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弄清這些問題,手機螢幕對你來說再也沒有秘密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談志傑

上期我們推出影片《你的手機屏是LCD還是OLED?》後,有很多讀者在留言中提出關於手機螢幕的問題。

圖片來源:微信截圖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回答這些問題!

哪種螢幕不傷眼?

1 問:到底哪種螢幕對眼睛好呢?

答:目前的所有螢幕對眼睛都具有一定的傷害。無論是LCD螢幕還是OLED螢幕,都是紅、綠、藍三種基本發光單元,其中傷害最大的是波長較短的藍光,由於它波長較短,能量較高,因此具有更強的穿透性,從而對眼睛產生更多的傷害。所以市面上很多螢幕貼膜都要說“抗藍光”。還有手機的“護眼模式”,就是將顯示中的藍光過濾掉,這些手段都是降低螢幕傷害的方法。

比較而言,LCD螢幕藍光帶來的損傷更大。而OLED螢幕通過採用有機發光材料,大大降低了藍光光譜的強度,然而目前的OLED螢幕存在低頻調光帶來的頻閃的問題,同樣會對眼睛產生一定的危害。

所以想要保護眼睛,目前只能避免長時間看螢幕(我知道你們做不到的~),不傷眼的手機螢幕只能留給未來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 問:為什麽AMOLED是最傷眼的螢幕?

OLED的低頻調光到底對眼睛有沒有傷害?

答:OLED傷眼睛,主要是指AMOLED螢幕的PWM低頻調光。要弄清楚這背後的複雜原理,首先需要了解手機螢幕亮度的調節機制

LCD螢幕大多採用DC調光,是一種直接控制發光組件,這裡主要指的是通過背光光源的電流大小來調節亮度的技術,電流越小,則亮度越低。

PWM調光(脈衝寬度調製)和DC調光直接調節電流大小來控制亮度的做法完全不同,是一種通過快速開關螢幕光源來控制亮度的技術。開關光源會造成閃爍的現象,開關的速度越快,螢幕閃爍也會隨之加快,但當開關光源的頻率超出人眼極限時,由於所有畫面的亮度資訊在人眼中相互疊加,因此頻率的快慢只會影響螢幕的亮度。

對於沒有背光光源的OLED螢幕,螢幕亮度是通過PWM調光的方式實現的。然而頻繁的閃爍會對人眼造成一定的傷害,特別是螢幕亮度低的時候,頻閃頻率降低,人眼更容易感知,對一些敏感人群容易產生暈眩的感覺。

這是PWM低頻調光技術與生俱來的問題,目前還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所以大家在光線暗的地方使用手機時,盡量開一盞燈,中和頻閃,而且不要將螢幕的光調太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 問:現在LED燈和手機還有液晶電視的光

對眼睛會有傷害嗎?

答:LED燈以及液晶電視可能會對眼睛造成危害,這個危害主要來自於藍光,因為藍光波長段,能量高,穿透能力強,會對眼球內部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建議看電視不要離電視太近,也不要將螢幕調得太亮。

三種基本色 究竟是哪三種?

4 問:三原色不是品紅黃綠麽?為什麽說

“自然界任何一種色彩都是由紅、綠、藍

三種基本色組成的”?

答:“光的三原色”的概念最早來自於牛頓,當年牛頓利用三棱鏡在實驗上完成了光的色散,即白光可以分解成各種顏色的光。之後他便開始思考,既然白光能被分解及合成,那麽這七種色光是否也可以被分解或合成呢?於是他通過實驗和計算,得出結論:只有紅、綠、藍三種色光無法被分解,也就談不成合成了,而其他各種顏色的光可以通過這三種色光進行合成。於是,紅、綠、藍被稱為“光的三原色”。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界中擁有許多不同顏色的光,通過三原色的合成,可以顯示出幾乎自然界中幾乎所有顏色的光,雖然我們的肉眼無法分辨,然而合成出來的光和自然界中已有的光還是存在一些差異的。

除了“光的三原色”,還存在另一種三原色,就是“顏料三原色” :品紅、黃、青。當光照射到物體上,反射出來的光就是物體的顏色,而其他顏色的光將會被吸收。

“光的三原色”是加色法的原理,主要用於螢幕等主動發光的產品中。而“顏料三原色”是減色法的原理,主要應用於被動發光的場合,比如彩色繪畫和印刷。學美術的就會知道,使用不同量的顏料通過配比可以得到各種顏色的顏料,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顏色,是通過物體反射的光的顏色。

其他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 問:手機在關機狀態下,螢幕在某些

燈光照射下呈現五彩斑斕的圖案,跟這

個有無聯繫?具體原理如何解釋?

答:該現象與螢幕自發光沒有直接的聯繫,屬於光照射到螢幕產生的干涉現象

6 問:小時候玩遊戲機的時候,摁壓螢幕,

會出現五彩斑斕的結果,原理能解答一下

嗎?

答:同上,屬於光的干涉現象

作者部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專欄介紹:

光學,物理學的重要分支,僅21世紀以來,就有六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光學有關,比如2018年的諾獎就頒給了光鑷和雷射放大技術。

“高冷”的諾獎很精彩,身邊中的光學一樣大有學問哦:微波爐、手機、汽車……都離不開光學相助!

科學大院聯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推出“追光逐夢”系列專欄,不僅帶您一起探索身邊的科學,還會帶您走入高精尖的前沿光學科技殿堂!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