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兒推拿養生,方法正確了,孩子的健康才有保障

小兒推拿按摩是一種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兒內臟或形體感知,從而產生功效。中醫學認為按摩表現為作用於體表某一局部, 通過人體經絡、氣血起著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等作用,進而影響到五臟六腑乃至全身各部,故又有全面調整陰陽平衡、扶正祛邪的作用。

小兒推拿按摩手法操作要求

嬰幼兒按摩手法種類較多,有不少按摩手法與成人手法相似,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肌膚柔弱,耐受力差,故有的手法雖然在名稱上和成人一樣,而在具體操作時卻完全不同。

1、小兒推拿按摩操作身體順序是先頭面,其次上肢,再次胸腹腰背,最後是下肢;穴位順序是先推主穴後推配穴,或先推配穴後推主穴。

2、小兒推拿按摩手法的總要求是:輕快,柔和,平穩,著實,透達病所,刺激強度要適宜,不可竭力攻伐。

3、手法刺激的強度應根據患兒年齡大小,體質強弱,病史長短,病勢急緩而定。如病輕患兒,操作時間宜短,用力宜輕,速度宜緩,一日或兩日一次;病重患兒,操作時間宜長,用力易重,速度宜快,每日按摩一至二次。

施術環境:室內保持一定溫度,不宜過冷過熱;夏天要通風,寒冷季節,施手法者雙手要保持溫暖,不可過涼,以免使患兒產生驚慌;室內光線應充足,以利於診 察小兒病情,以及按摩後的反應。按摩治療結束後應令患兒避風。同時施按摩者應態度和藹,要注意經常剪修指甲,勤洗手,保持清潔衛生,避免損傷小兒皮膚,造 成感染。

施術體位:按摩治療時,根據小兒的病情、所選取的穴位以及操作手法等因素,小兒分別採取坐位、俯臥位、仰臥位等體位。按摩者以方便操作,便於用力為前 提,選取坐位或站位施治。施術時固定好嬰幼兒體位,注意小兒的體位坐臥舒適、力求自然,以免小兒躁動時引起外傷。小兒推拿按摩的穴位有點狀、線狀、面狀。 小兒推拿按摩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習慣上上肢隻推左側穴位,但也有推右側的,其他地方一般雙側。

4、小兒皮膚嬌嫩,按摩時應準備好潤滑劑作為介質,如前所述的滑石粉、薑汁、松花粉、蛋清、肥皂等,從而避免損傷皮肢;或者用溫開水或薑蔥水潤滑按摩者手指皮膚,習慣上春夏內傷用溫熱水,秋冬外感用薑蔥水。

5、小兒推拿按摩的操作通常推法,揉法使用次數較多;摩法時間長;掐法則重快少;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後使用;一般情況下用弱刺激手法,如推、摩、揉、運等時,每穴可做50~100次,或3~5分鐘。用強刺激手法,如掐、拿、擠、捏等時,每次只需3~5次,治療中強刺激手法都應在最後操作,以免小兒哭鬧影響操作和治療效果;另外,操作者手法注意力度,尤其是用掐法時,切忌粗暴,宜輕快柔和,平穩紮實,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6、按摩時間的長短與次數的多少,對預期療效有重要影響,必須在實際工作中,根據病情的虛實緩急,定出比較適當的治療時間和次數。一般說來,凡屬實證與急性疾病,每日按摩次數宜多、時間宜短,每日可以按摩2次,甚至更多,每次按摩的時間約在20~30分鐘:屬虛證與慢性病,每日按摩次數宜少,時間宜長,每日可按摩一次或間日一次,每次按摩時間約在30~40分鐘。從刺激強度上而言,實施手法時的力量要均勻、柔和、輕重適宜、深透有力。當然,按摩時間的長短,還需要根據選用穴位的多少來具體決定。總之,小兒推拿按摩以皮膚紅潤為定量的依據。

7、關於按摩療法的補瀉問題,一般說來補瀉與手法用力的輕重、操作的速度和方向相關,順、上、輕、緩為補,逆、下、重、急為瀉。又有說法是用力輕、速度慢、順經方向為補,反之則為瀉,如用力和速度在兩者之間,往返方向進行則為平補平瀉。

8、給小兒推拿按摩時還要注意皮膚病,有出血傾向或尚未明確診斷的急性病,尤其是疑有外科疾病時,不宜用按摩法治療。

現代醫學證實:按摩通過「力」「能」「資訊」的轉化和傳遞,可促使機體向良性方向轉化。

1、 作用於皮膚組織:皮膚是直接接受按摩治療的人體組織,皮膚具有調節機體溫度和保護皮下組織不受傷害的功能。按摩手法能加強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脫 落的上皮細胞,改善皮膚代謝、軟化疤痕、增強體表的防禦功能;同時還能增強皮膚的光澤和彈性,延緩皮膚的衰老。摩法、抹法、揉法、擦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 膚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

2、作用於肌肉組織:肌肉做功後,由於代謝的中間產物乳酸大量產生,且沉積在肌肉組織中,人體會出現肌肉痙攣疼痛和疲勞現象。按摩能促進乳酸的消散和排出,使疼痛緩解,疲勞消除,按摩還能增強肌肉的張力和彈性。

3、糾正異常解剖位置:凡關節錯位、肌腱滑脫等有關組織解剖位置異常而致的病症,均可運用按摩手法得以糾正。例如: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患肢活動障礙處於強迫體位,只要手法運用正確,就可以手到病除。

4、改善血液循環:實驗證明,按摩能增加毛細血管的數量,增大管徑,使血液循環大大改善。同時還能促進病變組織血管網的重建,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管道的通暢性能,降低血液流動的外摩擦力等。

播放GIF

5、 幫助消化:實驗證明,對消化系統投影於體表處的局部按摩以及對脾胃相關的穴位如脾俞、胃俞穴、足三裡穴、脾經、胃經等按摩能引起胃腸蠕動增強或減弱,即對 消化系統具有興奮和抑製的雙向良性調節作用。也有實驗證明,對這些穴位按摩後,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強小腸的吸收動能等,所以對消化系統功能性病變有較 好的治療效果。

6、 調節神經系統:按摩可降低周圍感覺神經末梢的興奮性,故常用於止痛;重手法則用來治療肌痙攣,亦能促進損傷的功能恢復。腹部按摩可通過植物神經的作用,刺 激消化腺分泌,增進消化吸收和調節胃腸蠕動功能。背俞穴的按摩治療,可通過神經反射,影響脊髓和大腦的調節功能,從而使相應臟器的功能發生變化。如肺俞對 呼吸系統,脾俞、胃俞對消化系統,八髎穴對泌尿生殖系統等的作用。

7、調節情緒:輕柔的按摩手法能使小兒情緒放鬆、穩定,可減輕或消除心理上對疾病的不良反應。因此按摩不僅對器質性病變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

按摩治療確實是一種簡便、實用、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但關鍵的問題是要正確掌握按摩手法、穴位,臨床上要運用恰當。要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應 認真學習,刻苦練習,反覆體會、實踐,逐步摸索和掌握按摩治療的規律。

有臨床研究表明,按摩通過穴位補瀉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調節胃腸蠕動,改善胃腸道 血液循環和淋巴迴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利於組織恢復。這種治療方法不使用藥物,又能夠起到用藥的作用,有時比用藥起效還快、療效還好,沒有 藥物的副作用,還解決了小兒服藥困難的難題。

大家都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