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在等一條船來接我” 40萬人的回龍觀泛舟記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實習生 侯金慧 北京報導

7月16日,北京暴雨的那天傍晚,住在回龍觀的崔澍見到了當天爆紅網絡的“噴泉”。

距離回龍觀地鐵站不遠處的十字路口,因為積水過多,路中央一口窨井蓋中的地下水不斷向上噴湧,達到三四米高,如同噴泉。不遠處,地面上還有一汪“泉眼”,汩汩地冒著水,井蓋被頂到了一旁,在雨中靜靜地趴著。

“太危險了,萬一人或者車不小心陷進去怎麽辦。”搭同事順風車回家的他,慶幸自己今天的“蹭車”福利。因為他遠遠看到,育知東路捷運橋橋下的下沉式隧道,像一柄圓底鍋,接住了掉下來的雨水,水位早已突破了橋下的水位警示標誌。而位於橋上的回龍觀地鐵站,其A出站口的下沉階梯已經被積水淹沒了很多級。

而這其實是該站的唯一出口。根據交通部門6月15日發布的北京地鐵早高峰大數據,每天早上在這裡搭地鐵上班的人數平均有11550人,在整個北京22條地鐵線路、370座地鐵站中,排名第八。

作為北京幾大“睡城”之一,沒有人說得清回龍觀現在到底住著多少人。根據2011年底的調查數據,回龍觀地區轄區面積30.6平方公里,聚集常住人口37.1萬人。那一年北京常住人口2019萬人,到2017年已經增長到2170萬,如果回龍觀的人口按照同比例增長,將會達到40萬左右。

而這一次,因為這場暴雨,40萬人一起經歷了一場“泛舟”。

塌方的路肩,倒下的護欄

7月15日晚,2018年世界杯決賽。

凌晨看完比賽後,家住上地地區的北京人李巍1點就睡下了。當時,門外已經開始下雨,不過並不大。沒想到,第二天早上醒來,情況卻有些出乎預料。上班路上積水很深,幾乎達到了6年前那次暴雨的深度。不過即便如此,由於怕麻煩,他也並沒有換上拖鞋去上班。他沒有想到,下了地鐵之後,面對的不是往常走慣的水泥路,而是一條“河”。

走在地鐵站到公司的路上,崔澍看到,路旁停著的大巴車半個輪子已經沒入水中。維持秩序的交警穿著雨衣站在路中央,人們紛紛舉著傘,蹚過漂著落葉、快到膝蓋的河,濕漉漉地走進辦公區,開始周一的工作。

下班的路更是一場鏖戰。平時騎共享單車只需要15分鐘的路程,下雨天需要繞路,再加上堵車,順路送他回家的同事足足開了半個小時。車子開到回龍觀地鐵站附近時,他看到了許多從未見過的奇觀,除了“噴泉”以外,還有“瀑布”:雨水從橋兩側向下嘩嘩地流著,仿佛一道雨幕,遮住了前路。這座雙向六車道的隧道,已經在入口處設定了禁行路障,僅僅開放了由東向西的兩個車道。

事實上,那一天有七八輛車進水熄火,被困在幾條被封住的車道中,積水甚至快要沒過車頂。經過及時的搶險救援,並沒有出現人員傷亡事件。同時,也有至少5輛排水車在這裡進行作業,最終隨著雨勢漸小,17日上午積水基本排淨。

17日,《華夏時報》記者實地探訪這座橋時發現,受雨水沖泡最嚴重的路肩有一部分已經塌方,碎磚塊和水泥翻出暴露在表面。另外,路中間的護欄也有一部分在雨中倒塌,而沒倒下的部分也顯得鏽跡斑斑。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這些欄杆幾年前就曾翻修過,並不是舊設施。

據北京公交調度指揮中心提示,受到降雨氣象影響,截止到16日20時30分,北京公交集團共有18條線路采取調度措施,其中采取甩站措施8條,采取區間措施10條。

積重難返的城市熱島

根據北京天氣局發布的官方數據,從15日20時出現降雨算起,截至18日6時降雨持續約58小時,降雨時間相當長。降雨過程中,對流發展旺盛,降水效率高、短時雨強大。16日2——3時,密雲西白蓮峪1小時降雨量達117毫米,雨強超過“7·21 暴雨”的單點極值,僅次於2011 年“6·23 暴雨”。

另一個特點是,這次降雨太空分布不均,東北部平均降雨134.9毫米,其次是西南部92.5毫米,東南部78.3毫米,西北部58.9毫米,密雲、懷柔、昌平、石景山至房山一帶降雨相對明顯。

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由於城市的熱島效應,北京現在的降雨不再是斷斷續續的小雨,而是集中在某個區域、來勢洶洶的暴雨。據他回憶,1963年北京曾經爆發過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當時連續下了28天雨,上萬房屋倒塌。根據測算,28天的雨量加起來,才比6年前“7·21暴雨”多一點點。

另外他指出,一定程度上,北京的地下排水系統有“積重難返”的問題,“它就不是為了2300萬人口設計的。”水利方面的專家曾經估算過,如果完全重新去設計、改造北京的地下水系統,使之適應現在的人口數量,起碼需要花2500多億。而北京2017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5430.8億元。

2017年底,北京市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意見,希望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不過在這一方案中,對於北京城市建成區的要求也僅僅是到2020年使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單價5萬的“價值窪地”

“我在西二旗公車站,等一條船來接我。”暴雨後刷屏的段子,幽默中也帶著一絲無奈。

在北京的區域規劃當中,同屬於昌平區的回龍觀和天通苑主要為居住區,回龍觀由於距離“中國互聯網之都”中關村軟體園較近,是IT碼農的聚居地;而天通苑佔據地鐵5號線的北端,交通出行方便,租金與市中心相比較為低廉,因此成為各個商圈工作的人共同的選擇,被稱為“亞洲最大社區”。

然而,在近半年北京房租租金普漲的局勢下,這兩個區域的價格也不再那麽便宜了。2013年前後,在天通苑租一個15平米左右的合租單間每月只需要1000元不到;五年後,《華夏時報》記者2018年初採訪時,這一類型的房子租金均價已經在1500元/月左右,整租一居室的價格也達到5000-6000元。

水漲船高的還有房價。貝殼二手房數據顯示,回龍觀地區2018年6月二手房參考均價為51946元/平米,比天通苑單價高出6000元。不過,相比北五環內奧森板塊7萬以上的均價,這裡已經算是京北較為便宜的價值窪地了。

在崔澍看來,更加折磨人的是通勤的體驗,在人口密度如此大的地方,出行就意味著要和上萬人一起擠地鐵,“每天上班似打架”。即使開車,早晚高峰期間從回龍觀到西二旗和中關村的路線也都擁堵嚴重。

7月初,北京市委通過了《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擬在3年內向該地區投入近200億元資金,更新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區域的各項配套。

在一場大雨中“奇幻泛舟”後,回龍觀人民能否迎來他們期盼已久的晴天呢?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崔澍、李巍為化名)

責任編輯:李明徽;主編:陳岩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