切放置的喇叭,用來增強環繞聲表現。用戶也可以再購置 Sub 和兩個 Sonos One 來整合成一套新的 5.1 系統,以滿足自家的音頻需求。

這樣跟之前的由 PLAYBAR 組建的系統相比,確實要簡單不少。不管是設備的數量、佔用太空還是價格,其實都降下來了。對於小戶型來說,確實是個好方向。

聲音方面,Sonos 一直都是走 “家庭影院 + 音樂” 兩個方向,所以聲音的調教會比較萬用。從上次試聽的感覺中了解到,Beam 的聲音素質其實並不差,但整體的聲音方向其實還是往家庭影院的方向偏移的:

▲(歌手:陳柏宇 | 專輯:告別之後原聲帶 | 音源:Spotify  )

Sonos Beam 一上手給人的感覺就是很飽滿,整個聲音很厚很飽滿。整體的聲音傾向很均衡,但可能是因為要適應影院的需求,表現會稍稍向中低頻的表現傾斜。

人聲很突出,定位感做的還不錯,歌手的表現不會太松散。但人聲的還原還是有些生硬,雖然整個環境能有足夠的低頻包裹,但給人的感覺還是有點乾澀。

細節表現方面,Beam 的聲音延展還好,中高頻突出的時候會聽到有一丟丟生硬,音量大的時候會有些失真的狀況。樂器的分離度一般,尤其是聽中高頻樂器的分離度的時候,一些細節會混在一起。

▲(劇集:《GUNDAM THUNDERBOLT》第一季 | 影片源:Bilibili | 影片規格:高清 1080P | 輸入:筆電 HDMI 輸入電視)

換到電視上看影片,Sonos Beam 的聲音感覺會更好。原本厚實、低頻飽滿的聲線很適合看電視,尤其是追這種戰鬥比較多的動畫,Sonos Beam 在定位和聲音厚度上的表現會更突出。

另外,Beam 也有不錯的定位感。尤其是第一集自護公國活死人師團與 FA-78-1 戰鬥那段,槍擊的方向感都還原得不錯。尤其是爆炸、光速射出時那飽滿的聲音,Beam 確實做得很好。但如果細節能提上來,讓劇中的 Free-Jazz 能更突出、細節沒那麽 “凌亂”,那 Beam 就真的能夠做到 “影院音樂兩需求合一” 的目標了,現在還是差那麽一點。

“聰明人” 的哲學

總的來說,Sonos Beam 算是 Sonos 為適應新需求推出的產品。

和之前那些的產品不同,Beam 終於都不是一款面向全部用戶的設備。它的意義不在於 “添置”,而在於 “選擇”。

用戶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區分 PLAYBAR、PLAYBASE 和 Beam。這個選擇隻跟自己的家用太空有關,和設備的後續支持沒有太大關係,用戶選擇任何一款產品,其實都能夠繼續購買 Sonos 的其他設備來組成系統,真真正正達到 “豐儉由人” 的目標。

以上提到的,其實是家庭音頻用戶的主要思維。添置大於置換,這才是他們的主要消費偏好。

愛範兒在之前的 Soundbar 體驗中提到,家庭音頻用戶其實更偏好 “添置”。很少一般用戶會選擇通過 “置換” 設備來提升體驗,反而他們更樂意去添加一些新的東西來完善自己的體驗。要是產品具備系統式的擴展性,更新的限制也低的話,相信會有更多人去選擇它。

這個其實就是 Sonos 的理念。產品一步步淡化 “迭代更新” 的理念,更多的是以點陣發散的方式來擴充產品布局,達到 “多賣些設備” 的根本目標。舊品也可以通過軟體更新來提升兼容性和部分性能,讓新品更好帶動舊品,從而形成一條密閉的產品法則。

這,也是 Sonos 產品哲學中最聰明的地方。

比起 Sonos Beam 身上那些實打實的賣點,個人覺得能夠自由搭建系統才是 Sonos 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最能夠撼動傳統產品的地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