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業內人士:雷射電視產業正在成為一個共同體

中新網11月1日電 10月15日,跟隨海信走進雷射電視領域的互聯網品牌堅果,宣布完成6億元D輪融資,由阿里領投,而在這之前的3月12日,雷射電視的另一家企業極米科技,宣布獲得百度戰略投資,後者在增資後成為除創始團隊外最大股東。

雷射顯示被產業界譽為“人類視覺史上的革命”。近年來,在產業投資領域,BAT等互聯網巨頭的投資和入局,往往意味著一個產業從幕後走入前台,走向爆發的轉折點。

如今,作為新生事物的雷射電視,伴隨著二十餘家品牌和資本的入局,徹底走到了產業和資本的聚光燈下。

日前,海信雷射顯示研發部副部長鍾強接到了一個“奇怪的任務”:公司派他去另外一家雷射電視的廠家,即海信雷射電視的競爭對手那裡去幫忙,幫助對方建立雷射電視的銷售體系、做產品規劃,並且無償無私傾囊相授。

對於海信的這種做法,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壓根兒就不是做生意的套路。“海信從一開始,就沒把雷射電視這件事,當做一個簡單的生意。”將青春灌注於雷射電視技術的研發、經常連續奮戰48小時的劉顯榮和鍾強這兩位80後工程師,對此深有體會。

從2007年開始,海信毅然踏上了雷射電視的研發之路。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窄門”,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不僅沒有國家標準,也沒有國際標準,沒有現成的產品可以參照,所有關鍵技術都需要自己摸索。

海信雷射電視團隊的劉顯榮博士,回憶起這段“摸黑前行”的經歷時說,最初他們只有一個大的戰略方向,知道這個雷射顯示未來有很大的機會,但具體技術實現方案一片空白,探索過程中做過各種誤判,走了很多彎路,吃了不少苦頭,可以說各種研發投入也很大。但海信的技術研發人員,最後從一個又一個的“坑”裡爬了出來,在試錯長達4年之後,終於確定了雷射光源+超短焦鏡頭+抗光螢幕的雷射電視技術路線。

確定技術路線之後,從實驗室技術模型到樣機、從樣機到可量產的產品,海信的技術研發人員又經受了3年的“折磨”,在2014年9月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發的100吋超短焦雷射電視。

從2007到2014,整整7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海信和海信的技術研發人員堅持了下來,終於把一項技術變成了一個可量產的產品,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從2014到2018,海信又快速進行產品迭代更新,每年推出一代雷射電視新品,從2K進入4K,從單色進入雙色。海信從一個產品做到了一個產業,從一個企業影響到了一個行業,全球20多家企業紛紛進軍雷射電視行業。

“雷射電視的聲勢,是真的起來了,就是蛋糕還不夠大,海信作為先行者希望更多企業加入,一起把這個蛋糕做大”,鍾強表示,整個蛋糕不夠大,海信卻一家獨大,這其實是不健康的。海信雷射電視的產品經理周厚健,對此更是直言不諱:“一個新地方只有一家飯店,做得再好也不容易成大氣候,但是如果飯店扎堆做成美食街,那就不一樣了。”

據了解,雷射電視在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但在產業上,成熟度還太低。如今,雷射電視對不少普通消費者來說“有點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產業。因為蛋糕還不夠大,上遊配套產業在零組件生產和擴大產能方面,信心不夠足,存在很大的顧慮,“規模效應”如果不能達成,零組件價格就降不下來,雷射電視的產品價格,也就很難向下。

“在整個行業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的時刻,必須要有一個企業站出來承擔責任,驅動著整個產業鏈動起來,給上下遊產業鏈以信心。”鍾強介紹,此次接受的“奇怪任務”就是要將海信的成功經驗與行業進行分享,承擔起推動行業發展的重任。

對於上遊配套供應商,海信更是傾注了巨大的耐心和真金白銀。劉顯榮博士回憶說,日本的一家供應商剛與海信開展合作時,很是猶豫,前前後後派來了4撥人,最後被海信的誠意打動,決定與海信合作。隨著雷射電視銷量的爆發式增長,該供應商的抗光屏事業部,已經成為這家公司快速發展的事業部。

此外,對於一些上遊零組件供應商,海信甚至自己掏錢支持他們研發生產,大部分零組件做出來之後也不用獨家供給海信,可以賣給其他廠家,讓整個行業共享“規模效應”帶來的價格下降。

據悉,海信和上遊配套廠商之間,不是簡單的商務買賣關係,海信和其他雷射電視企業之間,也不是單純的商業競爭關係。放在世界顯示技術發展路徑更替的大背景下,以海信為代表的中國雷射電視產業,悄然打破了日韓企業幾十年的統治,在LED、OLED和QLED之外,走出了一條以中國企業為主的新路線。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的雷射電視產業,因為海信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成為一個共同體。而且,這蛋糕的每一塊,都牢牢端在中國人和中國企業自己的碗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