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下比台上好看 幕後比台前精彩”

  《村戲》劇照晨報記者 陸乙爾

  去年開始,許多文藝片影迷都在關心《村戲》什麽時候能上映,如今,經過導演鄭大聖等人的努力,以眾籌點映新模式放映的這部豆瓣8.2分高分國產片在短短一個多禮拜就已經在全國放映了近130場,目前還有100多場正在召集觀眾參與。

  著名影視文化學者戴錦華曾說:“《村戲》是一部給我多重久違之感的電影,包括久違了的鄉村,久違了的歷史,久違了的現實感。”在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導演鄭大聖則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村戲》 講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農村生活,也是現代人能共享的共同經驗。

  談故事“台下的戲比台上的好看”

  電影改編自《賈大山小說精品集》中“夢莊生態”部分,主要來源於《村戲》《花生》《老路》等三個短篇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即將啟動,一個村莊的村民準備為新年排演一出《打金枝》 的戲劇,同時,男主角奎生“奎瘋子”再次走到了他悲劇人生的轉折點。年輕時他因為保護集體財產花生地而誤傷害死自己女兒,而後全村為了爭取救濟糧,說服他將個人悲劇演繹成捨己救人、大義滅親的英雄事跡。如今,得知即將“包產到戶”的村民們都想分了奎瘋子“霸佔”的那“九畝半”土地,於是千方百計要把這個村子的“破壞分子”送走。

  導演鄭大聖出生於電影世家,外祖父是戲劇家黃佐臨,母親是著名導演黃蜀芹。歷數他的作品,《王勃之死》《古玩》《天津閑人》《廉吏於成龍》 等無一不取材於歷史。拍《村戲》,則是因為他偶然間讀到了《賈大山小說精品集》,雖然對作者並不了解,但一篇篇用白描手法描寫鄉村生態的短小故事卻吸引了他。“每篇很短小卻也很耐讀,用詞節製,像人物速寫,看完後過兩天還會再想看。”

  鄭大聖告訴記者,劇本從2014年開始創作,前後花費了一年半時間,故事大綱和人物小傳做了十來稿,劇本寫了八遍,寫到第五稿時奎生才在他的主張下被寫瘋,最後劇本在開拍前又改了一遍,“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拆了裝裝了再拆,但主角奎瘋子的命運只有這一條出路,就是變瘋。”

  電影將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真實情況展現在觀眾面前,不過在鄭大聖看來,《村戲》 的故事並非狹義地僅關於那個村莊,“它不專屬於哪個區域或是時代,這是人群裡的一個故事,是人們的共同經驗。”片名叫《村戲》,村民們排的是《打金枝》,還有路老鶴和奎瘋子一起重排了《鍾馗打鬼》,戲外的眾生態更是一出大戲,“台下的戲比台上的好看,幕後的戲比前台的精彩。這個村裡各種人的表現比他們將要演出的那台戲熱鬧多了。這一村人自己就是生龍活虎的一台戲。”

  談演員“原生態的才會生動樸素有能量”

  在影片開拍之前,鄭大聖就非常明確,自己要找非職業演員,於是他踏上了“尋人之旅”,“原生態的才會生動樸素,才有能量,但找這樣的人有前提,就是他們要說家鄉方言,不能是純粹的農民,要有表演能力還要會唱戲,最後彼此要是熟人,我們要在他們熟悉的環境裡拍攝。”

  鄭大聖想找的是縣城級別以下不在編的民間劇團,因此在沒有名冊的情況下只能直接問當地人推薦,終於在走到河北第9個劇團時找到了他心中的“夢莊人”——影片中大部分演員都來自河北井陘縣一個叫“陸德晉”的民間梆子劇團,他們常年在鄉間巡演,但又不完全脫離農村生產生活。片中“路老鶴”梁春柱是劇團團長,“奎瘋子”李志兵是劇團醜角,兩人是師兄弟,從1985年進入劇團至今,已有30多年的交情。飾演“支書”的王春明是劇團編導,飾演“奎瘋子”媳婦、“樹滿”娘的呂愛華是劇團的刀馬旦。

  鄭大聖說,籌備期間這些演員提前一個月住到了村裡一起圍讀劇本,本來他還擔心開拍後他們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沒想到一天過去他們就完全適應了新身份,“第一天上午有幾個演員還會下意識地對著鏡頭演,覺得那是觀眾席,結果第二天就習慣了,他們的狀態很自如,不喊停完全可以一直演下去。”

  許多演員親身經歷了故事發生的年代,在圍讀這個改了八遍的劇本時,好幾個人跟鄭大聖說,他們村當年就這樣分地的,“他們會覺得這個故事是靠譜的,很多時候他們都不需要演,台詞自然就說出來了。”鄭大聖開心地說。

  談出路“精準投放,來看的都是想看的”

  《村戲》讓影迷津津樂道的“獨特腔調”,還有大部分採用黑白攝影,過去回憶片段採用單色抽取、隻保留紅和綠兩色的設計。鄭大聖透露,黑白攝影首先是出於現實考慮,冬天的北方沒有什麽色彩,長青植物比較少,那個年代人物衣著也比較樸素,再者“黑白的魅力在於超越任何具體的時代之外,而且黑白情境下會變得更純粹。”

  夏天的回憶戲份被安排成不斷閃回,黑白與紅綠頻繁交錯,則是因為他想讓“上世紀70年代那部分記憶像股刺一樣銳利地進出”,同時這兩個顏色也是當時留給他視覺印象最深刻的兩個顏色。

  2017年《村戲》曾在北京和上海進行過小範圍點映,目前這部小眾題材劇情片則放棄了院線全面公映的計劃,選擇在大象點映這個平台上以眾籌點映的形式在各個城市與觀眾見面。鄭大聖本人對這樣的新興模式很願意嘗試,“像我們這樣的片子泛泛投在院線沒什麽機會,不是那種自然引發流量的片子,在商業排映的模式裡想挺48小時都難。眾籌點映的話體量沒這麽大,是精準投放,來看的都是想看的。”

  從三四年前帶著自己的低成本影片參加獨立策展的小型影展,到如今通過眾籌點映這個形式將自己的作品聯結更多觀眾,鄭大聖感慨道:“我希望這種新模式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熟,觀眾如果想看不一樣的電影就能夠看到。無論是創作者,還是影院、平台方,大家都在尋找新方法,這是很好的開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