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脈診不傳之秘:人體脈象的後天之本如何診察?知道的人並不多

在診脈的過程中,時常會強調,四時以胃氣為重,為什麼脈學裡極其重視胃氣呢?追根究底,這個關於人體的後天之本。說到後天之本,就得先了解一下先天之本,在人體,有「人體未成,先生兩腎」的說法,所以在五臟中,腎被譽為「先天之本」。與先天之本相對的就是我們的後天之本,先天之本講究的是人體形成的本原之氣,而後天之本則強調的是養育人體的水谷之氣。

在中醫古代經典著作裡不止一次的強調,「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胃氣就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其實胃氣主要還是依靠脾胃的運化水液和運化水谷的能力才能正常運轉的,然而脾胃作為人體後天之本,對於維持人體生命起著重要作用。正如李延昰在《脈訣匯辨》中說,「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這一點即便是在當代,都顯得無比正確,倘若嬰兒初生之後,不給他喂吃的,要撐過其他還真不容易。

古代醫學家告訴我們,「安谷則昌,絕谷則亡」,意思是一日三餐能夠正常飲食,那就會「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如果一日三餐什麼也吃不下,甚至到達絕食的地步,一般都會形容枯槁,最終魂飛魄散。畢竟,民以食為天。而李延昰則形象的比喻道,人的脾胃「猶兵家之有餉道也」,意思就是說人的脾胃就像古代戰爭中的運送糧草的通道,並指出「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葯難施」。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脾胃與氣血的生化有什麼關係呢?按照李延昰的說法是「谷入於胃,灑陳於六腑而氣至,和調於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這與《黃帝內經》「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的學術思想一脈相承。按照這個理論基礎,可以發現人們通過飲食,將水谷精微通過胃的腐熟以及脾的運化,形成了氣血,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這個後天治本的脈象應該如何去體察呢?一般來講,寸口脈中的右關脈其實就是脾胃脈,也是常規意義上的後天之本的脈位,然而在遇到傷寒之證,「手脈難明」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需要診察足脈,而主管我們的後天之本的足脈在什麼位置呢?也就是我們的沖陽穴,具體位置「在足跗上五寸高骨間動脈去陷谷二寸」。之所以脾胃為後天之本,診察後天之本脈的時候卻隻診察胃脈,這個中間有啥真意呢?李延昰指出,「脾胃相為夫婦,故列胃之動脈,而脾即在其中矣」。

張仲景一直強調,作為醫者不能「人迎趺陽,三部不參」,所以對於足部脈的診斷也是有必要的,當然在足部脈中,最為重要的是先天之本的太溪脈,以及後天之本的沖陽脈,對此,李延昰強調「傷寒必診太溪以察腎氣之盛衰,必診沖陽以察胃氣之有無」,充分說明脈診中的確隱藏著很多奧秘。在疑難雜症以及給老年人看壽脈的時候,尤其需要診斷沖陽、太溪二脈,因為「兩脈既在,他脈可勿問也」。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